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办学模式之比较

2016-09-30邢方敏曾志嵘欧阳谦

大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

邢方敏+曾志嵘+欧阳谦

[摘 要]数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不能仅满足于财务、人事管理等表象上的统一,并校也并非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学科齐备,其真正目的是要发挥重组的综合优势,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从办学类型和层次、组织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学科课程结构、校园文化、附属医院管理等方面对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和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这两种我国现存的主要高等医学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高等医学教育规律,认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科学、快速、平稳发展。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并入或与其他实力较强的高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42-0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在中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导下[1],高等医学院校顺应全国高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之趋势,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对结构布局也进行了调整,使一部分原属卫生部领导的医学院校变成由教育部领导,部分独立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高等医学教育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及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两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这两种办学模式究竟谁更适应当今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谁更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的需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图从办学类型和层次、组织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学科课程结构、校园文化、附属医院管理等方面对这两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办学类型和层次之比较

办学类型和层次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多样性、动态性。也就是说,一所医学院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是在多年、长期的办学历史经验中形成的,是以其自身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等为依托的。不同的学校办学类型和定位不同,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类型和定位也会不断调整和变化。这些都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我们必须尊重并且遵循这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一蹴而就。

办学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研究型、教学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办学层次可分为: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每所大学在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逐渐形成自身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即使是高水平大学也无法做到每个专业都一流。医学院校并入综合型大学之后,也不可能一并则优,一并则强,其办学类型和层次的科学定位问题依然存在。若二者层次相当,则作为下一级学院的医学院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使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定位与综合大学基本保持一致;若低于并入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情况下,医学院会上移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定位,这就存在一个拔苗助长的问题,因为其自身的办院规模、师资力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等可能没有相应的实力或者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是违背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规律的;若高于并入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将会有积极性被压抑的问题。二者的矛盾如何协调,办学类型和层次如何统一,这是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组织管理模式之比较

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且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而言,校一级管理层包括校党委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如组织部、宣传部、纪监处等,和学校行政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如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二者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并非截然分开、互不干涉的,这是由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党政互相制约的机制所决定的。教学单位包括各二级学院,独立设置的科研、教辅机构,以及附属医院,其中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又有各自的分设组织机构。医学院校对外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对内具有领导统筹学校各项事务的权利;各教学单位在统一的行政管理事务上接受党政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安排,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学生管理等事务上有自己的决策和执行权。这样,整个学校的组织管理基本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倒三角形体系,这样就能确保各分管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稳定和高效运作。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的组织管理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集权式管理,原医学院校绝大部分管理机构被撤销,主要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校一级,医学院(部)原则上只设教学、科研办公室,不设立单独的管理机构。第二类是分权式管理,原医学院校的架构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原行政机构的管理权限基本不变。医学院(部)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大学对医学院(部)采取宏观管理,主要是目标与规划管理。第三类是集权分权式管理,决策权由大学统一掌握,医学院(部)只保留相应的执行机构,可依据学校大政方针、政策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发展规划和策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2]无论上述哪种模式,医学院由于已不再具有学校最高一级的办学地位,因而也就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其管理职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三、人才培养之比较

我国的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各种学制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始终把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以培养从事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兼具医学科研和教学能力。在知识的构建上,要求学生掌握深厚的医学专业理论基础,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技巧,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以成熟的技术和医疗行业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胜任医务人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校的中心工作都服务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学校的主要活动都围绕医学生医疗实践技能的培育展开。在这种人才培养种类单一、目标清晰明确的办学体制下,有利于集全校之智慧,举全校之合力,共同实现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同样以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主,相比之下,其人才培养优势在于: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较好的人文环境与优质的学科资源,强调素养、能力与学识等方面的多层次培养,让医学生在良好的专业技能之上,发展更高的整体素养与综合实力。避免了单一学科院校教育较为闭塞、自成系统、办学理念相对狭隘的缺陷,转变了独立医学院校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统一,成才标准一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格局,把握与综合性学校合并的机遇,进行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开拓更多的人才培育模式。在综合类大学中,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发展进步,另外有着优质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均为培育创新型医学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医学生进入综合性大学后,能够在更广泛的学习范围里了解各个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教育后再确立主修学科,且确立主修专业后,如不满意,亦能够较方便地转换专业,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特长及能力优势得到较大程度的展示与发挥,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学术倾向,发展学生的潜能。相比,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医学教育学制长,办医学教育投资大,成本高,效益相对较小,且由于医学院仅为综合性大学的众多教学单位之一,因而,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有些政策、措施、办法都难以向医学院倾斜,医学院的地位得不到保障。其次,由于医学科学的专业性较强,普通综合性大学对医学教育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缺乏认识,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医学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仍沿用原有的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势必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学科课程结构之比较

