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奇诺防线的悲剧

2016-10-18匡己

看历史 2016年9期
关键词:防线德军法国

匡己

法国的军事地理颇为糟糕,煤钢工业区都在东北部边境地带,一战时期就被德国人的炮火犁了一遍。按照常理,马奇诺防线应该优先保护这块地区,令人费解的是,马奇诺防线偏偏就没有修到这里来。原来此地与比利时、荷兰接壤,它们属于所谓的低地国家,长期为英国所重视,且与法国关系不错。法国不在此地修筑防线,一来是示好于比利时等国,二来是诱使不敢正面攻打马奇诺防线的德国, 转而进攻低地国家,以此入侵法国,那样英国必然参战。

马奇诺防线,二十世纪军事工程中的一流之作,法国政府耗费重金修建而成,却在德军“闪电战”奇袭之下,成为无用废物,并因此被许多人视为战争史上一大笑柄。但深入到这条防线的历史背景中去就会发现,这不是笑柄,而是悲剧!不仅是一条防线的悲剧, 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悲剧……

1918 年,一战结束。

11 月11 日,今天的“光棍节”,当年的德国耻辱日。那一天,德国人在一节火车车厢中与法国人签署停战协定,宣告战败投降。

这节车厢会在二十余年后,被一个名叫希特勒的奥地利人再度拉出来,用于宣告法国投降。

但在当时,只有很少的法国人,会有这种不祥之感。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沉浸在大战结束后的狂喜与悲痛之中。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源自于一战给法国带来的深重灾难。盟友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九十余万名青年,几乎耗光一代人之元气。而法国除了人口损失远高于英国之外(伤亡五百余万),还赔上了北部国土十多个省份。那是法国经济精华地区, 德军将其化为了一片焦土,两万余家工厂、五千余公里铁路、数不清的家庭,都毁灭于炮火之中。

法国本就是工业革命中的一只乌龟,工业实力在列强中排在英、美、德之后,仅稍强于意大利等国。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当,遭到德国一顿狂轰滥炸,损失惨重,肉痛至极。

与之对比,所谓的战败国德国,虽然即将面临战胜国的一番搜刮凌辱,却因为长期处于攻势, 在敌人的家园燃烧战火,本土并未受到多大影响, 元气尚在。在这片土地上树立着许多德国著名企业的工厂,它们或许暂时日子难熬,但只要一熬过去,就会再度焕发生机,形成强大的工业制造力。

德国人口损失也很惊人,连同平民在内接近七百万,但总人口较多,大战结束时,是以六千万左右对法国不到四千万。且根据1870 年以来的人口统计学分析,德国出生率远远高于法国,这一人力资源上的差距将随着太平岁月的到来而逐渐加剧。

更为关键的差距,还在精神上。自拿破仑谢世以来,法国再无一个兵学上的大师,倒是出了许多庸碌之辈,外战连连失败,内政动荡不已, 国民精神崇尚浮华奢靡,缺乏刚强奋进之风。而德国自统一以来,则是以军国主义思想统御国民, 铁血尚武,国力强大。一战期间,基本上是以一敌四(英、法、俄、美),还有能力保本土不失。

法国人狂喜,因为他们在诸多帮手支援之下, 侥幸逼降了德国人。他们悲痛,悲痛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他们更加恐惧,恐惧这个强敌一旦养好旧伤,再度打上门来,拿什么拯救自己?

必须狠狠宰割!

车厢签字仪式之后两个多月,关于如何处理战后一系列事情的国际会议在凡尔赛宫召开,法国认为这是它所主导的“宰割德国大会”,遗憾的是,它的那些盟友并不这样认为。

法国主张将德国肢解,最好让其回到中世纪那种几十个诸侯国并存的局面,并由法国吃掉其中若干重要的工业区,外加大笔赔款,一劳永逸地消除威胁。

如此一来法国就成了欧陆霸主,那是当年拿破仑的理想,也是英国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更违背了其一贯主张的“大陆均势”原则。法国的企图很难得逞,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改为尽量占取德国富饶地区,索取巨额赔款,限制其军事力量, 继续加强与英美等国的反德联盟。

退而求其次,也求不到。英国担忧法国再度回到拿破仑时代,有意保留德国实力,以形成钳制。美国则一门心思盘算着如何在欧洲内讧中捞钱,如同其在大战期间倒卖军火、提供贷款发战争财一样,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而傲慢的法国。它们不仅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也没有兴趣加入什么反德联盟。

