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大语文观 实行开放式教学

2016-10-14朱桂芳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开放性课本教材

朱桂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13-02

在我的语文观中,语文教学无外乎两者,一是小语文:知识体系的掌握,应对考试;二是大语文观: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关注“人”的教育。而这二者我以为又都不可偏失,因为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局限在小语文中天地会更小,正如冰心说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天地便小了”。有了这种观念,语文教学应在充分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那么,应该树立哪些“大语文”观呢?

一、大教材观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我在所教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有几百册。这些书,都是学生捐的。中午,学生一来到班上,就从图书管理员那里领取书认真阅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倍增,知识面开阔了,课余生活充实了。阅读量大了,语文水平也随之提高。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我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二、大课堂观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分钟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在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阵地”。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办板报,办小报,为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投稿,举行讲故事、演讲、朗诵比赛等。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大教法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些某某主义,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目前,有一些观点之争颇为激烈,例如有人对提问法津津乐道,有人却又不遗余力地批判。有些老师认为每堂课必须将一半时间交给学生训练,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我认为不尽如此。文质兼美的可以以诵读为主,情节复杂的可以以讨论为主,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为主,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切不可一概而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的开放性,强调语文教育要从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转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就必须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往往被异化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灌输,很少、甚至根本不过问学生学得如何。“大语文”提倡的“大课堂”强调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这种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具体说来,教师应做到:1、通过搜集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2、鼓励各种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自由猜想。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浓缩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开放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办法:1、省略。一是省略教材中不符合社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二是省略教材中学生一看便知简单的内容。2、补充。每一篇课文直接反映的生活知识是有限的,但由这一点所引发开的知识却是无限的。老师通过增加活动或话题扩大学生的参与和锻练的形式将被教材浓缩的“社会”开放,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学生学好课文,又不限于课文。3、浓缩。教师要将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择优取用,取其精华。另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板报 “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如“诗歌朗诵赛”、讲演、“故事大王”评比等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此外,生活中随手可取的很多语文资料也是大语文学习的极佳选材,这些现成的材料如报纸、杂志、海报、说明书、地图等,他们未经节选或改写,是原始的、真实的资料文献,学习这些材料时,学生们会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此时语文的学习和真实的生活更贴近了,参与和体验生活的乐趣使语文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读书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发的需要,他们从大语文的学习中获得了许多乐趣和积极的体验。

鼓励学生要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第一场雪》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鲜活的语文信息资源,让学生感悟生活,而不是给他们一些直观的画面,学生在生活中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之,要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必须确立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走出封闭课堂,开发教育空间,进行开放式教学,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不断求变,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开放性课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