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

2016-10-13韩汪慧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孙少平

韩汪慧

摘要:本文从马斯洛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入手,对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进行分析,通过其成长经历,包括对于精神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不断实现自我,不断追寻自我价值的过程,并讨论对其他人成长的启示。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孙少平

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成长小说[1],作品细致深刻的刻画了当时大社会变迁中小人物的成长经历。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描述孙少平的成长经历,作者从孙少平的中学时代写起描述其一路的成长经历,从最初胆小、自卑,被现实所困的少年,变成自信、勇敢,有远方、有担当的男子。在路遥笔下,孙少平是平凡的,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经历着很多困扰和磨难,但是他又是不平凡的,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没有被物质生活所左右,而是选择去闯荡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最终实现自我。

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无论是从其奋斗过程还是所达到的状态都很符合人本主义者所描绘的自我实现的人所具有的形象。故本文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孙少平的成长经历,总结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从需要层次理论看孙少平的精神追求

马斯洛说:“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体需要层次的研究,考察种种客体对主体的构成意义关系,从而建立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系”[2]。《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所处时代是从1975~1985年这十年,由于当时社会处于特殊阶段,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社会整体不是很稳定,所以人们大多数时候想着如何“过生活”,精神世界没有太多依赖。在这种环境下,孙少平可以说是一个特例,他没有被物质生活所困,而是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一)孜孜不倦的求知需求

在故事的一开始,十几岁的孙少平刚上高中,由于家里经济拮据,连果腹都变得十分困难,更别提其他方面,生活上的贫穷起初会让少平觉得很自卑,内心痛苦。慢慢的他开始喜欢上看书,那时的他就开始明白,人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物质世界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高中毕业他干了很多种工作,从老师,到农民到到苦工,直至最后成为一部优秀的矿工。物质生活渐渐丰富起来,但他没有沉醉在物质世界的满足当中,也没有放弃读书,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够保持读书学习的习惯,在宿舍,在田边的稻草堆上,在嘈杂的工地旁,在深井下的开工前,对于知识的渴求让他成长,也让他的目标更加坚定,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与自由。

在马斯洛的七层次需要理论之中,认知需求属于其中之一,同时也属于生长性需求,指的是个体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的认识未知世界的需要,这种需要会促使个体突破现实物质的困境,去获得更多知识。马斯洛认为拥有求知欲望是人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纯真执着的爱情追求

在小说中孙少平的爱情大抵有三段。对于每一段感情孙少平真诚的付出,他对于爱情的的追求是纯粹柏拉图式的爱情,无关家世,也不顾及世俗的评论。然而前两段爱情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与郝红梅短暂的情感也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但却让孙少平甘之如饴,以至当郝红梅选择和顾养民在一起后他觉得“精神上最重要的一根支柱已经被抽掉”。与田晓霞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彼此仰慕,彼此鼓励。在这段爱情里孙少平是勇敢的,他突破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去追求田晓霞就在两个富有理想的年轻人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田晓霞在工作中牺牲了,这对于孙少平来讲无疑是灾难性的打击。于是,他沉浸在悲伤之中一度绝望至极,也是因为爱情,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把对于田晓霞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全身心地工作。两段情感的创伤并没有击垮这个少年,而是让他精神上更加成熟,充实。最终他遇到了一段平凡的爱情——“头上包着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3],这是经历过激情后的平凡,伟大而珍贵。

爱与归属在需要层次理论中位于第三层,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个体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需求,包括友情。爱情、归属感等等。人只有先建立关系,才能从关系中获得如爱等情感。个体通过爱与需要的满足来抵抗孤单寂寞的感觉,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在一个人的身上人并存着七大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主导需要是不同的,也只有人们最渴望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这些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上层需要更强烈那么底层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在孙少平身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到完全的印证。当有了求知和爱情的需求后,生理上面难以果腹的困境也没有那么难忍耐了。后期马斯洛将需要区分为缺失性的和成长性的,缺失性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与生命直接相关的;成长性需要也称为超越性动机,是从超越缺失性需要的意义上讲的。受超越性动机支配的人更自觉地将个体的存在价值列为人生目标,追求生活中的真理。孙少平的人生是以成长性动机所主导的。

二、从实现自我理论的看孙少平的人生追求

除去以上两类需要之外,在孙少平的身上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另一大理论基础,所以放在此处进行单独论述。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是这样叙述的“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自我实现是一类成长性需要,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发的全部潜能的欲望。”同时也是一种状态,只是这种状态只有少数人能够企及。马斯洛经研究和概括后总结出15条自我实现的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在生活上,可以认识到事物本质,超越自我,选择提升自己而不是选择安逸。

(二)在情感上,真挚、热情、宽容,富有同情心。

(三)在思想上,自由自主,勇于表达,敢于探新。

对于《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来讲其人格很符合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首先,他能够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能够看到所有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在最初的贫穷的时候,孙少平能够认识到这种情况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他选择用精神食粮填补现实的饥饿。当第一段情感受挫后,他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他不曾抱怨出身家庭以及动荡的社会,积极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当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他并没有安于现状,勇敢的走出村子,去找自己属于自己的生活。毕业以后的孙少平对于每一份工作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做苦工都能够坚持到底,认真而负责,在工作中勤恳而踏实,在现实生活的历练之下,孙少平的内心变得强大,在面对重重困难和各种意外的时候都能够沉静面对,最初因贫穷感到自卑的他也渐渐把视线转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渐渐自信起来。

无论对待谁,孙少平都能够以诚相待,每次回家他首先要去看看他瘫在炕上的老奶奶;郝红梅偷了手绢之后他也能不计前嫌的去帮郝红梅说好话;在远方舅舅家做苦工的时候,不因为一己私利而隐瞒事情的真相,当不认识的女孩受胁迫求救于他的时候,他能挺身而出,帮助小女孩摆脱困境。

在当时随波逐流的大时代里,孙少平并没有选择安稳踏实的过生活,而是具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思想,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对于当时的孙少平来说,无论在行动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孤独的,他只能一个人前行。但也是这份孤独成就了他,在马斯洛的研究中发现,离群独处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在独处时他们会发现远离尘器,并且发现平静而安样是容易的。这样,他们对待个人的不幸述就不象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能够忍受得了孤独,并在独处中与真实的自我很好的相处,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马斯洛之所以提出自我实现理论,按照中国哲学的术语,其根本原因是为了渡人回正道,使人知“天命”存“天理”,做到知行合一,总而言之就是使人活的有意义,发挥出其独特的潜能和价值。

三、对于成长中的人的启示

对于当时时代变革中的孙少平来讲,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也确实让他逐渐的成长起来,从一个柔弱的书生,变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硬汉。从他成长的经历之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可取之处:孙少平能够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彻底地忘记自己的角色和伪装,进入无我的状态从而完完全全地成为了自己,他在每一次需要作出选择的情况时他都会选择前进与成长,而不是安全与退却;他倾向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接纳自己内心真实的想发,而不是屈从于他人,从而做出毫无疑问的自我决定;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发觉自己的高峰体验、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追求永恒有价值的事物。这些是马斯洛总结的到达自我实现的途径,同时也是在孙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因为读书让孙少平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因为世事历练让他的精神世界变的丰盈,因为不断地成长性的选择而进步。当代青少年应该从孙少平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启发,不断进取,经得起历练,使得自己内心渐渐强大,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甘晓丹.在苦难中的成长——解析《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历程[J].史教资料,2010,8,23.

[2]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出版社,2003.

[3]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孙少平
追寻平凡中的幸福
云南“孙少平”,工地上被北大录取
迷惘中的觉醒,困顿中的抗争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