争吵数月,才有一个所谓的和约出炉。法国所得到的战利品中,土地部分包括阿尔萨斯、洛林、萨尔。前面两者,也就是都德《最后一课》

中涉及的两块土地,在1871 年普法战争中失去, 算是“物归原主”。后面那个萨尔,则是法德长期争夺的一块膏腴之地,是当时德国第二大工业区,此地还是德国门户,握在法国手中,就如同在德国脖子上架了一把钢刀。但根据争吵结果, 法国只能占领十五年,十五年后要搞全民公投, 决定其归属。

除了土地,还有赔款,法国力求在这方面最大限度压榨德国,以获得最长限度缓冲时间,并成功施加给德国一个高达两千多亿马克的大单。问题是德国赔得起吗?即便它赔得起,它会赔? 它要是赖账,怎么办?

表面上,法国赢了。实际上,它没赢,不仅代价巨大,而且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牢靠。

德国虽然输了,但没有输到无法翻身的地步。表面上,它失去了很多,但并没有失去核心经济区, 人力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也未受损,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煽动之下,要不了多久,便可以再度武装成一架强大的战争机器。

大多数的法国人,经历残酷大战之后,不愿再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要拥抱和平,发展香水、时装等等方面的兴趣爱好,但那些军界、政界的大人物却绝不敢如此自我麻痹。他们不得不思考, 当那些表面上的胜利光环消失之后,如何预防一个再度强大起来的德国上门复仇?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

先下手为强,天下人都知道。

故而在一战结束后,法国人挟战胜国之威, 屡屡出手,敲打德国,却不料手段与技法均不够高强,反而弄巧成拙,逐渐失去了主动权。

这方面最倒霉的一次,就是1923 年发生的“鲁尔危机”。当时德国赖账,拖欠赔款,法国以此为借口,号召“朋友们”起来收拾德国,结果只有比利时起来响应。法国总理普恩加莱,领着十万大军,威风凛凛地杀入德国经济心脏—— 鲁尔工业区,盘算着来个长期占领。德国人则以退为进,打出“消极抵抗”的牌,企业罢工,工厂停产,让法国人捞不到多少好处,还要支付昂贵的军事费用。最绝的是,德国人索性将“消极抵抗”发展到崩溃境界,搞得举国上下人心惶惶, 各地都出现了罢工事件。

这都是为了将英美拖进来。

英国一直忌惮法国独大,极力阻止过分宰割德国,早就有言在先:没我同意,不得对德国动武。此次法国竟然敢甩开它,擅自行动,让大不列颠帝国好生恼火,伦敦舆论界很快就刮起了一股“仇法”风,将法国总理普恩加莱骂作一个战争贩子, 更有许多英国军政界人士纷纷扬言要在这场战争中支持德国抵抗法国。

美国更是心慌,它在德国有大量的投资,要是被法国这一搞,真搞得德国崩溃了,那就血本无归了!

两强很快来施压,并在第二年的伦敦会议中, 迫使法国退步,英国特别警告道,以后再擅自对德国动手,那么英国就将对法国动手。

自拿破仑以来,法国就在与英国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战更是靠了英国才获得一个惨胜。加上法国资源不足,大部分都靠海外进口,海军又远不如英国,外交上的弱势更加明显。对于英国人的愤怒,法国人是不敢掉以轻心的。

德国的诡计得逞了,法国的冲动失败了。

此后法国的主动权一点一点丧失,直到失去至关重要的莱茵兰地区,彻底从一个还算积极的攻击者退化成了越来越消极的防御者。

莱茵兰地区位于莱茵河附近,此河乃是德法两国之间唯一的自然障碍物。虽然在工业化战争时代,一条大河也算不得什么天堑,但好歹也能延缓一些军事行动。按照凡尔赛和约,这块地区沿河两岸五十公里范围内都是非军事区,且西岸, 也就是靠近法国一方,由协约国实际上也就是法国控制,为的就是防范德国的突袭,赢得一些预警时间。而在法国占有主动权的岁月中,这里也是突击德国的桥头堡,当年进攻鲁尔地区的军队, 就是由此出发。

按照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安排,法国将占领莱茵兰直到1935 年,但在后来一系列补充条约的修正下,这一安排变成了从1930 年开始逐步撤离,其中居功至伟的自然是英美两强了。

