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内蒙古“精准扶贫”的思考

2016-10-15顾元吉

中国市场 2016年34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内蒙古机制

顾元吉

[摘要]精准扶贫是党中央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必将对新时期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文章试图对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特别是对分布农牧交错带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以关注,对原有的扶贫机制反思与改进,以期对于我国农牧交错带贫困县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073

精准扶贫的理念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真扶贫、扶真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的理念逐步成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先后到河北阜平、甘肃定西、湖南湘西三次考察扶贫工作,“探真贫”,“访最贫”。在2016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3月10日,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强调:“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6年3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就扶贫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认真再认真,精准精准再精准,确保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巴特尔(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根据现阶段贫困问题的特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

1 关于“精准扶贫”研究的学术动态

国内学术界有关反贫困的研究十分丰富,既有理论、政策层面的研究,也有大量实证研究,由于精准扶贫提出的时间较短,因此,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也相对薄弱,主要是集中在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解读、各地区根据中央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围绕“六个精准”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精准扶贫对策。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集中发表于2015年和2016年,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邓维杰在《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一文中分析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的主要成因,并提出应该尽早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的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融合的贫困户识别和帮扶机制。汪三贵、郭子豪在《论中国的精准扶贫》一文中提出精准扶贫的困难、主要方式以及改革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郑瑞强、曹国庆在《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一文中,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优化扶贫资源运作与传递,注重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发展扶持政策街接,提高贫困人口资源承接水平等。李春明在《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一文中提到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精准扶贫,运用发展经济学、贫困经济学作为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谋福祉的经济学理论,为扶贫开发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并提供决策建议。很多学者围绕新常态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影响精准扶贫,在旅游、金融、生态等不同方面提出对策,尤其面对新的机遇,必须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刘解龙,2015;唐任伍,2015;赵武等,2015;邓小海等,2015;宋锐,2016)。

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一直是贫困问题研究的重点领域,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董家丰在《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一文中提出让信货资金真正投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完善目标瞄准机制,在此基础上改革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银行信贷扶贫经营机制。杨定玉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进展较快,但是研究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有待提高,相关研究成果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倾向等。很多学者实证进行分析,以四川、宁夏、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探究精准扶贫的内涵、困境以及原因,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并有针对性地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入手提出相应对策(葛志军等,2015;沈茂英,2015;马楠,2016;陈灿平,2016)。

有关内蒙古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对精准扶贫的经验或成果介绍等方面的新闻报道上,学术研究中代表性的是孙林、王艳慧等人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一文中针对国家精准扶贫需求,构建基于A-F双临界值法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的总体测算与分析,并分别分析多维贫困的空间集聚效应及不同分类体系下的贫困分异特征。其他大部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针对反贫困的,而把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贫困县作为整体研究的文献十分有限(修长柏等,2003;黄建英,2009;李瑞华,2013)。

2 关于“精准扶贫”研究述评

很多学者认为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通过具体的调研实践,进一步完善。一是精准扶贫根源到底在哪?根是什么,源头又在哪,究竟是自然、经济、社会、还是文化原因,既然是精准就要找到精准的原因,对症下药。二是精准扶贫缺乏制度尤其是法制的保障,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或相关法规不健全,容易产生大量的利益寻租。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尚未跟进,致使扶贫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致使“政策红利”几乎成空文。三是各地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不足。各地在精准扶贫上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然而整体来看,对于各地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做法没有及时总结、交流,没有很好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其他同类型的地区提供经验借鉴,而是仅限于新闻报道“口号式”扶贫。四是精准帮扶的措施大都缺乏可持续性。当下精准帮扶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种养业、培训和基础设施这三大项目上,种养业也出现了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的情况(刘永富,2013;林晖,2013;王思铁,2014;王海涛,2014;张琦,2015;公衍勇,2015;杨秀丽,2016)。

3 关于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精准扶贫的意义

虽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机制,并且已经有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对于全国56.3%的贫困县分布在农牧交错带上的特殊性,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事实,怎样才能让贫困县脱贫,低收入农户直接持续受益,并保证这些低收入农户不再返贫,怎样才能带动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怎样才能使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具备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可复制的“造血式”精准帮扶策略,还需要聚集所有人的智慧继续摸索,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方法惠及全民。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自然、经济和社会内涵的典型贫困区域,一直是内蒙古反贫困的重点,有21个贫困县分布在这一地区,占全区31个贫困县的67.7%,贫困人口占全区的23%,解决这一地区贫困问题的意义重大,对原有的扶贫机制的反思与改进,对于我国农牧交错带扶贫工作开发的重大创新,必将对新时期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为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新华网,2013-11-03.

[2]王思铁.浅谈精准扶贫[EB/OL].四川扶贫外资网,2014-03-27.

[3]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

[4]杨定玉.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2016(3).

[5]修长柏,薛河儒.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5).

[6]黄健英.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内蒙古机制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