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6-10-11李慧娟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慧娟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影响颇大的一种现当代社会思潮,其最有价值的是它的批判精神。通过对它的产生、发展、关注视角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它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契合。其意识形态批判、工具理性批判和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性别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社会经济发展行为批判,对我们反省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现象具有可贵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已流行了近一个世纪,是影响颇大的一股现当代社会思潮。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1982年徐崇温先生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至今二十几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冷静地反思这些年的研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诸多不足和缺点。比如: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以及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上存在着先入为主的情况,这影响到对它精粹思想的借鉴和吸收。中国新一轮现代化的努力已历时近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整个中国社会又还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它提出和发展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省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具有可贵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独立发展起来的。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它的传统追溯到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但是对于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概念表述。综合起来,目前主要分为地域性和非地域性概念表述。地域性概念又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非地域性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列宁主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它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称西方马克思主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粹——批判精神。从根本上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对社会现实(共产主义运动)的批判,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批判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打击使苏联蒙受了重大损失,斯大林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苏联共产党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颐指气使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使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受挫。这也影响到学习苏联模式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而与共产国际运动的受挫相反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良政策和措施,大部分的西欧国家并没有倒退到军事或警察专政,建立了普选基础上的议会民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苏联和东欧那套僵硬的政治体制及经济模式虽然在斯大林逝世后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其基本结构基本没变。正是由于一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地区无产阶级革命严重受挫,国际共运意识形态操作严重教条化倾向而导致的理论研究了“逆反”,这就产生了虽然承认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活力,但却不能接受和容忍苏联模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除了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质疑和批判以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极为关注一些超越社会制度和地域的社会问题,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现代科学的巨大发展在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当代社会的思想意识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在《科学及其危机札记》中断言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认为科学技术推进了文明进步,但是却掩盖了社会危机。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作出版了《启蒙辩证法》一书,认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劳动分工,促使人根本性异化,使人蜕化成不自由的神话。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革命,人们的生活福利大大提高了,物质的贫穷也大大改善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对人的奴役范围,使人们丧失了反抗精神,与现存制度一体化,没有了精神上的自由,物质上的满足变成了精神上的牢笼。在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具有欺骗功能的虚假意识,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力量和操纵力量,一种扼杀人的自由和自主性的异化力量,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化手段来操纵人们的生活,从而为现状辩护,意识形态完全成了扼杀人的个性的工具,导致自由思想的沦丧、创造性的消失和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法兰克福学派从多方面揭示现代人的异化的心理机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弗洛姆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的批判来展示现代人的深层异化和深层文化危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契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当代意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一)从产生的历史过程和性质上来看二者具有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但它们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和方面,因而它们之间又存在若干共同或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与批判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二者在中国的推进是密切相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近年来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诠释与理解,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解读几乎是同时展开的,而仔细审视便不难发现,这两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分开推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解释,在某些质点上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重读马克思的动因或理论依托。

(三)二者对中国未来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关注维度上将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都将面对新的问题转向,因而在范式上有可能产生更大的通约。如前文所述的意识形态批判、工具理性批判和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性别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社会经济发展行为批判中所剖析的种种现象无一不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中找到类似。中国文化传统中,批判的精神相当稀薄,要在工业化进程中从事批判,更是资源难寻。因此,我们可以越来越多的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优秀批判思想。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的当代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本身作为理论形态也是有问题的,将其从西方语境搬弄到中国语境中来,更应加倍小心,只能取其神髓而决不能用其皮毛。比如,批判精神固然可贵,但“西马”的批判往往有钻牛角尖,甚至走火入魔;一些“西马”人士(如马尔库塞、霍克海默、阿多诺)不是以向前看的眼光批判现代社会,而是向后看,表露了浓郁的怀旧复古、浪漫悲观的情调。它的地域特征相当明显,与德法思想传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透露出欧洲中心论和欧洲优越感 ;极度推崇价值理性,极其贬斥工具理性。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体系,结合目前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取到它的“神髓”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词“中国特色”是我国从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以来得以一步步强大的法宝,反对和批判“教条”和“大国沙文主义”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粹之一。坚持中国特色的实质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为活灵魂,做到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科学体系的有机整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出发,完善执政党建设理论和依靠力量理论,逐步改革不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文化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理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完善工会制度、社会保障和综合福利制度。我国的发展无法跨越总体上工业化这一必经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上述的西马工具理性批判中所述的种种工业化中,人类的“现代性”弊病。为了减轻人类的压力、负担、困惑等“现代性”弊病,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慰藉和人生自由,应该逐步完善工会制度、社会保障和各项综合福利制度。

(三)构建“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安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安全这一命题也成为了热门词,目前世界上这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文化霸权”扩张,以达到损人利己目的的文化战略;二是强势经济的文化逻辑,这些强势经济的文化逻辑,既出口了其产品,又输出了其价值观,无视这些文化的冲击力,将是不明智的。

(四)着力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应对全球化趋势,推进全球化时代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全球化趋势不断凸显的现实背景相关联。因此,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逐渐融入全球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无疑是一项具有现实政治意义的理论工程,既有助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阐释全球化的理论效力,也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共产主义事业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3.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