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六辅渠位置的思考

2016-10-11季旭武文花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位置

季旭?武文花

摘 要:六辅渠在我国北方大型引河浇田水利工程的开端,它的修建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甚至专门为此发表了长篇大论,然而史书对其记载内容有限,甚至连具体位置也没有说明,不少学者对其位置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于其位置问题,本文在充分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六辅渠;郑国渠;位置

六辅渠,西汉左内史倪宽在元鼎六年主持修建,《汉书·沟洫志》记载曰“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史书记载较为简略,当代学者对其的研究也不够重视,多是依附于郑国渠来论述,然而李令福老师却认为六辅渠在中国水利史上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理由主要有如下三点:其一,六辅渠的修建使中国产生了最早的水利管理法规——水令;其二,引起了汉武帝的关注,并未引水浇田发表了长篇大论;其三,六辅渠是对郑国渠渠系工程的改造,使其性质由淤灌造田转变为浇灌农田,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北方大型引河浇田水利工程的开端。

一、研究现状

笔者认为要想对六辅渠展开更深入的研究,首先得搞清楚它的位置所在,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六辅渠的位置所在或者说是修建范围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因此本文致力于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于六辅渠的位置问题,纵观古今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六辅渠是在六个郡范围之内所修渠道的总称。

第二种说法认为六辅渠位于郑国渠的南岸,引郑渠水来浇灌农田。

第三种说法认为六辅渠位于郑国渠的北岸,引清、治诸水来浇灌农田。

结合以上内容来看,第一种观点学界早已无人引用,因此争论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种观点之间,而第三种观点更为当代学者所推崇,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知识以及对文献的解读对其观点进行论证,而第二种观点似乎略逊一筹,除了李令福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证之外,其余尽是对颜师古的观点直接加以引用。笔者认为毕竟有古人发现的渠道遗制作为支撑证据,且李令福老师的解释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因此六辅渠渠道曾经位于南岸是不能轻易被否定的。

六辅渠是六条渠道的统称,这是学者们一致认可的观点,是没有疑问的,然而笔者个人认为,既然是六条渠道,那么它们就不会被绑定在一起,是分散开来的,因此可能分布于郑国渠的南北两岸,用来灌溉一些地势较高的田地。

二、关于六辅渠位置的思考

《汉书·沟洫志》记载六辅渠“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即灌溉郑国渠旁边地势较高的田地,对郑国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然而郑国渠灌溉所及区域仅仅局限于渠线以南,因此笔者认为辅助郑国渠灌溉并不是就其灌溉所及区域而言,而是整个郑国渠的渠系系统而言的。

(一)南岸渠道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虽然从地形上来看,高地主要分布于北岸,但是地势的高低往往是相对而言的。考虑到郑国渠淤灌压碱的性质,我们可以知道其所淤之地大多是低洼地或是一些平地,这些土地在淤灌改良之后肥力大大增加,加上耕作技术的进步,这些地方逐渐发展成为关中地区的核心农业区。然而一个地区的地形往往不是单一的,除了平坦的土地之外,郑国渠南岸灌区还有一定面积的地势较高且淤灌不到的土地,当然这些地区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几乎不会存在盐碱化的问题,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缺水。且关中地区黄土分布范围广阔,莱昂、菲平与巴克曼在他们的著作《土壤:它们的性质与处理》中提到:“由于黄土中含有极丰富的苛性钾、磷与石灰,一旦加入适当的水分,它就成了极其肥沃的土壤。” 相信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修建一些浇灌地势较高的农田的水利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代学者对郑国渠渠线的考证结果已基本趋于一致,同意其渠首(瓠口)海拔高约450米,渠尾(入洛河处)高约370米,首尾相差80米,渠线实际长度126.03公里,渠道平均坡降为0.6 ‰。 颜师古提到:“今雍州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后来的研究者们所关注的范围也仅仅在清治浊诸水之间,且有学者曾经指出郑国渠在沮水(今石川河)以东段渠道存续时间较短,可能到汉代早已废弃不用,因此可以认为六辅渠所及范围是不到沮水以东的,这又使得郑国渠渠尾在汉代的最低海拔有所提高。由于南岸的渠道引郑渠水进行灌溉,因此其渠首海拔必与郑渠海拔相一致,若郑渠的最低海拔取400米,郑渠与渭水之间最低宽度取50公里来算,其渠道比降也可达1 ‰,然而实际操作毕竟会与此有一定的出入,但是这起码说明了南岸的渠道比降是可以达到干渠0.6 ‰的标准的,因此《中国水利史稿》所说支渠比降比干渠缓还是有待商榷的。至于造成次生盐碱化的问题,我想它的发生范围还主要是在高地周围较平坦的区域上,参考郑国渠淤灌压碱的性质,盐碱化是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理或者与淤灌作用是相互抵消的。

