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福船:重回海上丝绸之路

2016-10-10玛俞

中华手工 2016年8期
关键词:隔舱水密造船厂

玛俞

小时候,常在码头上看船,那些船头尖、尾部宽、两头上翘的木帆船停得到处都是。大人说,这是出海打渔的“麻懒”船。那时并不懂海上谋生的艰难,只觉得这些船很有趣,总是趁大人不注意和一群小伙伴爬上船,四处乱窜。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很难再见到木帆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铁制轮船、快艇。长大后才知道,“麻懒”船的学名叫“福船”,它的正确读音是“锚缆”船,因为福建人口音的差别,把“锚缆”说成了“麻懒”。

黄昏橘色的光线在缭绳上随海风跳跃,世界弥漫在淡淡的鱼腥味和有节奏的涛声中,这是福船留给我最亲切的记忆。至今,偶尔还会出现在梦中。从未曾想过,儿时玩耍的木帆船,已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后一批福船。

寻航:从文儒坊开始

遨游于大海,是从古至今人类的梦想。如果缺乏舟楫,海洋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如果有航海技术和工具,海洋便是送我们去往天涯海角的坦途。早在宋代,便有“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说法,福船跨越重洋,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从福州港、泉州港送到远洋,然后载回舶来品。“百货隋朝传入世,万家沽酒互垂怜”诠释了当年的盛况。

只是,如今要看福船却要到博物馆了。

来到三坊七巷文儒坊,粉墙黛瓦的古屋间的石板路上,一股清新之气夹杂着海风扑面而来。我们直奔尤氏民居,两年前它被辟为福建第一座福船文化馆、福船文化研究中心。刚迈入古宅,便闻到一阵木香。走进去,果然是船的天地,各种船舶的文字、图片知识扑面而来,更多的还是模型,福船、广船、沙船,正面、剖面……

“福船尖底、小头、阔尾,使得结构坚固、抗风力强、吃水深、善于装载,能吃水4米,是远航利器,也是优良战舰。”三坊七巷文史研究部副主任徐炎说,“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明清册封琉球的‘册封舟就属福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运输船也以福船为主。”福船之所以能够远洋航行,关键在于水密隔舱。福船有8个或13个互相独立不浸水的隔舱,即便破损了两三个,船也不会沉没。

让人意外的是,庭院的水池上,居然停泊了一艘福船!船身通体红黄蓝三色,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虽然不用航行,船上依然配了3张巨大的风帆。更令人惊喜的是,还能上船!踩着木梯走上甲板,好像又回到了儿时。抚摸船身,闭上眼,码头上依然停满木帆船……

船按1:0.7的比例复原,长26.5米、宽5.7米、深1.7米,可载重50吨。看着这些资料,不禁想,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现在还有人在做福船吗?

“船就是在院子里做的,当时我们召集了一批非遗传承人,花了3个月才做出来。”徐炎说。整艘船用了20立方米杉木,各种钢钉、螺栓3 000枚以上。造船的匠人,只用斧头、锯子、刨子、鲁班尺等传统木工工具,就把它做了出来。他们分别来自福州、泉州、晋江,更多的还是来自宁德一个叫岐后村的地方。

觅道:漳湾镇岐后村刘家人

岐后村不难找,我们来到当地最大的造船厂——漳湾造船厂,正好碰上新船下水。伴随着一阵鞭炮声,船主揭去船头两端的红布,露出了一双“大眼睛”。新船“开眼”后,众人一起大喝一声,合力将船只推入海中。船主将缆绳丢过来,一人伸手接住顺势系在一旁的木桩上,船身晃了几下便稳了。岸上一阵欢呼声。

船头那双大眼望向大海,似乎要去深海一探究竟。“这是一艘渔船,船头的那对眼看着海里。”漳湾造船厂厂长刘登传说。老一辈认为,船和人一样都有灵性。所以福船都要配船眼,也叫“龙目”。龙目眼珠朝下的是渔船,意味着能直观海底,满载而归。眼珠朝上看是商船,表示识途,能勇往直前。

“来来来,吃颗糖,沾沾喜气。”在这里,新船下水是和婚嫁一样的喜事。“以前新船下水才讲究,如今只需放鞭炮了。”过去新船下水叫“落令”。新船造好后,船主和造船师傅先去妈祖庙烧香祀求海神保佑,然后择吉日烧金礼神,并宴请造船师傅和推船下水的人。

刘登传点燃一根烟,“这门技术是从老祖宗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据说刘家先人帝美公本来生活在闽南一带,世业造船。明洪武年间,社会动荡,为避战乱,他以一身绝技驾海船逃难到宁德。见漳湾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天然良港近在咫尺,断定这里是造船“宝地”,便在此开基立业,造船传艺。从此,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便在漳湾生根发芽。

所以在岐后,不管是非遗传承人还是造船工匠,都姓刘。如今历经600多年,已经传了26代。“现在有60多个工匠,4个非遗传承人。”4个非遗传承人中,刘细秀是唯一掌握所有造船技艺的人,还擅长各种船型的制图;刘三济执业40多年,造船近千艘;刘朝为无需图纸,就能估算出价格;刘朝安能单独制图、全程完成各式福船。“我嘛,也在跟4位师傅学习。”刘登传笑。

造船厂内20多名工匠正忙着。一位工匠正在砍一根七八米长的木头,几斧头挥下去,大体模样逐渐出来了。“这是龙骨,船的主梁,女性不能横跨木料,也不能靠得太近。”刘细秀走过来,将我们拉远一点。“这些是樟木,这些是杉木,都是做木船的一等料。”造船的工具也简单,斧头、刨刀、锯子……他们不管福船的大小,都是纯手工制作。一艘最普通的渔船,也需要一个月才能做好。

