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情境打开学生作文通道

2016-10-21赵静

创新时代 2016年8期
关键词:酵素习作创设

赵静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平时滔滔不绝,能谈天论地,对词汇、语言精通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候却突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表达出来或者想出来。这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答案就在嘴边,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这是现在学生在作文中遇到的很大困惑,于是很多学生开始硬着头皮乱编,而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如流水,流于形式,无法触及人心灵,仿佛一种无病之呻吟,这就是小学生作文中的“舌尖现象”。

一、“情境酵素”的内涵厘定

何为“酵素”?酵素,即酶。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效率。而“情境酵素”即以生活活动为基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眼观察,用心感受,写熟悉的人、事、景、物,感悟、思考、表现生活,通过参与情境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情境酵素”就是以“作文”或“说文”为教学载体,以表达与交流为操作平台,以整体性和综合性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教学逻辑起点。它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语文学习的认知基础,构筑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更易于让学生产生习作的兴趣,也更利于写作。它的基本做法是:打破原有教材的序列与固定内容的束缚,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会产生表达感受的冲动。以真切的情感体验为依托,以口头表述为素材,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再以习作为载体,继而让学生产生识字、阅读、积累与习作技巧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接触更多的知识体系。

二、“情境酵素”在小学作文中的价值旨归

“情境酵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表达、阅读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一)“情境酵素”变“无话可说”为“滔滔不绝”

常言说:“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字可写”基本上源于没有切身的观察、体验,光凭想象和回忆去编造一篇习作,难度可想而知。“情境酵素”正是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难题,以孩子的情境体验先入为主,学生在立体的、全方位的体验之后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实事实景,真情真意,继而有感而发,好的文章就如滔滔泉水,喷涌而出。

(二)“情境酵素”疏“千篇一律”集“个性鲜明”

传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提出的“情境酵素”,正是这一精神的最佳体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创意在情境中开花,个性在体验中张扬。

(三)“情境酵素”寓“假、大、空”以“真实丰满”

“情境酵素”改革原先的先拼音再识字、组词、造句、作文的递进程序,以“情境酵素”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以孩子的情境体验为主线,围绕着学生作文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实践摸索中,我们将在“情境酵素”下催化情境与学生各种语文素养的关系(如图1)。

“情境酵素”重点是创设开放的情境,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激起表达的欲望,进而习作。在习作过程中产生识字、阅读、背诵和写作技能的需求,教师把握好时机循序渐进的进行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技能教学。

三、“情境酵素”在“舌尖现象”中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境:巧妇巧于有米之炊

不少孩子虽然没有优越的条件、先进的设备,但是表达交流、认识世界和自我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一点不欠缺的。只要有适当的情境,他们照样能“激情飞扬,文思泉涌”。

1.教师导入—预设的情境,“引”出心灵的共鸣。习作指导的写作情境创设,是教师从写作教学的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以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而获得情感体验,继而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一起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在情趣中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回归自然—感受到的情境,“源”于欲望的表达。要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教师不能迫使他们去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做那些暂时没有学会的事情。新课程不再把小学生的习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习作看成现代欢乐童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欢乐的童年当然离不开孩子们的游戏、玩耍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3.参与活动—体验到的情境,“有米”自然成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任务: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

(二)交流整合:承载心灵的呼唤,到达彼岸的风帆

对于三年级以上的作文教学,由于孩子有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我们通过每个年级的集体备课建立了更为细致的实施方案(如图2)。

这样的方案只是初步探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个性复备的过程中可以灵动地修改与调换其中的环节,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以孩子在习作过程中产生的需求为主线逐渐完善。“解决需求”这一环节,可以牵引出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技巧教学等,教师有选择地当堂教学,其余的需求可以让孩子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自主学习,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带到课后请教老师和家长。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孩子学习基本知识,又让有兴趣的孩子得到个性发展,同时还训练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1.郁积不吐不快。孩子的内心体验,首先产生了口头表达的欲望,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整、准确、生动、有序的语言表达,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是“情境酵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支持,营造自由平等的交流表达平台,使孩子处于轻松、愉快、活跃、自信的氛围之中,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定能摩擦出让我们惊喜的火花。

2.整合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并不能割裂开来,机械的分离只能降低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抒发、成长,教师要及时引导其进行书面记述(也就是习作)。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想写又不会写的字这就产生了识字的需求,我们适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去学会这些自己需要的字。学生写完习作后,由于好奇心和好强的个性,一般不会满足,这时又产生阅读的需求(阅读同伴的好文章,阅读经典的习作名篇)、同时学习借鉴满足写作技巧的需求,而这些又恰恰为下一次的习作交流做好了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并不是分离独立的各个部分,“情境酵素”要将它们整合起来,互相促进,一气呵成。

(三)阅读积累:在美文的沃土上耕作

阅读与写作应该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更应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把写作深深植根于阅读之中,让作文在阅读中生根发芽,成为“站在阅读肩膀上的巨人”。

1.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和重构,写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和表现(如图3)。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无以开阔视野,更谈不上知识的积累。没有量变无以促质变。因此,应尽量多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和文章,从中接受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信息。何况阅读量多了,词汇量也丰富,提炼和概括素材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陆游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应当多读书,多积累,勤观察,勤思考。多思,多想,就会萌动文思,就会有写作实践的欲望,慢慢地就摸索出了写作的“门道”。正如巴金的《谈我的散文》中所说的那样:“自己的脑子痒了,自己的手也痒了,从中获得灵感的启发。”以读促写,逐步走向会读、善读的境界。

2.阅读“熏陶浸润”写作。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认识。读了,感受了,这就是“吸收”。当阅读了较多的作品后,就有了一定量的“吸收”和“储备”,在写作文时就有了发挥“调动”的条件。在构思时,思路和视野就会开阔,就能浮想联翩,而不至于写出那些空洞的东西。这样写作就自然成为一件易事,一件乐事,从而产生一种写作方面的表现欲望,这种“调动”不着痕迹,不须挤凑,它是“综合”完成的综合影响。于是学生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生活的教诲、知识的灌输、技巧的吸取、语言的磨砺等各个方面,都将受到阅读的教益。

“情境酵素”,改掉了多年来作文教学中困扰老师和学生的种种不良弊病。让学生对生活有话说,有内容可写,真正解决了作文中的“舌尖现象”,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孩子的需求为本。作文是表达生活的需要,不是空洞的形式。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情感得到撞击,价值观念得到洗礼。

猜你喜欢

酵素习作创设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酵素真的是减肥神药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柠檬酵素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