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出行

2016-10-10

北京纪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赵国北京理念

丁雅栀

“绿色出行好市民”标准:长期坚持绿色出行,积极实践“3510”出行方式。

3公里以内选择步行,用脚步丈量美丽北京。

5公里以内坚持骑车出行,既便捷又时尚。

10公里以内或市内活动倡导公交出行,自觉排队候车,主动礼貌让座。

长距离出行选择绿色驾驶,鼓励合乘出行,停车三分钟以上熄火,文明行车不违章。

传递1+0>10绿能量的园丁——聂唐飞

聂唐飞,1994年出生,北京市通州区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5年来他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不仅如此,他还呼吁身边的同事骑车上班,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传达绿色理念。在单位,他将环保理念做到身体力行:少开空调多通风、双面打印纸张、户外活动时间做到随手关灯、进行班内环境创设的时候优先考虑使用废旧材料,收集干树枝,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如何变废为宝。

身为一个90后,聂唐飞的画风有些不一样。聂唐飞家与单位离得不远,只有4~5公里的路程,他每天都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次租借自行车上班的经历,让他喜欢上骑车上班这种出行方式。他说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看到小区门口安装了许多自行车的租借装置,便想试试看,结果发现骑车上班消耗的时间与开车上班差不多。经过一番思量,他觉得骑这一段路,对自己而言并不会有多累,而健身的同时,还能为北京的环境出一份微薄之力,何乐而不为呢?聂唐飞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人的一切技能都是一个0,然而健康是1,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的价值才会有10、有100的递增下去。不论你的力量有多渺小,乘以10、乘以100总能积少成多。他对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最好的例子。每天与他一起上班的同事也在他的带动下,纷纷办理了自行车租借,大家渐渐喜欢上这种出行方式。

聂唐飞是个运动达人。他几乎每天都会跑一会儿步,还经常同好友骑行游北京。爸爸妈妈也是他鼓励运动的对象。他常组织爸爸妈妈周末爬山,一起捡游客丢在景区的垃圾。尽管只是举手之劳,但他认为这样做能够感染身边的人。他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环保的心,只是没有开始,没有养成习惯,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尝试,如果连一次经历都没有,我们又怎能知道是好是坏呢?尽管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改变。

聂唐飞认为,这种绿能量只在大人的世界里传递是远远不够的。他常常给小朋友们放有关环保的小视频、图片,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做锻炼、做环保。孩子们十分喜欢和聂老师玩游戏。聂唐飞常带着孩子们踢足球、打篮球,还给他们讲一些关于健康的小知识。聂唐飞在幼儿园里担任好几个班级的助教,每一个班级都有二三十个小朋友。他认为孩子们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因为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会把环保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会很投入地在生活中实践这种理念。给小朋友传递这种绿能量,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向这个家庭传达绿色理念:小朋友们充满热情、全神贯注完成的事一定会获得父母的关注,无形之中,家长们也会慢慢接受这种环保理念。而聂唐飞的每一次宣传,都可能把这份绿能量传递给成十上百个家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迈出第一步固然重要,但如何坚持下去才是关键。聂唐飞从17岁开始身体力行他的环保理念,传递他的绿能量,至今已经5年了。他的每一次坚持、每一次环保行动都在悄悄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他重视每一个人的力量,不论是长辈、同事还是小朋友,他都不遗余力。每一次有新的伙伴加入环保的队伍,他们就离改变世界更近了一步。不放弃每一份努力,不放弃每一份力量,正是聂唐飞这么多年来坚持的原动力。生活处处是惊喜。环保不需要多少捐款,也不需要多大努力,它是每个人身上蕴含着的巨大能量,一点小小的动力就能激发潜能。一次简单的尝试就能改变一个人,一个人改变了两个人,经年累月,一定能改变世界。

