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及其成因

2016-10-18刘丽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狄金森艾米莉成因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她对于死亡独特的见解和新鲜的视角。本文旨在分析了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的书写,并试图从清教徒家庭的影响,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几方面进行分析狄金森沉迷于死亡主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清教徒复杂的死亡观念,当时文坛创作死亡诗歌的风气,诗人对死亡的亲身目睹以及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都促使艾米莉沉溺于死亡诗歌写作。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主题;沉迷;成因

作者简介:刘丽明(1984-),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讲师,四川大学英语语言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2

一、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传奇女诗人。她隐蔽在用自己灵魂建筑的小天地里,但这并不妨碍她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世界上最美的诗歌。她的诗作有许多独树一帜的特征,如诗行短小精炼,用词简约考究,意向鲜明奇特,格律稳中有变,不拘泥于语法规范,大量使用破折号和大写字母,等等。她在诗作中很少涉及当时的政治性的重大题材,而是聚焦于一些永恒的主题,比如爱情、自然以及死亡。

二、“死亡主题”的书写

死亡通常是诗歌的一个传统的主题。作为一生中最后的体验,它能够揭示最终的真实与真理。无论是自己逼近死亡还是目睹身边的人逝去的经历,都能带给诗人们无尽的沉思与启发,探寻死亡的意义。英美文学史上许多诗人都曾在诗歌中涉及过死亡的题材。狄金森对死亡主题表现了异乎寻常的专著。她从每个可能的角度去考察死亡,描绘着死亡现象的复杂性,它神秘的力量,以及它对人们的影响;她用大量的诗篇对生和死进行了无限的思索,却从未找到过满意的答案。死亡对于狄金森来说,既是可怕的事件,悲伤的错误,也是对世俗苦难的解脱和通往永恒的必由之路。笔者看来,狄金森一方面非常害怕死亡,另一方面对死亡的永恒充满了向往。

生命的短暂让诗人对死亡非常恐惧,处于极度苦闷、恐慌的情绪之中。在狄金森的诗歌《我听见苍蝇嗡嗡叫——当我死时》中,诗人流露出了对死亡的畏惧、苦恼和困惑以及无能为力。“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在风暴的间隙/”。凝滞的空气,微弱叫唤的苍蝇和暴风雨来临前的焦虑,这些都道出了临终前的那种恐怖景象。在《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这首诗中,诗人写道,“或毋宁说,他走过我们身旁/ 寒露降,身子冻得打颤——/因为我的长衫落纱般——/我的披肩如丝网——”。身体上的冷颤又何尝不是心理极其恐惧的一种体现呢?虽说前面我们看到面对死亡的人能以非常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这一个冷颤会让人感觉那只不过是一种面对死亡很无奈的伪装。

然而在她的另外一首诗《我为美而死》中,狄金森不动声色地表现出了对死亡的极度向往,营造了一种平静淡然的意境。“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在诗人眼中,真即美,美亦真。为真理和美丽而死显得崇高而又伟大。死亡既美丽又生动。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

三、死亡主题成因

要探寻狄金森沉溺于写作死亡的原因,需从她的清教徒家庭对她的影响,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她个人的生活经历几方面进行分析。

狄金森出生于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从小深受清教徒世界观以及死亡观念的影响。狄金森的父亲是清教徒主义的坚定拥护者,所以她的家庭也被清教徒主义以及清教徒传统所影响,而清教徒对死亡的见解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由于长时间以来基督教传统的影响,清教徒认为死亡是对今生苦难的解脱,是通往另外一个极乐世界的关口。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相信人的原罪,所以他们认为死亡是上帝对人罪恶的惩罚。畏惧死后也会在地狱中遭受永世的诅咒。这个矛盾的观点是形成狄金森矛盾的死亡观的原因之一。死亡对于她来说,既是对原罪的惩罚,也是对苦难的解脱。她认为,一个人的死亡方式能够暗示她灵魂的状态,平静的死去时上帝救赎的表现。所以当狄金森的一个非常钦佩的朋友去世的时候,她写信向朋友咨询死亡朋友灵魂的状态:“先生,请你告诉我,他是否愿意死亡,你是否认为他的灵魂已回到了家”(Dickinson,2000:125)。

狄金森对死亡的入迷同时也是受了当时流行的死亡诗歌写作的影响。这些诗歌主要涉及了维多利亚时代仪式性的临终场景和弥留时身体的自然状况,死亡的意愿和在死亡过程中的痛苦都被认为是向荣耀境界转化时的必要前提。这些诗歌还迷恋死者留下的纪念品,对分发纪念品的过程都有细节的描述。狄金森被当时的这种文学流派所影响。从这些诗歌中,她也获得了许多灵感与启发。她在许多诗歌中都对临终场景和弥留过程有生动的描写。在《我听见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她也生动的描写了自己临死的场景和分发纪念品的情况:“我已经分掉了——关于我的/所有可以分掉的/东西——然后我就看见了一只苍蝇”。(江枫:1997,68)。弥留之际,她没有看见天堂,看到的是苍蝇。笔者认为,这表现了狄金森对宗教持怀疑的态度。

艾米丽亲眼目睹身边朋友的离世和她个人的经历也是启发她诗歌创作的一个灵感。在她十三岁时,她目睹了一个患绝症的朋友的离世。在信笺中她第一次提到了死亡:“她温柔而美丽的躺在那里,就如健康时一样,她虚弱的容颜被一个空灵的微小点亮”(205)。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周围人们的去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当时的美国内战中,有许多年轻的士兵战死沙场,这些使狄金森感到非常震惊,激发着她的创作灵感。而在她亲历死亡之前,她选择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并在这种生活尽情想象着死亡。这种空灵的生活方式给了她极大的想象空间,也使得她能够在诗歌中大量的涉及死亡的主题。狄金森远离现实社会,活在个人隐居地世界中。她也渴望成名,但梦想受到遏制。她对现实世界灰心丧气想要逃避就有找不到出口。于是作为象征意义的死亡自然成为她发泄的一个途径。通过对死亡主题的书写,诗人表现了对现存价值体系的困惑和对生命意义和本质的探究。(薛玉秀,2010)

狄金森在其诗歌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死亡,表现了诗人矛盾的死亡观。外部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双重影响,也使得狄金森对死亡的写作有了持久的迷恋。“诗歌是狄金森抒发情感的声音,她的诗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她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使死亡变得不再可怕和令人难以接受。她对永生的期待,使人们相信,生命虽然短暂,但经过死亡,就可走向永生,延续到无限。她对上帝的无情和冷漠的愤慨,使人们更加感觉到了诗人热爱人类的崇高情怀。”(陈莉莎,2002)对她来讲,死亡不再是一个令人畏惧的禁忌,而是对于生活本质的一个形而上学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江枫. 狄金森名诗精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2]Dickson, Emily: Complete Poems[M]. Boston: Little Brown, 2000.

[3]陈莉莎. 上帝·死亡·永生——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8).

[4]薛玉秀.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解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猜你喜欢

狄金森艾米莉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如果回忆即遗忘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我的朋友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