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播数学“微电影”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2016-10-21曹琛

创新时代 2016年8期
关键词:微电影小明玩具

曹琛

一、数学“微电影”是什么

微电影,原指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成系列剧。

数学“微电影”,是指借助语言描述、文字图片、声音及学具等,在脑海中展开有目的的动态想象,产生有人物、有简单情节,类似电影的影像活动。目的是更清晰地显露数学思维过程,呈现动态思维,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数学现象或解决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它与“情境创设”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情境创设一般由教师来设计,可以贯穿整节课,主要功能是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使数学知识的呈现更生活化、形象化。而数学“微电影”则更注重有目的的想象,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来设计,主要是为抽象的思维过程找到生活化、具体化的“例子”,并透过形象化、情节化的表面,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从以下这位三年级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写的关于数学“微电影”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感知一下数学“微电影”。这部“电影”记录了解决“已知:☆+△=4,△+□=9,☆+□=11,求:△=( ),□=( ),☆=( )”这道思考题的思维过程。

作文内容是:我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把数学题在脑海里像“电影”一样“放映”出来,可好玩了!“电影”放多了,我还发现“放电影”有许多好处,有些难题一下子就被解开了!

比如看到“已知:☆+△=4,△+□=9,☆+□=11,求:△=( ),□=( ),☆=( )”这道题时,我的“电影院”里就开始播放电影《玩具总动员》了,☆、△和□都变成了玩具店里的图形玩具,它们都想知道自己分别代表几,可是,商量了半天也没有答案。忽然,一只大袋子从天而降,把它们全都装了进去!袋子里顿时热闹非凡,一会儿,声音渐渐地变轻了……嘘!听,图形玩具们好像重新在排队!偷偷瞧一眼吧,“☆+△+△+□+☆+□=4+9+11”,哈哈,原来玩具们都聚集到了等号的一边啦!哎呀,排得乱糟糟的,排整齐些吧!玩具们真听话,看:☆+☆+□+□+△+△=24。好多了吧!这时,玩具店的店长出场了:“玩具店的图形玩具一盒是3个,即☆+□+△,这里可以配成几盒呀!”玩具们马上自动分成了两盒,每盒都是☆+□+△=12。一道金光闪过……啊,☆+□+△=12变成了一把金钥匙!当金钥匙与☆+△=4相遇,□跳出来,笑着说:“12-4=8,原来我是8啊!”接着,☆和△也都明白了自己究竟是几了。

二、数学“微电影”的作用

1.吸引学生,培养数学思考的兴趣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数学“微电影”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数字符号所表达的枯燥内容形象化了,让它们以一种生动、立体,有血有肉的形式再现,赋予数字符号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的目的。

2.突破难点,展示数学思维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的“难”,在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成人不同。成人必须进入小学生的世界为他们设计数学课,既能使小学生达到数学学习的要求,又能保持他们最初对数学的好奇与喜爱。尤其是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利用学生脑中“微电影”的播放,可以分散难点,把深奥、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趣味化、通俗化,从而一步步地把学生引进抽象的大门。

3.促进发展,形成动态思维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指一种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择优化的思维活动。它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在小学高年级段,有许多动态问题,学生在思考时往往束手无策,但借助数学“微电影”,只要教师稍加提示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对促进学生形成动态思维的能力极有帮助。

例如:“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明和小刚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小明每分钟行200米,小刚每分钟行300米,多长时间后,两人相距5千米?”教师引导同桌两人扮演“小明”与“小刚”两位主角。

师:你们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是怎么走的?

生1:相向而行!

生2:也可以相背而行,题中只提到出发!

师:有道理。那先来想象第一种情况。你们分别以200米、300米的速度相对而行,在路上发生什么了?

生:(笑)1分钟后撞车了!

师:换个词,相遇了。后来你们怎么样?继续走?

生:是啊,还要继续走,没到5千米呢!

师:那走吧,什么时候停下来?

生:5000÷(200+300)=10(分钟)

师:终于完成两人相距5千米的任务了,你们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1+10=11(分钟)

师:好,第一集结束了,下面是第二集,相背而行,小明小刚再次出场!

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学生们发现还有两种同向而行的情况,于是“微电影”又有了第三集“小明跑小刚追”与第四集“小刚跑小明追”。

4.渗透思想,孕伏思想方法的种子

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数学知识和内容之中,又高于具体知识和内容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是联系数学知识的纽带,也是整个数学知识系统的生命和灵魂。因为数学“微电影”能清晰地呈现出思维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所以可以找到不少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痕迹。以上面的“四集连续剧”为例,就很自然地渗透了“分类思想”与“化归思想”,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及时小结,那么“遇到复杂问题可以先分类,先分解成若干简单问题,再一一解决”的思想意识就会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如何用好数学“微电影”

1.选择适合的“剧本”,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演绎

数学“微电影”就好比是“盐”,在数学课堂这碗“汤”里,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放得适当合理,才能使“汤”更加美味。通常,数学“微电影”在一节课中出现1~2次为宜,且往往是在学生遇到学习难点或特别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时进行“放映”。同时,选择什么样的“剧本”来导演,也很重要。首先,所选的“剧本”必须与将要进行的数学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带有反映数学规律、本质的典型性,还应去除不必要的渲染情节,不“喧宾夺主”;其次,所选的“剧本”一定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能唤醒儿童的感官与经历体验,还需童真有趣,自然不牵强。

2.用好“快进、快退、暂停”键,引导学生领悟归纳

孩子脑中的“微电影”,并不全是一放到底的,如果教师能灵活地掌握好“快进、快退、暂停”键,则更利于在思维的关键处停留、反思,更有利于训练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例如:32支足球队进行淘汰式比赛,最后决出一个冠军,一共要赛几场?按部就班地顺势思考固然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得到16+8+4+2+1=31(场),但如果这时按下“快进”键,直接来看影片的结果呢?只有一个冠军,就意味着其余31个队都已被淘汰。每淘汰一个队需赛1场,那么淘汰31个队就需赛32-1=31(场),很明显,“快进”以后,思维的方向改变,解决起来也更巧妙。

3.让学生也成为“微电影”导演

土豆网有句经典的话叫做“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同样,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有生活的经历,有想象力,就都可以成为数学“微电影”的导演。想象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有时成人的想象力甚至还不如儿童,所以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来导演“微电影”的。

如果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借助语言、图片、动作、眼神等来导演数学“微电影”并在学生脑中上映,经常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来导演“微电影”,培养学生形成用数学“微电影”带自己走出思维困境,用数学“微电影”理清思维层次及过程,用数学“微电影”构建数学模型,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与能力,那么学生的想象力与数学素养都将得到提升,并且会因此爱上数学,爱上思考。

猜你喜欢

微电影小明玩具
小明照相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