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夜奔

2016-10-18罗东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六神李翔金庸

罗东

李翔和《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约见的地点是北京CBD的朗园Vintage,穿过《罗辑思维》的办公室,才能找到他在写字间最里面的办公室,坐下。

采访李翔,是因为他最近在圈里火。火的原因,是他刚辞去《财经天下》主编的职位不久,下海创业。创业的项目是和《罗辑思维》合作,推出《李翔商业内参》,预付费订阅,199元一年。那么,李翔在罗辑思维的办公区做事是理所当然的,正如过去记者称呼他李老师,现在改口叫“翔总”。

在记者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拜访李翔这样的写字书生,就应该在杂志的编辑部,他儒雅又易怒,而不是个在孵化器里的产品经理。

采访六神磊磊时,也有同样的感受。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原是新华社重庆分社的记者,写主旋律文章。他在2015年年底辞职,专心做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记者和六神磊磊约在北京宣武门的一个酒店大堂里,六神磊磊刚录完一个电视节目,神色疲惫,甚至因为感冒不停咳嗽,但他还是耐着性子,讲了他和金庸的缘分。

六神磊磊和记者职业的一次别离,如今他成了录音笔对着的那个被采访对象。角色互换而衍生的唏嘘感,可能非业内人,不能感受。

李翔和六神磊磊,一个主编,一个记者,角色不同,路径不同,但都脱离了传统纸媒那套看上去繁琐、冗长、低效的流程,拥抱新的渠道和新的生产方式。两个人,两个世界,一套江湖。

逃离与反思

有一个问题,几乎在如今的采访提纲里成了标配:为什么你会离开原来的行业?

时势使然。移动互联网以超越想象的速度,不断侵蚀传统行业的边界,摧毁其赖以生存和壮大的规则与资源。而旧势力很难自外而内地发生革命,所以不愿守旧,或者不愿意被绑在将沉之船的人们总要跳出去。或转型,或不忍和原来的行当诀别,虽做新的业务,还是原来的手艺。

于是,有辞去银行金饭碗的高管,投入到互联网金融的红海;有辞去央视黄金平台的主持人和编导,投入到视频新平台;有辞去传统汽车业总裁级别的创业者,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有辞去杂志报纸主编职位的写字的人,投入到新媒体的轻盈,如李翔。

一位李翔原来在《财经天下》的老部下,后来跳槽到一家门户的科技频道,他说在纸媒憋屈,广告主越来越看不上那些传播能力有限的广告版面,都盯着封面、特写,实在无趣。

但是,若不适度妥协,活着,还谈什么新闻理想?

李翔分析说传统媒体有两个弊病:第一是效率太低。这个效率不是说记者每个月的稿子产出量低,而是整个选题、写作、编辑、出版的链条太长、太慢,“一个主编每个月最操心的事儿,居然是杂志能不能按时进印厂,送到报刊亭,你觉得这事儿奇怪不奇怪?”第二是离用户太远。许多传统媒体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对自己有什么意见和想法,缺乏用户数据和画像。广告公司问起来,只好搬出“我们的客户都是名企中高层”这个万能挡箭牌,甚至自己内心也有意无意忽视了“到底什么才能给用户创造价值”这个命题。

李翔此前在杂志做选题,接触到“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张旭豪让李翔讲讲他眼中的商业世界,能给“饿了么”一点启发。李翔洋洋洒洒讲了一堆,然而张旭豪瞪着无辜和迷茫的眼神,说:“哥们你能不能言简意赅点?”而李翔当时心里想:“你怎么这么功利。”

直到做《李翔商业内参》,要给用户提供短平快但有价值的资讯时,李翔才知道过去媒体的问题有多大,往往看了上万字长文,但到了某一句蕴含关键信息的话,可能就语焉不详,还要重新百度资料。

这只是内容生产的矛盾之一,还不是最致命的冲突。

李翔不反对硬广,但比较忌讳软文。在《财经天下》时,实行出版人负责制,让李翔也管经营。李翔说用心经营是对的,但如果为了经营而卖软文,就会比较痛苦。但现实是,杂志的文章版面如今确实比广告版面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2015年年末,李翔给《罗辑思维》的跨年演讲捧场,终于有机会和早就认识却没深交的罗振宇深谈了一次。

罗振宇给李翔讲了一套如何卖书的逻辑。大意是书既是标准化商品,又是非标品。标准化的意思是,书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复制;非标自然指书本是高度个性化的读物。所以,掌握好产品特性和群众心理,书就好卖了。

