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作文开笔之前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

2016-10-14徐雪花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徐雪花

摘 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笔者感到最无奈的就是作文教学,经过琢磨总结,笔者发现针对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在教他们如何写作之前还有一些问题要先解决,即:教师要了解学生作文能力形成阶段;加强普通话训练,为学生开笔做准备;从仿写入手,为学生开笔做准备;注重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为学生开笔做准备。只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他们想说的话题,并仔细观察认真积累,让他们感受到作文就是说话,作文就是聊天,作文就是生活,作文不过是把你想说的话用笔写出来而已。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开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0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点,也是作文的起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笔者感到最无奈的就是作文教学,笔者也常常会听到其他的老师和笔者说起这个棘手的问题。而笔者也发现每次在写作文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总会用一种迷茫的眼神看着老师,久而久之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简直就是谈“文”色变。经过琢磨总结,笔者发现针对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在教他们如何写作之前先解决四个问题,具体分述如下:

一、作文能力形成阶段分析

了解学生作文能力形成阶段很重要,它为教师指导学生开笔及以后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一个人学习写作的过程包含着如下三个阶段:无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作者无规律可循,他主要靠学习别人的文章,通过模仿来写作;入法阶段,在这一阶段,作者或通过实践的摸索,或通过理论的学习,逐渐掌握了写作规律,他开始有意识地遵循规律来控制自己的写作活动;出法阶段,在这一阶段,作者进一步从遵循规律演进到驾驭和超越规律。笔者们认为由写促读所带来的主动选择和加量扩容,正是“入法阶段”写作活动自觉性的表现,由写的内省、内化而再读,通过有意识的迁移阅读能力,化被动吸收为主动选择,探求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打通学科界线,在对资料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如陈果安在《现代写作原理》中描述的:“阅读是对文本的瓦解和再构。在解读过程中,文本所展现的是作者的视野、读者所持的是自己文化的视野,解读的结果,是两种视野交叉融合,构成了一种新的视野。”这样再读就完成了自身的扬弃并指向了写作的扩容加量,也指向了写作的完全准备状态。

二、加强普通话训练,为学生开笔做准备

笔者们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说普通话。在农村所有的孩子在生活中互相交流时说的都是方言。虽然他们都听得懂普通话,也都会说一些,但是都说的很不标准,而笔者说的不标准并不单单是指语音方面,最关键的是语法方面,他们常常会将方言中的发音带进普通话中,还有的会将方言中的口头禅也带进来。这些方言一旦让学生通过普通话的形式加工后,常常会让人啼笑皆非,更别提出现在作文里。这其实也是作文中语旬不通顺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一定要让孩子们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特别是在和同学交流、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说普通话时的语音和语法,发现错误时及时纠正决不可当做笑话一笑了之。平常笔者喜欢在每天上课之前安排一位学生读一篇故事给大家听,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个人的普通话水平。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说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变得敢说普通话、愿意说普通话、喜欢说普通话。说到底作文终究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所以笔者认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先说得好才有可能写得好。

三、从仿写入手,为学生开笔做准备

由于每次作文教学时,在一些作文资料上都会出现一些相关的作文,而老师也往往喜欢拿来当范文来讲解。学生也很喜欢以此作为模仿对象。但是大部分学生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要不就是和范文差不多,仿写变成了抄袭,或是缩写要不就是空洞洞的毫无意义,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文心,似流水账,还有一些就是把那些范文改成非驴非马,让人看了以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觉得作文资料上的一些范文里所描述的内容,很多并没有在学生的生活中出现过,学生们也只能盲目的模仿。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游戏当然要讲一些道理,但是教的人熟悉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对于例题作文,笔者想如果由老师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写一些相关题材的作文读给学生看,并谈谈自己的写作的出发点、感受和对该作文的理解、想法。学生也会因为对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使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也就是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会变得兴奋起来,并能迅速提高他们的兴趣。在听到老师用的好词好向后,有的学生会说:“咦,老师在结尾用了感叹句来表达感情,我可以用什么不同的式来表达呢”这就是学生在写作思维上拓展延伸的表现。由此可见,老师的范文可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欲望,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无形的推动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为学生开笔做准备

写一篇好的作文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好词好句的不断积累才能实现的。换言之,就是要多观察、多积累、多运用。比如在教“我学会——”这篇半命题作文之前,笔者就让每一位学生都去找一件自己想学的事情去做。不懂得请别人教你,可以在学的过程中把做这件事的方法和过程通过笔记记下来,等到上作文课时,再向大家讲述你是怎么做的,在学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或闹了什么样的笑话等等。通过这么一种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了解和认知事物形式,学生们对写这篇作文也就兴趣盎然信心十足了。笔者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也会要求学生专门准备一本小本子收集好词好勾,这些妙词佳句既是可以教科书里的,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中,基至还可以是平时课堂上某位同学所造的句子或是说的话,在每一周的学习中,笔者都会抽出时间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收藏,还会请学生们谈谈收藏这个词或这句话的理由。就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面,还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加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

以上所述就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之前所做的铺垫。只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他们想说的话题,并仔细观察认真积累,让他们感受到作文就是说话,作文就是聊天,作文就是生活作文不过是把你想说的话用笔写出来而已。我们相信他们就一定不会再拒“文”于千里之外了。

参考文献:

[1] 徐 立,陈新.古人谈文章写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2] 陈果安.现代写作原理[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小学生作文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