撤出莱茵兰,也就丢掉了手中最后一点主动权。雪上加霜的是,好不容易拿到手的萨尔地区, 也在1935 年所谓的全民公投中,回到了德国手中。

连失要地之后,法国门户大开。法国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早有替补方案,否则英美压力再大也不敢撤。这个方案就是马奇诺防线。

早在1918 年,一次大战的烽烟尚未散尽之时, 法国军界中便开始有了关于修筑边境防线的讨论, 只不过这种讨论在法国还享有主动权的时间中, 并不具有优先权。但随着主动权的流失,这种讨论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国的军事地理颇为糟糕,煤钢工业区都在东北部边境地带,一战时期就被德国人的炮火犁了一遍。按照常理,马奇诺防线应该优先保护这块地区,令人费解的是,马奇诺防线偏偏就没有修到这里来。

原来此地与比利时、荷兰接壤,它们属于所谓的低地国家,长期为英国所重视,是其心头肉, 且与法国关系不错,“鲁尔危机”中比利时就是唯一的跟随者。法国不在此地修筑防线,一来是示好于比利时等国,二来是诱使不敢正面攻打马奇诺防线的德国,转而进攻低地国家,以此入侵法国,那样英国必然参战,英法联军将再度上演一次大战对抗德军的戏码。只不过这一次,早有准备的法国人,自认为可以将战场摆到低地国家的地盘上。

这个苦心策划的“圈套”不可谓不高明,但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其一,德国人会傻到如你所料,规规矩矩地排好队进入比利时,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向发动攻击?其二,如果德国人突袭来得迅猛,比利时能否抵挡得住?或者说能否抵挡得足够长,让法国军队完成动员和集结?其三,素来精明的英国人岂会看不出这其中的奥秘?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加入的时间是早,还是晚?

这条防线的“父亲”,是法国元帅霞飞,此公是工兵出身,擅长修碉堡挖坑道,曾参加中法战争。在一战时期,霞飞就暴露出了长于挖坑短于指挥的致命缺点,一度让法军陷入危机之中, 这也给了另一位法国元帅贝当建功立业的机会。而贝当建功立业的事迹,则是在凡尔登地区大打阵地战,鏖战近一年,成功遏制住德军百万大军攻势,这让他在战后法国军事战略问题上有相当的发言权。

对于马奇诺防线,霞飞的本意是攻守兼备, 以守助攻,而贝当的意见则是强调防守,以攻助守。双方各有一帮人在支持,但霞飞一方越来越弱势, 原因之一就在于一战造成的惨重损失,以及如凡尔登战役中阵地战的威力,让许多法国人认为, 只要蹲在钢筋水泥修筑的防线中,就能以极小代价抵挡住德国人。此外,贝当远超霞飞的个人声望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1927 年10 月,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正式采纳贝当元帅的方案,经过一些尝试性施工后, 1930 年初,在时任陆军部长马奇诺的推动下(他因此获得防线冠名权),法国国会拨款,马奇诺防线正式动工。

马奇诺防线之修建,分作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施工时间自1930 年初到1935 年底,从地中海海边一直修到接近法国中部阿登森林,全长近四百公里。第二阶段从1937 年初修到德军1940 年5 月入侵为止,从阿登地区一直修到北海海边。第二阶段是在时任法国总理达拉第的推动下,作为应对德国崛起的应急措施,粗制滥造,算不得正宗的马奇诺防线,还是叫达拉第防线的好。

正宗的马奇诺防线,并非挖条战壕,弄上几个碉堡那样简单,而是耗资三十亿法郎,土石方工程量超过一千二百万立方米,由数千个钢筋混凝土碉堡、炮台、瞭望台,数百公里铁路(包括地下铁道),大量的弹药库、医疗站、电站、指挥部、补给站、隐蔽所、地雷场、反坦克障碍物等等构成的复合式防御系统。这套系统的最前沿地带,距离边境只有几米,以一些伪装成民房的碉堡,以及大量地雷构成,负责预警。后面则有第一道防御线和第二道防御线,大量的防御设施林立其中。其中最大堡垒被称作要塞,拥有重炮、机枪等武装,驻扎部队近千人,大部分结构隐藏于地下,有独立的发电系统、食堂、厨房、营房、修理车间、弹药库等,并通过地下铁路网与其他工事相连。

驻守这条防线的部队,主要包括步兵、炮兵和工兵,步兵在掩体内作战,也可编成小规模野战部队,炮兵则操作防线上的各式大炮,工兵负责维护装备设施。他们都有特殊的制服和徽章, 作为身为法军精锐的骄傲,其选拔条件也远高于其他部队。