虽然不至于让李翔有醍醐灌顶之感,但足够让他觉得“也许和罗振宇一起,能做点有趣的,对用户有价值的事儿”。

“我真是这么想的。”李翔又强调了一遍。

传统的桎梏是逃离的大背景,但或许其中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存在。正是那次给罗振宇站台,让李翔的上级颇有微词,觉得这有推广个人品牌、抛开杂志品牌的嫌疑。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媒体业,由于分发管道的剧烈变革,个人品牌开始有了不需要依附组织品牌的苗头,甚至组织对个人的发展可能会有些束缚,这就形成了冲突。

相比李翔从大背景到个体的宏观叙事,作为记者的六神磊磊告别传统媒体的导火线比较简单,“我过去是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我出来参加活动要向领导请示,但是不可能说是需要来北京录个讲金庸为主题的节目,和工作完全无关吧。世间安得双全法,我要好好做我的公众号,只好辞职。”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六神磊磊的兴趣。他的兴趣还有唐诗,工作时最大的心愿是写本和唐诗有关的书。“如果还在职,我可能再过20年都写不出来,但出来后一年就写完了。这不一定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要给自己压力。如果你习惯了做那些轻车熟路的事儿,真的没动力和压力,甚至最后没能力做新的东西了。”六神磊磊说。

非典型产品

离职的理由无非两个:第一,和原有组织“不和”;第二,有新的活路,可能活得更好。

陈中是前搜狐IT副主编,现任WeMedia联盟创始人兼CMO。WeMedia是在2013年4月成立的新媒体集团,彼时正是微信公众号刚刚崛起的红利时代,陈中说他们算是嗅觉比较敏锐、最早拥抱公众号红利的一波人:“六神磊磊、李翔本质上就是拥抱新的管道。六神磊磊做公众号不用说,李翔要做‘内容期货,已经教育了一批用户的罗辑思维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平台。不过我觉得,六神磊磊可能会轻松点,但李翔就苦一些。”

李翔也说:“什么事儿,不做是不清楚里面的艰辛。”其实李翔没有全盘否认纸媒的价值,他觉得媒体细分到最后,无非是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应用,比如大家等了一个月的杂志,如果看到满纸200字的段子肯定是不合适的,但万把字甚至更多字数的长文,应该还是杂志的阅读体验更好。当然,手机终端就是为了让用户碎片化、高效率地获得一些内容,《李翔商业内参》的初衷也是如此。

最初设想的产品形态是没有点评的,类似每日给读者提供一次高质量的信息筛选服务模式。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罗振宇问李翔,能不能加一个“罗胖曰”式的内容,就是在每日文章下加几句精彩但简单的评论。李翔说“行”。

没过多久,有用户提出要把整个文章翻完,才能看到李翔的评论,没意思。评论能不能加在每一个资讯后面?李翔说“行”。

可是,李翔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大坑。一个严肃的现实是,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如果不及时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户很快会发现“原来你会的,就只有这么点”。

于是李翔开始改变思路,比如点评不一定是自己的观点,列举一些大佬的观点和谈话,同样是对信息的有益补充。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不断扩张自己的知识体系。

李翔感觉自己像是被焊到了办公室一样。过去做主编,如果有人邀请参加活动,他觉得有趣的就去,而现在每天都要有新东西出来,如果在工作日要和别人见面,都觉得压力大:“为什么我约你5点见面?因为这时候《李翔商业内参》到了后期处理,我才能没压力地和人谈谈话。”

即便如此,李翔承认,过去说杂志缺乏用户画像,但自己做了新媒体,还是缺乏对用户的了解,最多在后台看看评论。

而六神磊磊的想法更为激进:“不用刻意去了解用户,你摸不透的。”公众号的文章效果,最直接的标准是阅读数。虽然已是大V,但六神磊磊说还是看不懂阅读数,不了解好坏的规律是什么。比如,前不久郭德纲和前徒弟掐架,他写了一篇《表忠心和忠心裱》,阅读量几天就到了170万;但同样是娱乐圈的事儿,借着舒淇和冯德伦的绯闻写了一篇《脑补剧情是吃瓜群众的基本功》,阅读量20多万。

帮六神磊磊打理公众号后台的,是一位年轻小姑娘。六神磊磊说他对小姑娘和读者互动的要求是,你怎么污都行,但一定不要和读者吵架。可是有时候六神磊磊检查后台,发现小姑娘在后台和读者吵架,就问她“屡教不改”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小姑娘说就是看不得猪队友,明明表达的观点和你是一样的,但就是不理解,非要在形式上唱反调。六神磊磊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如果读者都和我们一样,我们吃什么?

