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业务与机构重组

2016-09-28朱强别立谦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图书馆

朱强++别立谦

摘要 图书馆对自身组织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调整,是图书馆作为组织而持续生存、发展的必然举措。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的实践经验,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在全面的背景分析基础上,介绍了所实施的图书馆业务与机构重组。这是一次变革性的重组,是图书馆从以“文献流”为核心转向以“信息流”为核心组织业务和设置部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关键词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业务重组 组织机构变革

分类号G251

DOI 10.16603/i.issnl002-1027.2016.02.003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其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说过:“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对自身各个组成要素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是图书馆作为组织而持续生存、发展的必然举措。这种组织机构的变革和调整,是图书馆转变观念、谋求发展的主动行为。当前,面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学术研究与交流模式的转变以及用户信息需求和行为的变化,大学图书馆唯有主动变革,创新组织架构,再造业务流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本馆发展目标,在全面的环境扫描和对图书馆业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任务,提出了新的组织框架,并实施了机构重组,希望通过业务变革和机构重组,再造业务流程,有效整合和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的趋势

纵观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的发展,可以看出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的规律。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大学图书馆的领导者预测组织机构未来的变革方向和发展趋势。

1.1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实践

国外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变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根据图书馆规模,图书馆工作分散到若干具体部门中,每个部门的主管直接向图书馆主管馆长汇报,图书馆的部门按照文献处理业务流程进行划分,一般包括采访、编目、书目参考、流通等部门,这一阶段主要基于文献处理业务分工进行机构设置。

20世纪40-90年代,国外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图书馆开始将分散的业务部门进行分组,归入2—4个部门,由部门主管直接向馆长汇报工作,这一阶段所有的业务基本归属于技术服务(TechnicalService)和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两大部分,技术服务部门包括采访、编目、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服务部门包括流通、参考咨询、特藏等,此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包括:发展部/规划部(办公室)、保存部/馆藏发展/管理、自动化部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长,在办公室等行政部门下又设置了人力资源部和会计部等。

20世纪末以来,受新技术的影响,学术交流的方式以及读者的信息需求和行为均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可以从互联网和网络内容提供商那里获取大量信息,图书馆不再是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而面临生存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图书馆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开拓业务领域,进行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创新,也更加重视组织机构的变革。很多图书馆在保留传统馆藏发展部门、技术服务部门的基础上,根据读者需求设立了学术交流、学习支持与研究服务等部门。美国许多大学对学校图书馆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整合,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

国内大学图书馆与国外相似,在改革开放以前,机构设置主要围绕纸质文献的处理流程来进行,包括采访、交换、编目、分类,以及面向读者服务的流通、阅览等部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图书馆根据读者服务需求增设了一些职能部门,如情报服务、研究辅导、文献检索教研、自动化等,逐渐加强技术服务和情报咨询等新业务的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呈现以下特点:1)传统的采访、编目、流通、阅览等部门呈现整合集成化的特点;2)期刊部呈现逐步削减趋势;3)重视信息咨询部的设置,加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咨询和培训;4)增设了发展多媒体、数字化馆藏等的新型业务部门。但这些都是对既有组织机构框架的修修补补,并未发生质的改变。

无论是国外大学图书馆还是国内大学图书馆,面临当前的形势,多年来以处理纸质文献为核心组织业务或设置机构的做法已然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大学图书馆需要认真地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重新梳理业务,并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机构,以谋求新的发展。