五年来,聂唐飞已经带动了百十来个同事、朋友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影响了一百多个小朋友,言传身教让他们理解环保的概念与意义,并将这种理念传达给他们的家庭。在他的影响下,每年都有二三十个家庭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也许这对全中国14亿人口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地球而言,聂唐飞的力量、这百十来人的力量,将冲破艰涩的今天,迎来绿色的明天。我们需要聂唐飞一样的榜样,更要努力向他学习,为北京的蓝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州区文明办)

三副支架架起绿色的心——李复国

李复国,1959年7月出生,百善镇政府的普通一兵。李复国心脏动过手术,装了三副支架,尽管如此,2006年至今,李复国上下班来回10公里的路程,他坚持绿色出行;晚饭后,雷打不动地步行一小时; 6层高、94个台阶的楼梯他也坚持不坐电梯……还经常创作一些诗歌、散文、童谣倡导绿色环保理念。

这位“普通一兵”却有着不同常人的人生经历:2008年李复国因心肌梗塞,被送进某医院ICU;好不容易逃离死神的魔爪,他又做了心脏微创手术,成为装了3副心脏支架的人。即便如此,他也始终追求绿色环保,他说,与死神擦肩而过,更觉生命的珍贵。他身上那种军人的坚毅也在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总在心里默念,活着,就要健康,就要活得有质量。生病之前,李复国每天凌晨4点就早起锻炼。北京空气不好,凌晨4点的天空往往还弥漫着浓厚的雾霾,对身体有害。于是,李复国调整了他的锻炼计划,选风和日丽的日子出去锻炼,天气好,心情也晴朗。他说,锻炼身体要得法,不科学的锻炼不可取。

身为一个老北京,李复国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夏天,他回老家上东廓村居住平房小院。每天骑着自行车,唱着歌儿,赏蓝天白云,闻鸟语蝉鸣,有时干脆将自行车停在路边,“咔嚓咔嚓”,让红的花、绿的树、青的草以及喳喳鸣叫的小鸟走进镜头,发到朋友圈,与大家共同分享,好不欢快。一次,他发现路边的一棵小树不知被谁剥了皮,心疼万分,立即拨打镇林业站电话,建议进行补救。看到家乡小河被工业废水污染,内心也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取出单反,对着令人心痛的小河,立即进行拍摄,通过微博敦促有关部门,抓紧时间进行治理。他坚持饭后散步,劝阻折花折柳的人们,他说:树木是有生命的,大家都来爱护她,她就会给人类带来福运。李复国家里的洗手间还摆放着一只红色的水桶,那是他和老伴买来节水的。每天洗脸、洗澡、洗衣服用过的水,存放在红色水桶里,留着冲厕所或拖地用。他说这叫“二次利用”。环保、节俭在李复国家已蔚然成风。他说,自己身为一名宣传工作者,就是要有绿色环保意识,不能报喜不报忧,这是一个人的良知,更是绿色好市民的责任与担当!

天气渐冷,李复国便回到小汤山居住。因为,这里有他通过多年努力购置的楼房。6层高,共94个台阶。李复国说:这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只有坚持天天爬楼梯,身体才会强壮,毅力才能被磨砺!邻居75岁的阿姨还在爬楼梯,自己才57岁,正是爬楼梯的“黄金岁月”。 于李富国而言,生活便是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的闲适与岁月峥嵘展经纶的勇攀高峰。

在镇广播站工作了28年的李复国,还是单位上的才子。喜欢文学创作的他,经常创作一些诗歌、散文、童谣倡导绿色环保理念。立秋那天,李复国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立秋秋不来》,足见他文学功底深厚。他创作的杂文《敬畏环境》、散文诗《自行车,我的太阳》曾发表在北京日报副刊上;文明礼貌童谣《北京让你不迷路》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全国优秀奖。

还有3年就该退休了,但李复国的心态依然年轻。曾经的病重,让他更知生命可贵。他说,他是在爱里活着,他不愿离开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上天的恩赐,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来之不易,珍惜分分秒秒,珍惜花花草草,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跟世界说再见。一时的放纵,可能要用千千万万年来弥补。拥抱生活,对我们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恩,取之有道,才是长远之计。一颗绿色的心——永远不会退休!