陈中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记者去年辞职做公众号,遇到一个投资人有意向投资,于是跑来问陈中,要不要接受。陈中说你要投资干吗呢?你现在一个人吃好了全家不饿,有投资就意味着你要招人,要扩张,要业务多元,否则你对投资人的价值是什么?投资人对你的价值又是什么?

陈中的观点大抵如此:自媒体人不值得被投资,自媒体人也不需要被投资。相比传统媒体,自媒体的优势本来就是轻、灵活,把公司成本压缩到最低就行。

李翔和六神磊磊的公司也都是这个路数。

《李翔商业内参》不但有文字,还有音频。相比文字,音频的制作比较麻烦,比如要把书面稿写成口播稿,要读出来,要音频后期处理,李翔找到一个人把这三个事儿都完成了。记者问李翔:“这一个人挣三人份的钱吗?”李翔回答:“总之我会给他一笔不错的奖金。”

六神磊磊的公司也只有一个人在全职打理,帮他管理后台等杂事的两位助理都是兼职,其中一个还是他的妹妹。六神磊磊负责专心写作、学习、时不时出差参加活动,维持品牌和知名度就行。六神磊磊说:“有时候也觉得自己辛苦,但看到很多人每天都要更新产出,我至少还能看心情,有时候一周才更一次,一对比就觉得不辛苦了。”

未来与初心

公司够轻,成本够低,但也可能衍生一个风险——公司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李翔商业内参》,没助手能代替李翔生产思想;《六神磊磊读金庸》,没人能帮六神磊磊写出专属他的风格和思想的文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个人能不能保持可持续的创作能力?

六神磊磊说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他从小读金庸,但凡遇到金庸有关的书籍和传记,都找来精心研读。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我在这个领域可以胡说八道了,虽然它很窄,但你如果有一个专属领域,总不会发愁没饭吃。其实我越做公众号,越有这感觉。”

现在,六神磊磊觉得最重要的东西,还是顺着自己的风格,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如何利用平凡原料做出不凡口味的菜肴,但有过度加工嫌疑。最开始想到的标题是“黄蓉的豆腐不好吃”,终归还是觉得标题太低俗,改成“金庸笔下最难吃的一道菜”。有趣的是,六神磊磊还在文章下面标注了一句:原题是“黄蓉的豆腐不好吃”,为了免得变成标题党,改成了现在的题目。

顺着自己的风格和兴趣很重要。六神磊磊说,如果让一个没正义感的人写辛弃疾,没幽默感的人写段子,明显都不合适。他觉得,有些传统媒体人转型到新媒体后,心态不对。比如有个公众号的开篇词就是要挑战新媒体的轻薄,“你何必给自己树立一个假想敌呢?就像你的艇仔粥不好吃就怪别人皮蛋瘦肉粥卖得太好?其实最该挑战的是自己。说句不太谦虚的话,内容是有一根价值金线的,你再自以为有深度和有趣,过不了那根线,就一钱不值;过了,就一飞冲天。”

六神磊磊说,金庸作品里鹿鼎记这个宝矿一直留着没写,哪天拿出来足够挖个两三年。在金庸之外,六神磊磊开辟了新领域——唐诗,正加速学习,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在这个领域“胡说八道”。

至于《六神磊磊读金庸》这个看上去有点局限性的名字,他说不改:“鹿鼎记里,韦小宝告诉天地会,我今天当青木堂堂主,明天你们难免过河抽板。我是靠着老爷子起家吃饭的,这过河抽板的事儿,就不做了。”

某种意义上,李翔和六神磊磊考虑的,都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利用自己的能力,把客户服务好。至于未来,李翔说:“订阅是个很古老的模式,我们要做的无非是通过产品的更新或迭代吸引用户。很多人比我们想得还长远,比如明年的续订率。但现实的事情总有特别多的不确定性,也许明年我们会换一种产品形态呢?”

互联网圈有个知名的公众号叫“槽边往事”,作者是以犀利语言和张狂态度著称的和菜头。他前不久也宣布和罗辑思维合作,把文章做成付费阅读。有趣的是,做了付费阅读后,他反而写了一篇似乎隔着屏幕就能闻到香气的介绍松茸的文章,看到文章最后,才知道是一篇卖松茸的广告。

记者问罗辑思维CEO脱不花,这个创意常见,但是做在付费阅读里,效果真的好吗?脱不花说其实还可以,只要推荐的产品确实有保证就好:“我们原先想让李翔做的,但他脸皮薄,肯定下不去手。”

猜你喜欢

六神李翔金庸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侠之大者.微微一笑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一本书的风波
善意的谎言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漫画无极
上神请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