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几个教学问题

2016-10-21韩耀文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探究问题

韩耀文

【摘要】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问题角度有了改变,特别是新课改的实行,教学方式的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异向思维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有许多的问题在生成。如有人指出愚公应该搬家,搬家比移山更容易;有人说移山是破坏生态,有人说愚公挖隧道更捷径,等等问题在生成。笔者就本文中生成的一些问题作以探究归纳。

【关键词】探究 《愚公移山》 教学 问题

笔者执教将近二十年,《愚公移山》一文也教了十多遍。《愚公移山》一文许多的问题在课堂上争论不休,各抒己见。那么,如何准确探究回答文本中的问题呢?阅读诸多资料后,笔者认为问题的解读要紧扣文本的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分析。现就一些问题探究如下:

一、运用对比、讽刺和衬托的写法,凸现人物性格

运用对比、讽刺和衬托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地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二、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文言倒装句,旨在强调愚公的“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更加加重了否定的语气。

三、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当愚公在移山时,智叟不但不支持,反而以讥笑的态度打击愚公的移山。量愚公不能移走高大的太行、王屋二山。他说:“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原来智叟只看到的是愚公年纪大了,认为移山只是愚公一个的事,仅凭这一点就断然认为愚公不能移山。可见智叟是运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没有看到移山的有生力量。而愚公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移山不是他一个的任务,是子子孙孙的任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再说“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山挖一点少一点,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来看,中国的独立、解放难道仅是一代人、几个人的功劳吗?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并非一个人一时的奋斗。社会发展到今天,难道我们还像智叟一样地看待问题吗?难道我们还不需要学习愚公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吗?

四、愚公为什么对妻子的献疑只回答了一个问题

当愚公准备移山时,召集了家庭民主議事会,会上愚公的妻子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愚公年纪大了,“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对高大的太行王屋二山怎么样呢?二是挖下来的土石运往什么地方呢?文章仅仅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把土石运往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第一个问题愚公是不是没有回答?不是,从全文来看,是回答了。是愚公在反驳智叟时暗示出来了。为什么愚公没有直接回答他的妻子呢?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有意安排,首先,愚公妻子的第一个问题与智叟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样,只不过是语气、态度不一样。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其次,这样安排文章内容,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因为智叟提出的问题与愚公的妻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有重复性,在回答智叟时巧妙地回答了妻子。

五、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用户。再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至于作者为什么写一个孩子来相助而不写大人,则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热情。晋人张湛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感。”这话是有道理的。笔者认为,第一“跳往助之”是突出孩子的年龄特征。生活中,小孩儿走路时多为蹦跳之状;第二“跳往助之”为愚公批驳智叟作了伏笔,“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探究问题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