1.2大学图书馆机构重组方向

新的形势下,馆藏结构和服务方式发生了转变,数字资源和数字化服务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图书馆需要更多地结合读者需求来考虑业务流程和组织框架,从以“文献流”为核心组织业务和设置部门,转向以“信息流”为核心组织业务和设置部门,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大学图书馆界对于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机构变革多有探讨,可以从不断调整的组织机构图中发现动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在2015年10月发布了该馆最新的组织机构图,除了东亚图书馆和班克拉夫特(Bancraft)图书馆/档案馆,其主要业务部门包括:馆藏(Collections)、数字化与合作服务(Digital Initiatives& Collaborative Services)、教育指导与用户服务(Edu-cational Initiatives & User Service),管理部门包括财务、业务、运行(Finance,Business & Library Opera-tions),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和图书馆发展(Development)。馆藏下面包括采访、典藏、学术交流、项目与政策分析几块,数字化与合作服务下面包括编目与元数据服务、图书馆应用与出版、图书馆计算基础设施、馆际服务、远程图书馆,教育指导与用户服务包括入馆服务、用户指导、艺术与人文、工程与物理科学、生命与健康科学、社会科学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业务按照信息流和读者的需求来组织,兼顾按照学科提供服务。同时,图书馆还设置有馆藏发展委员会(Collection Services Council)、公共服务委员会(PublicServices Council)、编目和元数据委员会(Cataloging &Metadata Council),以及若干个工作组(Group):馆藏预算、学术交流、数据与数字化、用户经验专家、教学专家等等,在馆藏部还设置有近40人的学科馆员(LibrarySelectors)。并且随着图书馆业务的调整,组织机构的名称也在随时进行调整,比如新馆长到任后,力主该馆的馆藏部门改成学术资源(Scholarly Resources)。

近十多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于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机构变革多有研究、讨论和实践,其中,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贾东琴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的脉络,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燕今伟和谭明君总结了高校图书馆传统组织机构的模式,机构重组的动因,有关研究和发展动态,并介绍了一些实践探索的案例。每个图书馆因特点和任务不同,其业务流程的组织和机构的设置也各具特点,但是总体来看尚缺乏大的突破。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实现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型,也进行过一些机构改革方面的探索,但收效不够理想。在发展的路上遇到瓶颈之后,馆领导下决心组织了一个行动计划小组,全面考察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结合图书馆的现状,面向未来制定出5年的行动计划,图书馆的业务和机构重组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北京大学图书馆业务与机构重组的背景

2.1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图书馆提出新要求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改变仿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专科化模式,重点改革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采取了减少政府部门办学、合并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并先后实施了“2ll工程”和“985工程”项目。当前,国家正在开始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的方向是综合性的深化改革,重点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措施包括:简政放权,改革招生制度,加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两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市(上海)综合改革试点。

2.2北京大学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12年,北京大学在第12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48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现在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在北大建校120周年前后(2018),努力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实现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阶段性目标。

第二步,用15年左右或更多一点的时间(2033),继续加快创建,巩固提升,将北大进一步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

第三步,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大体上到北大建校150周年前后(2048),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伟大民族复兴实现之时,全面实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力争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完成北大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跨越。

2.3学科发展变化要求图书馆加强相应的资源

学校的学科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2007年以来,北京大学新设了不少院系、研究机构或专业(见表1、表2),在这些新成立的学院或实体研究机构中,有不少是学校以前没有的学科,比如建筑与景观、合成与功能生物等,同时,2005年工学院恢复建院以后,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来新纳入或成立了航空航天、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整合科学等新的学科或专业,院系的师生不断提出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信息服务需求,图书馆急需补充相应的专业学术资源以支撑新学科的发展。

2.4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要求图书馆提供相应的服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4年12月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实施,北京大学的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本科生教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继续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建设30余门“慕课”(MOOCS),推进“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等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国际进一步接轨,学术交流的方式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学生阅览和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多更深入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2.5图书馆及相关领域的发展促使图书馆加快转型

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2010年,全球信息传输量首次突破1ZB,并有望在未来每两年翻一番。仅在2011年,人们创建的数字信息量就超越了所有现存出版物的几百万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互联网流量上升了13000%,仅仅是在2008-2011年创建的数字信息量就超过了有历史记载的所有信息的总和。

数字出版的变革已经完成。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书刊的出版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的发行也截然不同于传统纸质书刊。开放获取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越来越多。

同时,读者(用户)的阅读习惯、查找利用文献的方式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2015年“全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看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到78%,比上年增长11%;碎片时间阅读比例达到39%,比上年上升lO%,;浅阅读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有51%的受访者每天浏览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1小时。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变化要求图书馆在文献类型的收藏上进行调整,同时提供符合读者需求的阅读方式。

从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来看,纸本文献的经费投入和服务量逐年下降,数字文献的经费投入和服务量快速增长,但人力资源依然大多数投入到纸本资源的建设和服务中。全校总一分馆分散独立的建设体制,使资源重复建设,全校投入到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总体保障能力未能有效聚合。很明显,现有的经费投入、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以及人力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上述多方面的因素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必然要求图书馆提出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图书馆5年的行动计划提上议事日程。