心脏装了3副支架的李复国,因为有一颗绿色的心,所以显得格外年轻和快乐。生命只有一次,李复国活得精彩、活得漂亮。他意志的坚定与对生活的热爱成就了现在的他。不论你是否还年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永远不算晚。像李复国一样,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对沿途路过的风景心怀感恩,我们终能还地球一片净土、一方明澈的天空。(昌平区文明办)

以骑士之名穿行北京——赵国平

赵国平,1969年出生,工作于通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西集食药所。赵国平自2010年4月起,坚持每天骑行通勤,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公益骑行活动,截至2016年2月底,该同志骑行达61000余公里。6年来,赵国平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环保出行的理念和运河文化,在骑行APP上组织两支“运河骑行”车队,队员分别达到112人、156人。先后参加公益骑行数十次;2015年完成法国“怕不怕”在北京赛区的4场挑战赛,年终获得大满贯奖牌。

2010年4月至今,赵国平夏骑酷暑,冬骑严寒,只要不是雨雪天气,就坚持骑行上下班,甚至到昌平、怀柔、门头沟等地学习开会也骑行前往。几年来,他的装备从1辆城市轻便车,换到2辆山地车再换到1辆城市小轮车,到现在的1辆公路车,购买更换骑行装备无数。赵国平十分热衷于骑行,数次参加通州区在运河组织的公益骑行活动与骑行APP线上“每天一小时,骑行拯救地球”,“环球4万公里骑记与你同行”,“为爱骑行感恩同行”,“畅骑北京挽回蓝天”,“连骑30天寻找下一个hero”,“骑在春天里”,“邀伴踏春,一骑去野”,“悦动北京”,“以骑士之名穿越星际”等公益骑行活动,并在骑行APP上组织两支“运河骑行”车队,他的队伍在他的带领下日益壮大。2011年赵国平在《风云单车论坛》上发表帖子《愿北京早日建起自行车专用道》,他提到,“在规划和建设城市道路中,要充分考虑修建自行车专用车道。这里一是要考虑修建的必要性(绿色环保),二是考虑其科学性(交通秩序),三是考虑其合理性(以人为本)。”他常说,投资骑行就是投资健康;与其病了去医院,不如平时多运动保健。2016年到6月份为止,他已经骑行27000公里,每月骑行公里数都不少于3500公里,他说今年的目标是争取突破4万公里。

从他参与的很多骑行活动名称中可以看出,赵国平还是个很有情怀的骑行者。情怀这东西,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就是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像赵国平一样的人。他们向世界发出号召,号召每一个爱挑战、爱骑行、爱地球的人加入他们,每一个“hero”、每一位“骑士”都是为蓝天做贡献的英雄。他们一腔热血,为骑行也为地球。从没有人规定环保一定只能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见其意趣,方能乐学、乐做,才能长久坚持下去。

为了提高骑行的趣味性,他利用GPS,骑出了“中国梦”“羊年吉祥”“丙申吉祥”“寿”等字型轨迹和“再见2014”“2015”“2016”等数字轨迹。其中他的“中国梦”“羊年吉祥”“黑鸟单车”3幅作品,参加“广田杯”骑行轨迹创意大赛获得一等奖。在骑行运动过程中,赵国平在身体能承受的情况下,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探索和挑战自己能承受的极限。对自己的身体极限、运动极限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跟着感觉走。2014年赵国平第一次挑战自身极限、挑战远距离骑行时,就因为准备不充分,在109~108国道上绕行了将近24个小时,半夜三点才回到家。因此他特别强调安全第一,一定要认清情势,切忌鲁莽行事。

