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购仔猪病亡率高的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

2016-10-21蒋萍

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

蒋萍

摘要:目前商品猪的售价越来越高,很多农民的养猪热情被调动起来,纷纷选择养猪致富,引入仔猪。一些养殖户因为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只能依靠自身的经验来进行饲养,导致仔猪引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造成了经济损失。笔者现从仔猪的质量、养殖者的素质、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这几方面分析新购仔猪病亡率高的原因,并对发病仔猪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新购仔猪;病亡率;原因分析;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3-0006-01

1 原因分析

1.1 仔猪的质量问题

市场上的仔猪多数都是从外地引入并进行贩卖的,本地仔猪相对少一些,因此并不清楚仔猪在出售之前是否进行过疫苗防疫措施,接种的质量和时间对仔猪体内的抗体也会有影响,有些仔猪没有接种过疫苗也在售卖,这样仔猪被感染、引发疾病的几率就会增加。养殖者将带有细菌和病毒的仔猪购买回去后,就会成为传染源,引发范围流行疾病,造成了经济损失。

1.2 养殖户自身的素质

一些养殖者本身缺乏防疫意识,在运输过程中将疫病传播给仔猪,各类设施没有按规定消毒,所以增加了仔猪被感染的几率。

1.3 应激刺激

仔猪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被捉拿和挤压,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导致仔猪非常容易受到应激刺激,所以身体的抵抗能力比较低,很容易感染疫病。

1.4 饲养管理因素

养殖户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比如猪舍的消毒、温度的控制,以及限时隔离工作都没有进行,当购回仔猪后就立即给其饮水、喂料,导致仔猪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日粮的突然变化,一些仔猪会出有厌食,甚至是不食以及不饮水的表现;仔猪因为饥饿而抢食,影响了消化,严重时会出现死亡。

1.5 防疫工作

一些养殖户将仔猪购回后就立刻进行接种然后合群饲养,如果仔猪之前有接受过免疫,那么再次免疫就会导致体内抗体被中和,所以免疫会失效,引发猪瘟。

2 综合防治

母猪的饲养最好是自繁自养,饲养密度合理。当需要引入仔猪的时候,应该到正规的饲养场进行挑选,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好。饲养场有专门的隔离区域,猪舍的设施要求洁净,温度适宜,保持干燥、卫生、舒适。准备好常用的仔猪感冒和胃肠炎的药物,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选择最佳的天气时购买,气温过高就应该要避开中午的高温阶段,气温较低,应该尽量安排在上午进行装车和运输等工作。

挑选购买仔猪的时候,必须掌握免疫情况,还要对猪只的全身状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如果发现营养状况不佳的仔猪不能购买,比如机体消瘦、被毛不顺、皮肤色泽暗淡,甚至有脱毛、皮服结痂者,食欲不振、腹部空虚、肢体的关节部位肿大、步态摇晃、肛门及后躯被粪便污染、排粪不正常者,咳嗽、气喘、眼睑分泌物多,而且有泪斑者,精神抑郁、呆立、不喜欢群居等情况的猪只都不能考虑购入,应该重新挑选猪只。

挑选完仔猪之后,在和其他原有猪进行合群饲养前,应该了解其饲料和饲养情况,先使用原饲料饲喂,不要突然改变饲喂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未来10d内逐渐进行饲料种类和饲养方式的转变。向原饲养主索要防疫卡,证明该仔猪接受过防疫措施。

新引入的仔猪应该要先在隔离区进行观察半个月,确定没有任何疫病之后,再进行合群飼养,以防疫病引入到本地猪群中,导致大范围的感染和发病,造成经济损失。混养之后需要每天都对仔猪的状态进行观察,了解其体温、呼吸、食欲等情况,有异常情况时需要进行原因的寻找,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刚购买的仔猪不要立刻提供饮水和饲料。炎热的季节,避免采取喷水物理降温的方式来避暑,否则容易导致仔猪生病。应该先让仔猪在猪圈里面待半小时,适应一下环境,然后提供温红糖水让其饮用,这样可以让仔猪受到的应激反应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仔猪在购买回去后1h可以提供少量饲料。如果需要长途运输回去,应该要在其饲料中混入感冒药,这样能够预防感冒。刚购买的仔猪在前5d控制饲喂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一般保持7分饱即可,饲养3d之后可以逐渐增加,恢复到正常饲喂量。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要用糖醋水进行饲喂。

猪只购买回1周以后,应该给猪群进行驱虫工作,间隔7~10d后用药,再进行1次驱虫工作,驱虫药物可以选用丙硫咪唑、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驱虫工作完成以后,应该把粪便及时的进行彻底清理,避免造成二次感染。猪只购买回来的20d之内,猪舍要间隔2~3d对内外进行1次消毒,然后消毒时间可以间隔7~10d进行1次。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卫生、消毒以及免疫程序,并且要确保认真按程序执行。猪只购入20d以后,要参考原来饲养场给猪只的防疫情况,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疫苗。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