3.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业务重组

北京大学图书馆5年行动计划的提出,主要与北京大学“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相结合,立足于图书馆的宗旨和愿景,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追踪图书馆发展前沿,加强战略规划制定、实施与评估。以馆长为总负责人,成立了一支有责任心、反应迅速、组织与协调能力强的跨部门团队。团队由馆务会成员牵头、部门负责人或骨干具体执行,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在5年中全馆上下共同努力按计划逐步落实,在2018年初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战略目标。

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目标,要考虑引入国外大学图书馆的理念。包括:增强互联网思维,深化合作;坚持图书馆的基本核心价值;走出图书馆,融入教学科研;支持开放获取、开放出版、开放教育、开放研究;发展特色,发挥优势;数字优先,数据驱动;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等等。

图书馆谋求发展的新出路就是要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型。要认识到,转型是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图书馆必须要全面转型,才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在考虑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图书馆的转型首先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重新梳理业务。

北京大学图书馆现行的业务模式是以纸质资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是按照纸质资源的采、编、流、阅的方式来进行规划和组织的。从传统图书馆到虚拟图书馆,再到当前的数字图书馆,在面向未来的泛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路上,图书馆将扮演信息导航员和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北京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业务、条件支撑、对外关系三大块来考虑工作的新思路(见图1)。

3.1业务发展

未来5-10年图书馆的发展,将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积极推进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以文献共建共享为基础,以读者分层、服务分流为目标,考虑业务发展框架主要包括资源建设、支持学习的服务、支持研究的服务和支持学术交流四个方面。

资源建设仍然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包括文献资源的采集、整合、揭示等。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并且将建设的重心转向数字资源。

支持学习的服务,全方位为读者的学习提供服务(主要是学生),包括书刊阅览外借、终端外借、教学参考服务、创新创意服务、论文写作指导、多媒体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面向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以及一般性的检索与咨询服务等。

支持研究的服务,主要面向教师和研究生开展课题咨询、查新查收查引、专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竞争情报服务、科研态势分析、科研工具应用、决策支持、研究数据服务、学科服务、虚拟咨询服务,以及与课题申报、研究数据的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等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

支持学术交流已是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近年来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学术出版、科研数据以及机构库等的建设,已然构成了图书馆甚至一个大学的学术生态系统。图书馆需要在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开放获取与数据管理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协同与移动应用的资源。

3.2条件支撑

为发展上述四个方面的业务,图书馆需要提供几方面的支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信息技术架构和系统、空间设置运营和管理、科研团队和研究项目。

图书馆的转型,最根本是人的转型。首先要在观念上转变,其次要进行与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配置。逐步调整人员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完善岗位管理和人员培养机制,提高岗位绩效考核的效果。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扶持馆员成长。

要搭建与图书馆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架构和系统。全面建设能够支撑服务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业务发展与用户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撑。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技术创新并予广泛应用。通过技术、平台与服务创新应用,全面推动北京大学开放获取建设。促进数据研究,支持数据驱动的探索和决策制定,加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支撑需求驱动的服务创新。变革信息技术工作架构,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业务与服务。

在图书馆空间方面,要改善图书馆馆舍状况,提升藏书建设发展和读者服务工作的空间、设施、设备等环境条件。将重新定义与规划图书馆空间,美化环境,增强用户的体验和满足教学研需求;结合古籍馆的建设和东馆大修、西馆重建,重新规划图书馆的服务布局。

学术型的图书馆需要科研来做支撑。通过图书馆学术委员会组织学术活动,制定科研相关规章制度,改进科研管理,激励馆员参与学术研究的意愿,鼓励馆员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组织项目团队,结合业务开展相关研究,一方面努力活跃科研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科研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

3.3对外关系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对外关系。在校内合作方面,图书馆需要跟校内各相关单位联系,获取与图书馆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同时图书馆担负着全校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重任,要指导和帮助分馆发展,全面做好学校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助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在国内合作方面,图书馆要加强与各级各类图书馆联盟的合作,充分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大学图书馆承担着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两个全国性项目,同时,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等机构的秘书处和《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也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这些全国性项目或工作的运行,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枢纽,正在带动全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共同进步。

