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罪与罚:二战后的审判

2016-10-18

看历史 2016年7期
关键词:麦凯恩基斯老布什

"

"

二战临近结束时,如何处理轴心国中罪大恶极的人员在同盟国内部引起激烈争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

1945年8月8日,美、苏、英、法在伦敦签署《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目的是要公正而迅速地审判和惩治轴心国的主要战犯,后来又有19个国家参加这项协定。

不久,美、苏、英、法四国各派法官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组成国际军事法庭,正式起诉法西斯德国的主要战犯。

纽伦堡与法西斯党早有“渊源”。1935年,纳粹德国在这里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案》,将迫害犹太人变成了“成文法律”。在纳粹执政时期,纽伦堡曾经“风光无限”,在这座城市进行审判,标志着对德国纳粹思想的彻底清算,象征着希特勒法西斯德国的“罪与罚”。

此后,是对全球法西斯战犯的逐一清算。

1946年1月19日,由同盟国授权,由中国、苏联、美国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审判历时两年半,共开庭818次,判决书长达1212页。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准备和发动对中国和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其中判处日本七名甲级战犯绞刑。

这些审判代表人类进步力量对法西斯邪恶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责任、反人类罪行的严正清算,正如参与纽伦堡审判的美国大法官在审判开始时所说:“今天,真正的公诉人是整个人类文明。”

(除标注外,图片选自《二战中的国际大屠杀与民众受难》,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授权)

里根时代标志着美国总统“演员时代”的来临,这并不是说每个总统都是职业意义上的演员,而是指总统竞选越来越看重“表演性”的成功与否。电视时代走向深入,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成为重中之重。

当电视竞选成为学问

“演员时代”并不是说总统竞选只看脸,故作幽默的讽刺越来越普遍,但有时候也会弄巧成拙。

20年后,时任副总统戈尔想效仿里根的从容风度,却做得过有点过火了。戈尔在与对手布什的辩论中,觉得对方在辩论中回避问题,于是面露不满,叹气连连,显得倨傲而缺乏耐心。更糟糕的是这一次:

布什说:“我能代表民众做一些积极的事情。这才是选举中的关键所在。不仅是你的理论和立场……”戈尔站起来,走近布什,仿佛要羞辱恐吓他。布什接着说:“而且,你是否能做到这些事?”(布什点头,全场笑声)“我相信我能”。

戈尔在与布什进行的第一场辩论时,在对手说话时也在大声地叹气。戈尔的意思是感叹布什讲话狗屁不通、不可救药。但这一叹气,显示出他的优越感,被媒体反复播放,打造了他那个精英式的傲慢面孔,一叹送江山。面对似乎要“羞辱恐吓”自己的戈尔,布什憨直友善的反应无形中打动了选民。经过2000年这一番激烈的选战,布什最终入主白宫。

2008年,奥巴马与共和党的竞争对手麦凯恩当时曾展开三场较量。首场辩论较量,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很谨慎,因而近四成选民认为两人在这场辩论中打成平手。奥巴马在后两场较量中保持冷静态度,顽强抵抗住了麦凯恩的攻势;而反观麦凯恩则在辩论中提出了一些有争议性的观点,令其失分。民调显示,大多数选民认为奥巴马赢得了后两场辩论。总的来看,奥巴马与麦凯恩相比略占上风,基本可算是辩论的赢家。麦凯恩在辩论中把“参议员奥巴马并不明白”(Senator Obama does not understand)这几个字一直挂在嘴边,一共说了7次,用来嘲讽对手,营造对手稚嫩、无经验的感觉。

很多人会奇怪,麦凯恩为什么老重复“does not understand”这 几个字,这又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政纲或者慷慨激昂的政治宣言,这就已经是电视辩论中的秘密武器?麦凯恩应该是明显在模仿当年的里根,但是火候把握不到位,反而给人盛气凌人的印象。尤其是,学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麦凯恩在千万观众面前,轻蔑地奚落奥巴马为“那个人”,支持率立刻跟着下跌。

厌倦的时代,谁能带来惊喜?

1988年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竞选总统,在民调中一度领先老布什十几个百分点。但在电视辩论中,记者问他,如果他的妻子被谋杀,他是否主张对凶手执行死刑。一向反对死刑的杜卡基斯坚持说“不”,这使他一下子被视为“冷血动物”。杜卡基斯的“一失足成千古恨”让他最终荣登“美国总统大选奇葩排行榜”的榜首。当天晚上,杜卡基斯的支持率就从49%暴跌到42%,最终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在大选里输给了老布什。有人说,如果杜卡基斯当时能给出类似于下面这种回答,历史也许会重写。“这问题真荒唐,像任何充满血性的美国男人一样,我会向任何伤害我至爱妻子的人寻求报复。但是作为美国总统,我不能将国家公共政策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之上。”

在电视辩论中,候选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观众敏锐的眼睛,可谓“细节决定成败”。1992年的总统电视辩论中,谋求连任的老布什在身体语言上吃了亏:他一边看手表,一边提腰带。这个无聊和不耐烦的动作无意间强化了老布什在公众心中“淡漠的执政官”形象,与善于打亲民牌的克林顿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要想找个人一起去喝啤酒聊天?克林顿肯定是首选。在第一场辩论中,克林顿有攻有守,游刃有余,老布什显然处于下风,克林顿以他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优秀的口才赢得了人心,使公众真正看到了变革的希望。最终,他胜了这场选举。

电视时代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从最初的新鲜,发展到今天能够渗透和主导人们的生活。为了收视率,各种直播节目中有越来越多的出位表演。2005年,中国湖南卫视超女比赛中,评委的犀利点评,从传统观点看,简直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却引爆了收视率。但对美国社会而言,过于成熟的电视文化,不管你多么出位,都很难真正赢得关注了,观众对各种“包袱”都已没有了新鲜感。在总统竞选中也是如此,随着竞选团队化和各种技术手段的提升,像里根那样的小幽默已经不可能赢得什么了,公众反而只关注最核心的问题:这个人到底能给国家和我带来什么?“变革”是越来越平庸的美国公众内心的渴望,谁能把握好渴求变革这种公众情绪,谁就可能走到最后,克林顿靠这个成功了。2008年,奥巴马在竞选时,每次讲话都要提“变革”二字,他作为第一个黑人总统这种本身就是一大“变革”的身份,几乎注定立于不败之地。

2016年的美国总结竞选,是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竞争。这两个人都是老人,共和党本来拿不出什么有分量的候选人,特朗普的另类却让他大出风头。从“变革”核心价值来说,特朗普毫无疑问是占优势的。而希拉里在丈夫当总统的时代,就已经频频上电视了,她作为国务卿,也是屏幕的常客,面对太过熟悉的观众,她如何创造惊喜,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美国需要一个女总统吗?这也是一部分人的期待。

猜你喜欢

麦凯恩基斯老布什
各界政要送老布什最后一程
老布什的服务犬将帮助受伤士兵
老布什再次被控性骚扰
麦凯恩越战被俘经历迷雾重重
特朗普 吐槽麦凯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