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016-10-14陈振和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独立思考课堂教学

陈振和

摘 要:独立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叙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独立思考;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46-01

独立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结合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诱发兴趣,点燃独立思考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平中出奇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鸟的天堂》这一课时,老师引导:什么叫“天堂”?在课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经过这样的引导,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都争着知道答案,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然后告诉老师和同学。独立思考贵在“独立”。在分析问题时,应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疑难时,可以适当组织讨论,让大家敞开思路,各抒己见,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造机会。一位同学阅读了《小白杨》这一课时,遇到了三个“陷入沉思”,就提出来,我想机会来了,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然后派小组长进行汇报,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经常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机,相信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二、创设情境,开拓独立思考的门路。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循循善诱,把学生引上独立思考的路子。这里略举几例:

1、循着文章的线索,指点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要运用线索借以构思;读者阅读文章也要顺着文章的线索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从题目就可以不难看出,主要内容是围绕“野”来展开的,这样学生就可以迅速了解主要内容,然后找出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它的“野”。学生阅读起来比较轻松。

2、根据文章脉络,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脉络体现作者的思路。一般地说,文章的思路总是体现在叙事过程中的。但由于写作上的需要或由于作者构思的匠心各有不同,有的文章脉络比较明显,有的却较含蓄。但学生阅读中遇到一些疑难时,老师应该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文章的思路上去,让他们顺着文章的思路去寻找答案。学生在讨论《再见了,亲人》中的小金花的妈妈不幸牺牲后,她会表现得那么刚强的原因时,发言十分激烈。怎样把学生从这些似是似非的见解中引导到言之有据上来呢?这时,老师根据文章的脉络特点:“对于这个问题,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些依据,帮助我们把答案说得更实在点?”这下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要咬文嚼字。正当学生出于求通未通、欲言难言的状态,老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妈妈知道这个消息。。。。。。偷偷带着你,混进了敌占区。”要学生集中精力在这句话中的省略号上打主意,想一想:妈妈在听到侦察员老王被抓,决定亲自去营救时,她是否先考虑一下营救的办法?这些办法又是怎样与小金花共同商量的?当时妈妈又会对小金花说些什么?通过老师的穿针引线,学生一经联想就豁然开朗,小金花所以会表现得那么刚强的答案也就明了。

三、反复实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实现的。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首先要他们勤于独立思考。而学生的“勤”,则在于老师的“导”。老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情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促使学生反复训练。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一自然段,要学生说出“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一句中“那里”这个指示代词指代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懂得了这个指示代词不仅是承接上一句话而来的,更主要的是它统摄了下文。这就使学生在弄清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句与句的关系的基础上,又懂得了全文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了分析与综合能力。然而,这类练习的设计,必须在“精”、“巧”、“实”上下些功夫,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我是这样安排提出问题的:一、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一样的吗?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后,汇报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出: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不同的,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知道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趁着学生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时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接着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这时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会有不同的思维(可能会说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等)。感动之余,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这样启发学生深思,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直接关系到孩子驾驭语文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孩子终生的学习。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得重视它。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独立思考课堂教学
“双减”背景下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谈独立思考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谈独立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