2013年赵国平一共骑行7000公里。2014年,他挑战自己先后完成了首骑妙峰山(210公里)、绕行金海湖(255公里)、绕行107~104国道(300公里)、绕行109~108国道(345公里),骑行总公里数达到14000公里,摸清了自己的身体承受极限。2015年,他参加了法国“怕不怕”在北京赛区的4场分别为200公里(用时11小时37分)、300公里(用时15小时30分)、400公里(用时20小时30分)、600公里(用时38小时)的挑战选拔赛,一次次成功地挑战了自己的骑行极限,完成了全部的比赛,获得大满贯。(通州区文明办)

心怀梦想,十年之行——史宏伟

史宏伟,1982年出生,延庆区大榆树镇人民政府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史宏伟参与绿色环保已经10年了。他用实际行动传播绿色出行理念,宣传绿色出行方式。从2011年起,史宏伟坚持工作日徒步上班;2015年,他加入“绿手环”徒步联盟、川绿色联盟等公益性组织,徒步为残疾患儿募集捐款,走进公园、社区、学校宣传废旧物品回收的重要意义,收集过期药品和危险废弃物。

史宏伟热爱体育运动,特别是喜欢徒步。为了积极践行“135”出行方式,5年来,上下班5公里的路程,他坚持每天徒步来回。史宏伟喜欢唱歌,也喜欢用爽朗的歌声去感动、感染别人。每天上班的路途因为他的歌声又多了一道风景。用他自己的话说:“徒步到单位不但欣赏了沿途的美景,锻炼了身体,呼吸了新鲜的空气,还能顺便巡查一下沿线村庄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排放,为绿色环保节能做出了自己一点微薄的贡献,可谓一举五得。”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大榆树镇已经有数十名机关工作人员加入了利用上班途中晨练的队伍,他们或徒步、或跑步、或骑车,总之用绿色的出行方式感染着身边的人。

史宏伟有一句口头禅经常挂在嘴边:“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就是他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工作,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生活,他无比热爱、尽情品味。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清脆的鸟鸣,路旁成行的大树……这是史宏伟小时候的家乡,也是现在他梦里的北京。我们曾经共同拥有漫天星辰。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为未来的蓝天出一份力,他们现在的努力是为了明日的簇簇花开。2015年,他加入了“绿手环”徒步联盟、川绿色联盟等公益性组织,到现在为止,“绿手环”已有920名成员。在今年七月底举办的延庆申冬奥成功一周年千人徒步大会活动中,“绿手环”有300名成员加入千人大军。而他加入的“月跑一善”跑团,每个月都会举办一场活动,每一次都有鲜明主题,或是骑游,或是捡拾垃圾,或是徒步……“月跑一善”常常用这种方式为山区的孩子们捐赠衣物、文具,或是给孩子们唱歌跳舞,为他们带去欢乐。史宏伟很享受这种生活,他说,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做公益,何乐而不为呢?最近两年,史宏伟最关心的莫过于北京的空气指数了。他曾在网上大力宣传雾霾的应对措施,并号召大家在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保护好身体。空气好的时候,他也常带领同事朋友积极徒步锻炼,收获健康。史宏伟说,我们不能觉得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要看到成绩,有些东西急不来,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见成效,但我们仍然要坚持下去。雾霾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面对现在烟雾浑浊的天空,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毅力,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史宏伟能坚持10年之久,与他的觉悟、境界不无关系。

环保是世界的事,中国并不是孤军奋战。史宏伟认为,我们要向那些同样面临过这些问题,但解决得比我们完善的国家学习。学习其他国家将环保渗透到大众中,即便是小小的垃圾分类也能节约很多能源。要将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民众心理是很困难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力传达这些理念。现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随着越来越多政策的落实,很多地区都有了很大改善。相信随着时间推移,环保理念一定会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人都能成为环保卫士。

