APP下载

刍议孙思邈对涩脉脉率快的认识

2016-10-21张军瑞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孙思邈

张军瑞

[摘要]孙思邈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其一生的主要贡献都记录在了《千金方》中,现代人也从很多方面对《千金方》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涩脉脉率特征入手,发现孙思邈对涩脉脉率快的描述独树一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现代研究及孙思邈个人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孙思邈发现这一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涩脉;脉率特征;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名医,在中外医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和高度评价,宋徽宗敕封其为“妙应真人”,后世尊称其为“药王”。《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其代表作,对唐以前的医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后世将这两部巨著合称为《千金方》。明清时期,孙思邈的影响力达到高峰,众多医家开始深入挖掘其著作中的医学思想,比如清代名医徐大椿就称赞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自成一家,不可磨灭”。本文从脉诊角度入手,浅析其对涩脉脉率的独特见解并分析其原因。

1 对涩脉脉象的描述

1.1 历代医家的描述

有关涩脉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有这样的描写:“参伍不调者病,谓其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虽然没有明确涩脉的名称,但却明确指出此脉在流利度上不流利,均匀度上表现为脉律不匀,对脉率特征没有涉及。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明确了涩脉的名称,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的代表作之一,对明以前的脉学成就进行了系统整理。书中对涩脉这样描写:“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问,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从这个描述中我们能分析出涩脉在脉宽上细小,脉率上慢,脈长短,不流利等特征。

以上这几本具有代表性的医书都认为涩脉的脉率特征是慢。当然,历代医家中遵从此说的还有很多,比如《太平圣惠方》:“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诊家枢要》曰:“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察病指南》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按之数浮,如轻刀刮竹皮。或云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四诊抉微》曰:“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等等。

1.2 孙思邈的描述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数)。”与《脉经》描述相似,只在最后提到脉率快,但语气还不是很肯定。在之后续写的《千金翼方》中说:“按之促数浮短,如刮竹皮,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涩。涩,阴也。”

2 分析原因

历代医家多尊《脉经》之说,在涩脉脉率特征上认为是慢的,独孙思邈认为是快的,何也?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现代研究及孙思邈个人情况进行分析:

2.1 历史条件

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相对富裕,就医条件较好,为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2.2 现代研究

金栋、李思成、张文英等人通过使用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检查及临床观察等方法发现涩脉见于房颤。房颤常表现为心悸、气促、焦虑、胸闷、自觉心跳不规则、心前区压迫感、恐惧,偶可引起心绞痛、甚至发生昏厥。一般心率100-160次/分,心音强弱快慢绝对不一,有脉膊短细。当心率较慢时,心律可似规则。心电图显示:心室律绝对不齐,当心室率<60次/分,称慢速型房颤;心率60-100次/分,称中速型房颤;心室率>100次/分时,称快速型房颤。

房颤患者早期多为阵发性,症状非常明显,短者数秒,长者数周,常可自行终止,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会发展为持续性房颤。

2.3 个人优秀品质

孙思邈之伟大是其发现涩脉脉率快的关键。在孙思邈之前,有具重要影响力的《脉经》明确涩脉脉率缓慢,后世医家都从此说,但当孙思邈发现涩脉脉率可快时,并未一味苟同前人,在随后的临床实践中明确了涩脉脉率快。由于孙思邈具有大医精诚的精神,推测他平易近人,邻里关系融洽,在与周围人的闲谈中,听到类似“阵发性快速房颤”的描述,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病理表现,摸到了与前人不一样的涩脉表现。

3 结语

孙思邈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其一生的主要贡献都记录在了《千金方》中,本文从涩脉脉率特征入手,发现孙思邈对涩脉脉率快的描述独树一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现代研究及孙思邈个人情况进行分析,剖析了孙思邈发现这一特征的原因。由于《千金方》所含有的内容极其庞杂,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猜你喜欢

孙思邈
孙思邈葱管治尿闭
孙思邈拒当御医
孙思邈与“老鹳草”的故事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孙思邈与卢照邻的师生缘
今天的米只有9粒
药王孙思邈活到百岁3个秘诀
药王孙思邈
游医郎中行医的标志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