今天很多人认为,马奇诺防线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无用废物。而当年的情况是,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诸多德国高层人物,都被这条防线所吓倒,震慑于那固若金汤之威力的同时,苦思破解之法。

1934 年,克虏伯兵工厂接到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要研发一种超级巨炮,以能击破马奇诺防线上那些要塞为目的。克虏伯是德国顶级军火商,尤善制炮,但接下此单后,也耗费长达八年时间,才制成一门,号为“古斯塔夫”,重达一千四百余吨,口径八百毫米。其所用穿甲钻地弹专为打击马奇诺防线地下设施设计,能打击深埋地下三十余米的目标,重量超过七吨。伺候它, 需要四千多人,每天只能发射十来枚炮弹。

问题是等它问世,法国都已经投降了。

马奇诺防线被攻破了?非也,它不是被攻破, 而是被绕过。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而要用巨炮去死磕马奇诺防线的打法,不合“奇正”之道,也未必有效。何况在1940 年德军准备突袭法国时,此炮还没造好。德军最初的作战计划,也正如法国方面所想,是将比利时等低地国家作为主攻方向,由此杀入法国境内,占领其工业精华地带。这实际上就是一战时期德军作战方案的山寨版,很不得希特勒的好感。后来德军中有一个名为曼施坦因的青年将领,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新颖的作战方案,入了希特勒的法眼。

突破阿登森林。

此地是马奇诺防线与后来的达拉第防线结合部,因为地形复杂,山高林密,被法国方面认为是大军难以通行之地,施工难度也很大,便未修建防御设施。法国还幻想一旦德军冒险由此袭来, 可得到比利时的支援,来个两面夹击,于是连仅有的一点防守部队后来也调走了。

曼施坦因则认为以德军的机械化水平,快速通过此地并非难事。对于这种“奇招”,支持者并不多,大部分高级将领都持怀疑态度,但只需要希特勒支持他就足够了。

1940 年5 月10 日,德军开始进攻法国。从南到北分作三个集团军群,其中B 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低地国家,装出“故技重施”的样子,C 集团军群负责在马奇诺防线面前佯攻。关键的A 集团军群,则专门突袭阿登森林。后来名噪一时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当时正是A 集团军群中的一个师长。

法国方面,则认为德国“中计”了:不敢攻打马奇诺防线,又从低地国家来了!于是拉上参战还算及时的英国人,以及比利时等国军队,总计超过三百万人,堆在法国东北方向。按照他们的预计,德军将陷入一场漫长的持久战,并最终因为资源耗尽而再度战败。

德军主力只用了两天便突破阿登森林,将法国防线切为南北南段,然后又高速推进,包抄东北方向那几百万大军的后路。

马奇诺防线顿成无用之物。

英法等国几百万大军乱作一团,不战自溃, 大批被俘虏,最后被压缩到敦刻尔克附近的滨海地区,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却有一个德国的戈林元帅来“相救”。此公眼红陆军之战绩,扬言该他的空军出场了,靠空军就可以消灭剩下的几十万人。希特勒出于种种考虑,下令陆军暂停攻击。然后就是举世闻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三十余万联军将士逃出生天,其中大多数都是英国人。

而当法国巴黎都已经落入德军手中,法军主力基本溃灭之后,孤悬南方的马奇诺防线,还在战斗。

当时驻守此条防线的法国军队,尚有数十万之众,依靠坚固工事,大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但他们也在短短数日内就打出白旗投降。原来这条防线的武器,被设计为只能向东面射击,也就是德国方向,但如今德军却在深入法国腹地之后, 从防线背后杀来……

马奇诺防线崩溃后,法国政府立即宣布投降。

数日之后,法德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地点, 根据希特勒的特意安排,还是在当年那节车厢之中。根据协定,法国精华地区都由德军占领,剩下部分则组建起一个半傀儡国家,名为“维西法国”。而这个政权的领导人,正是那位对马奇诺防线发挥了巨大影响力的贝当元帅。

与此同时,一位流亡英国的法军将领开始号召法国军民为自由而战,他的名字叫戴高乐。当年马奇诺防线修得热火朝天之时,此人就在极力主张建立一支机械化部队,运用坦克等新式武器, 实施机动作战,这种思想正是后来曼斯坦因奇袭阿登森林的源泉之一。

猜你喜欢

防线德军法国
法国(三)
法国(一)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做好三道防线,孕育完美“天使”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