史宏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践行自己默默坚守的誓言,守护自己心中美丽的家乡。也许十年二十年后,环境才会有一些微小的改变,但哪怕是一点点改善也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史宏伟在环保路上走了10年,参加了数十次公益活动,现在已有900多个伙伴与他同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史宏伟一样,加入骑行的队伍,或是干脆加入一个联盟,为我们的明天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延庆区文明办)

绿色科技先锋——刘培庆

刘培庆,1982年出生,第一物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培庆很少开车,喜欢绿色出行。他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在园区周边设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处,并多次组织社区骑行文化活动。为了鼓励市民选择绿色环保的电动车,刘培庆在第一物业园区内主持设立了多座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在全北京,配合业主安装了近百个私家车位的充电桩。此外,刘培庆还发明了多项绿色环保科技手段,并申请了十几项专利。

尽管他已事业有成,但他仍然秉持着环保理念,不骄奢,不淫逸。他很少开车,即便一家人周末游玩也喜欢采用绿色出行方式。他认为一个人不开车,也许对缓解北京的拥堵状况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那么对首都交通环境来说就作用斐然了。刘培庆在园区工作方面也积极践行首都绿色出行的理念。他号召业主积极响应国家的135出行政策。骑车出行是绿色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如何让业主们自觉自愿地骑车出行,践行“时尚健康,低碳环保”的骑车理念,仍然是个难题。刘培庆为了鼓励市民骑车出行,不仅与政府相关部门交涉,在当代MOMA、万国城MOMA等园区周边,设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处,并赠送5~10辆免费自行车供业主们使用。为了让人们养成骑车出行的好习惯,他多次组织社区骑行文化活动。

随着私家车越来越普及,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相较之下,电动汽车拥有的绿色环保的特质,使得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选择电动汽车作为出行工具。但是充电难又成为了电动车出行的一大难题。刘培庆知道后,在第一物业园区内主持设立了多座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如当代MOMA、上第MOMA、万国城MOMA等园区内),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同时在北京配合业主安装了近百个私家车位的充电桩,让业主买了电动汽车后不必再为后续的充电烦恼,为业主购买电动汽车提供强力保障。他说,每个市民在绿色出行方面都做出一点贡献,在生活方式上都做出一点改变,咱北京的环境就会大为改善。身为公司高层,商务出行在所难免,刘培庆为公司配了一台宝马之诺电动汽车,让公司职员少开私家车,平时的商务活动都用其代步。这辆电动车的每公里电费仅为1角钱,既为公司节省了费用,又为北京的空气污染治理做出贡献。

身为国内首家绿色科技物业的总经理,刘培庆还在节能环保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他发现北方的电梯机房都需要安装空调散热,为了节约能源,他申请了一项专利,将地下室的自然风引到机房中,通过架风道,将多余的热量散出去,既节约了安装空调的费用,又能够很好地节约能源;为了节约用水,刘培庆发明了水回收循环系统,收集雨水与冷凝水浇灌绿地,并在社区内开展“为地球节水”活动,鼓励业主节约用水,宣传节水小窍门,让业主们各显神通,为地球做贡献。他还将自己项目中的照明换成LED灯,白光LED的能耗仅为白炽灯的1/10,节能灯的1/4,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比传统白炽灯节电80%以上,相同功率下亮度是白炽灯的10倍……到现在为止,他已经申请了十几项专利,全北京已经有200多户人家使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刘培庆说,其实专利无所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使用这些环保产品,希望人们的环保意识能够更加深入,希望大家都能为北京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我们身边不乏有创造力的人,刘培庆也许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但他为北京的蓝天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绿色环保不仅仅止于骑车出行,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现有的生活习惯,何尝不是一种办法?

刘培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绿色的方式。在刘培庆的影响下,全北京至少有100户人家选择电动汽车,而他的这些专利已被200多户人家使用。也许对现在的北京而言,这些微小的改变不足以净化北京天空,但粒米成箩,只要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就一定能还北京一片蓝色的天空。(东城区文明办)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赵国北京理念
希望在肩上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师与书·赵国华
古法奇观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