造船:十二生肖在船头

年近六旬的刘细秀大半辈子都和船打交道。初中毕业,他就进了漳湾造船厂学艺。至于制图设计,是他自学的。出师至今,建造的大小船只数百艘。他摊开双手,满是深深浅浅的刀疤。旁边的师傅摊开手,也都是刀疤。“干这行,哪有不受伤的。”

他指着一艘快做好的船说,“横着这根是龙骨,翘起来的是牛头,船下是水蛇,再往下是走马,船上有狗撑、兔耳、鼠尾……”凑齐十二生肖,除了好看,更多的是为船员祈福。从前在海上谋生,一步生,一步死,殊为不易。

水密隔舱的制作并不轻松,安竖龙骨、配搭肋骨、钉纵向构件舷板、搭房、做舵,最后上油漆。虽说都是福船,但功能不同,船型便不同,制作方式也复杂多变。可以说,每一步,都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船厂同时制作好几艘船,刘细秀带着我们一路观看制作过程。

“第一步是安龙骨。”龙骨是贯通全船,连接首、尾柱的纵向构件。它支撑船身,如同人的脊椎。造船师傅会根据船舶尺寸,选一整棵树加工成一个长方体。然后按图纸进行分舱,钻上螺栓孔作梁位,打上螺栓,固定龙骨。安好龙骨后,用钉子将一块红布钉在龙骨上。“这块红布不能去拔,它自己掉了没事。”这块红布大都会留在船上,一直跟随着这艘船,下水、出海……古老的说法,红布会保佑制船顺利,也保佑出海的人平安归来。

然后师傅挨着龙骨两旁钉平底,增加船底面积。它们是龙骨的“左右手”,一起承受各种外力。接下来将肋骨装在龙骨的螺栓上,再安装竖着的牛头,最后装隔舱板。如此,船的大体框架就完成了。

“水密隔舱的不仅防水,也很实用。它可以分舱放货,上下货都方便。”水密隔舱研究会刘登兴会长说,“船被隔板层层隔断,就像人的肋骨,这样船体就更坚固,船的抗沉能力就更强了。”

做船壳的顺序和想象中不同,是先钉船壳板,再钉腹舷板,最后钉船底的舷板。顺序是从上往下,而非从下往上。“这样钉,船板之间的缝隙会更小。”最后盖上甲板。

做好船上的房子后,就可以塞缝了。“这一步非常关键,漏不漏水就靠它了。”说罢,刘师傅将麻绳、桐油和石灰一起倒入一个石舂里,仔仔细细舂了十几分钟。再理成长条并卡入船板缝隙,然后用灰凿将其一点点打紧,最后再补一层由竹丝和油灰加工成的灰面。据说这些捻料可以随着船板一起热胀冷缩,保证隔舱板不会透水。接下来还要做舵、做桅、做帆……就都是船上的作业了。

远航:路在脚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铁壳船不断增多,大吨位的福船制造业务便日渐稀少,整个福建传统造船业纷纷溃败。短短二三十年,还在做福船的地方仅剩下宁德漳湾和晋江深沪。造船的工匠要么转业,要么做一些船模维持生计。

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后,情况有所好转,开始有仿古福船的生意。2008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芳财在台湾商人的支持下,造出一艘长15.5米、宽4.56米的太平公主号,试图横渡太平洋。可惜归程时,在公海上被利比里亚籍的商船撞成两截,壮举功亏一篑。只是,福船的名头也从此打响,

只是,福船的传承依然堪忧,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造船。作为厂长,刘登传也不愿意儿子干这活。“他读了大学,就在城里找个干净活,造船太苦太脏太累。”

近几年福船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主要源自“海上丝绸之路”的热潮带动,观光旅游、学术研究、福船工艺品都找上门来。如今在福建省的内河、湖泊、景区,很容易见到观光福船的身影。仅做观光用船已经忙不过来,几乎所有会做福船的人都被找了出来。一时间,福船好像找回了生命。

其实6年前就有船舶专家预言过,福船终究会再放异彩。因为木船有优越的抗风性,且造价比铁壳船低2/3,十分适合现代近海养殖业。且受铁壳船冲击,从事木船制造的企业和人数减少,正好为剩下的船厂赢得市场。

今年年初,漳湾造船厂启动承建了一艘国内最大仿古福船。船长45米、宽12米,也是漳湾造船厂造船生涯中最大的一艘。6年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漳湾镇政府曾许诺:要造一艘仿古大福船。此次启动造船,正是要兑现当年的承诺。如今船已经修得差不多,预计今年10月下水,然后装修一年,明年中秋就可以出海了。

造船厂附近的天后宫里,陈列着20多艘大大小小的福船,其中就有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船。看着它们,脑海里浮现出古人远航的情形。我想,终归就有一天,福船会重新走上“海上丝绸之路”。

猜你喜欢

隔舱水密造船厂
沉管临时端封门结构水密施工技术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止水带水密试验研究
深海压力环境对水密连接器信号和电能传输的影响
防火风闸与水密风闸设计要求
21 000 TEU集装箱船典型横隔舱吊装方案优化
大倾角裸岩高低异形刃脚钢围堰安装技术
45000t集装箱滚装船超高导轨架精度控制
俄新一代航母的建造工作或将在圣彼得堡造船厂进行
超大型集装箱船导轨架分段阶段安装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