我国的医学院校大都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这套学科课程体系固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如群体知识结构雷同,个体学科基础薄弱,学生学术视野狭窄、综合素质不高等,但确确实实在长期的医学教育教学和医学人才培养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也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如加强了基础医学学科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借鉴了西方医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探索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教学,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以临床问题或病例为引导,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甚至通过不同的方法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合作,拓宽口径,夯实基础,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同培养医学人才等等。

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众多,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推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表现在:首先,有利于加强基础学科。在医科院校,基础学科由于不是医学专业学科而往往不受重视,而在综合性大学,它是大学学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受重视程度,有利于其发展。其次,有利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当今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各学科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综合性大学里多学科并存,不仅方便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提高,从而培养他们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理论素养和更强的动手能力。再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集中在同一所大学,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边缘学科的发展。[3]与此同时,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会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如公共基础课部(教研室)一旦并入综合性大学后,其在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中便失去了优势;教师与教学设施的归并,尤其是原医学院教师与并入大学相应院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内耗,不仅不能体现和发展其优势,反而会削弱原有的力量,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五、校园文化之比较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他们在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践行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如浙江大学的求实思想、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理念等,既体现了其办学风格及传统,也对我国高校办学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医学院校因为其本身的医学单科性质,缺乏人文社会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依托,所以,其校园文化建设亦以医学类学科为主要特点。而把医科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一方面是组织形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是两种或多种校园文化的交融。由于原有各高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过程中,都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在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及处理问题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类文化氛围与思维特点又会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及日常办学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以其“严谨、求真、务实”为特色,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其“活泼、包容、自由”见长。因此,要使院校合并获得预期的理想效果,文化的整合与重构不可忽视。几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校园内并存,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难以调和的矛盾,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合并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合并后上海医科大学形式上的“复旦”化对于一个独立办学近百年的医科老校而言,确实是难以接受的,对于那些老教授和学制横跨两校合并史的原上海医科大学学生来说,更是感觉一夜间变成了复旦人,而且是被“边缘化”了的复旦人。[4]这种文化的兼并对身临其境的师生员工来说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文化剥夺以及归属感的强烈丧失。因此,我们决不能单纯地去用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或者几种文化,要消除这种不和谐,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调和相互之间的文化的差别以及由这些差别造成的思维特征、工作方法和行为习惯、价值取向。

六、附属医院管理之比较

合并之后又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就是附属医院的从属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附属医院肩负着医疗服务、科研、教学三大重任,是医科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将原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纳入综合大学来管理,从医学教育自身的规律来看,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弱点。因为医学基础学科和医学临床学科二者是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附属医院归口综合大学管理,人为割裂了临床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关联,医学院对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监管权利削弱,极有可能会导致临床教学质量的降低。哈佛大学提倡以疾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先基础后临床二阶段教学模式,将两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融合,学生可以早期接近患者,接触临床,掌握详细的病患过程,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素质的培养。[5]而我们把医学教学人为地分割成两个部分、两个阶段,既无益于建设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也无益于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合并之前附属医院由医学院校直接管理(重点是教学组织管理与人事管理,财务相对独立),并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合并以后,附属医院成为综合大学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与医学院(部)演变成平行关系,甚至附属医院的行政级别稍高于医学院,致使二者在医学教学中的关系模糊、责权不清。此外,附属医院除了承担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综合大学将无法对其进行高效、及时的管理。部分综合性大学在几年的试点管理后,又把附属医院纳入医学院(部)直接管理,即是对上述管理体制缺陷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总之,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出现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两种办学模式并存的历史阶段,我们丝毫不用急于对到底谁去谁留的问题过早地下定论。数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不能仅满足于财务、人事管理等表象上的统一,并校也并非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学科齐备,其真正目的是要发挥重组的综合优势,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并入或与其他实力较强的高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充满希望的未来,但如何科学地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体系,如何尽快使组合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效益,使体制改革的外在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切实的成果,还有待我们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 注 释 ]

[1] 周远清.历史性的重大进展——谈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00-08-12.

[2] 左志德.合并高校医学院的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16-23.

[3] 王家平,毛晓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医学院的发展定位问题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3.

[4] 石扉.新复旦大学三年之痒[J].中国改革,2003(8):32-35.

[5] 曹友清.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及发展问题的再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7-11.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浅谈依托纺织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探究新时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探讨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