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目标,加强海外合作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未来几年对外关系的重点。2009年6月,朱强馆长当选IFLA管理委员会委员,成为继孙蓓欣、吴建中、张晓林之后的第四位IFLA管理委员会的中国籍委员。同年9月,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RDLA)自创建以来的第五个秘书处轮值馆(轮值时间为2010-2012)。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员还积极参与了国际图联(IFLA)信息自由获取与自由表达委员会、馆际互借委员会、知识组织委员会和图书馆营销委员会的工作,希望借此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图书馆界与世界图书馆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远,并贡献自己的独特创造。CALIS和CASHL两个项目不仅与港、澳、台地区合作紧密,还开展了很多海外合作项目,与韩国、日本、德国、北美地区的东亚图书馆以及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也有多方面的合作,在向海外一流大学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组织学习或开展合作的同时,努力对外宣传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状况,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4.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构重组

在业务梳理的基础上,图书馆根据业务变化实际和发展趋势,结合馆舍调整的契机,积极与校内院系部门和校外相关机构沟通合作,推行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一方面整合调整实体部门,另一方面完善、增设跨部门的工作团队,探索将实体业务部门与跨部门虚体工作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制度化,并相应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4.1实体机构重组

打破原有按照纸质资源为主组织图书馆业务工作机构的传统模式,将资源建设部、流通阅览部、信息咨询部、多媒体部、古籍部、特藏部、系统部、办公室等11个部门(见图2)全部取消,并重新规划。

按照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将实体机构规划为7大中心(见图3):资源建设中心、学习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信息化与数据中心、特色资源中心、古籍图书馆、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其中前6大中心是业务部门,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是职能部门。

4.2新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7大中心是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而确立的,包括所需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后勤保障。中心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原有的部门的概念,它不像原有的部门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划分,而是更加强调面向读者开展服务的中心。这样将基本打破传统机构设置上“外部”、“内部”的界限,而强调不分内外、共同做好服务。同时,适应当前图书馆工作越来越多的跨部门交叉的趋势,在实体机构之外,根据工作或项目需要随时从各中心抽调人力建立跨机构的虚体团队,通过团队运作的方式进行组织与实施。此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通过服务宣传推广小组和社交媒体运维小组,在强化服务方面展现出了灵活、快速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或运行机制下,馆务会也实行新的分工方式,馆领导不再负责某个或某几个部门的全部工作,而是以抓相关的业务为主,某项业务可能涉及到全馆任何一个中心。各中心需要自主规划业务发展,同时负责牵头或参与跨部门的团队开展相关业务,根据需要分别与相应的主管馆领导讨论和解决问题。

继续采用实体机构负责人制。根据各中心业务发展需要配置相应的负责人职数。机构重新调整后,图书馆中层负责人职数精简,并且提拔了6位没有从事过部门管理的馆员,挑起部门发展的重任。

4.3人力资源建设的措施与方向

在明确了业务方向和机构重组之后,图书馆还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岗位设置上进行调整,合并重复性岗位,整合传统服务岗位,增设知识产权馆员、数据监护馆员、学习支持馆员等新岗位。具体由各中心提出岗位需求,全馆统一协调、统筹安排。

下一步,北京大学图书馆将探索馆员主副岗聘用模式,除主岗外,跨中心确定一个或多个副岗,要求馆员在全面履行主岗工作职责的同时,还要完成副岗工作任务,逐步实行岗位双(多)定、一人双(多)责、业绩双(多)考。实行与主副岗模式相适应的岗位考核制度,要求馆员不仅精通主岗业务,还要熟悉副岗业务,并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推动馆员素质由“一人一专”向“一专多能”转变,成为复合型人才。

落实以上措施的关键是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将争取学校人事部门支持,基本稳定事业编制人员的规模,根据业务发展,适度扩大合同制人员、学生助理员的聘用规模。

同时,图书馆还将根据转型后的变化与新的方向,完善各项相关的业务规范和规章制度。继续依托工会和教代会,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团队活力、创新力。

5.结语

北京大学图书馆面向世界一流的五年行动计划得到了学校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更是得到了馆员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尽管机构和业务重组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岗位调整,但实施过程相当顺利。目前,经过重组后的图书馆各机构已经于2015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投入运行,全馆上下共同努力,既有的业务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同时积极筹划和推出了一些新的业务和服务。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新的组织机构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用户的利用习惯改变及图书馆自身发展带来的新要求,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服务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也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之路上取得新的成绩。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扎什伦布寺全图》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