此外,《汉书·沟洫志》记载白渠:“且溉且粪”,兼具灌溉和放淤的作用,可见其所服务的土地类型也是较平坦甚或有些低洼的,而六辅渠“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灌溉郑国渠旁边地势较高的田地,即使像《泾惠渠志》所说,二者路线有所重复,但是其服务对象不同,也是可以共存于一地的。

(二)唐以前北岸渠道存在的可能性探析

郑国渠所横绝的治峪水、清峪水和浊峪水均属于黄河的二级支流,可见其径流量不会太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注》中叙述郑国渠渠系时说道:“自浊水以上,今无水。”熊会贞《水经注疏》按语:“谓郑渠自承泾水至会浊水已湮也。”然而浊水以上还有被郑国渠横绝的治峪水和清峪水,郑渠已无力接纳其来水,且《水经注》有提到清水(清水即治峪水和清峪水合流之后的统称),可见清水并没有干涸,那么清水的水流到哪里去了呢?

笔者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清治二水已经合流,但是仍处于被郑国渠横绝的状态,尽管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和《开元水部式》都有图显示清水注入了石川河,这恐怕是发生在《水经注》诞生之后了,若清水注入石川河,那么它必然会与浊水相交,然而并没有与此相关的证据。

那么清水的水流去哪里了?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关中的水利发展水平非常低,但是修建于清治诸水上的六辅渠仍然在发挥作用。六辅渠在诸水上修建拦河坝以抬高水位,这样才能保证以适当的比降浇灌到地势较高的农田。于是在郑渠湮塞接纳不了各河流来水之后,拦河坝同时起到了蓄水的作用。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气候异常期,它的主要表现就是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 有学者总结了历史文献记载, 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系列丰枯期循环出现的情况, 而魏晋南北朝所在的公元300 ~ 580 年是最严重的干旱少雨期之一。 而根据卜风贤的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于西北的旱灾为9次,水灾仅为1次。 同时,秦冬梅也指出,虽然魏晋南北朝处于一个相对干旱少雨期,但是水灾发生的频率并不低,然而大部分水灾不是由长期阴雨和暴雨造成,而是由河流决口、暴涨或海潮倒灌所造成的水灾。 因此,笔者认为这也是郑渠湮塞不接纳清河来水的情况下,六辅渠虽然拦河蓄水却少有水灾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结论

结合以上观点来看,六辅渠于郑国渠南岸有古人发现的遗制作为证据,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唐以前存在于郑渠北岸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说六辅渠辅助郑国渠灌溉是就整个郑国渠渠系系统而言的,而六辅渠原本就是分布于郑国渠的南北两岸,只是南岸的渠道随着郑国渠被废弃引水渠口逐渐向河道上游移动或被废弃不用,于是后代所发现的六辅渠遗制都位于郑渠北岸的清治诸水流域。只是六条渠道在南北两岸的具体分布情况,还有待于更多资料的发现和研究者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T.L.莱昂(Lyon),E.O.菲平(Fippin)与H.O.巴克曼(Buchman):《土壤:它们的性质与处理》(Soil :Their Property and Management),纽约,1915年,第61页.

[2]李令福. 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9.

[3]王铮:《中国近2000年来气候演变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科学》B辑,1994年9月.

[4]王邨、王松梅:《近五千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 B辑,1987年1月.

[5]卜风贤.农业灾荒论[M].1.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年1月 :155.

[6]秦冬梅.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J].中国农史, 2013年1月(1):60-68.

猜你喜欢

位置
大阳K线交易系统买入法
小学班级管理的思考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试论日语方位词“横”、 “隣”、“そば”、 “わき”、“かたわら”的区别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游客分析系统
对弗兰科·克莱利自身声乐感受理性的思考
河中石兽究竟在何处?
巧妙切入,激活课堂
把握物理教学中的位置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