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农业思想对当代中国“三农”政策问题的启示

2016-09-26马超群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孟子三农农民

马超群

摘 要:孟子对农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孟子认为农民有了固定的住宅和稳定的粮食来源后才会有“恒心”,做到内心向善。农民的“恒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天我国的“三农”问题,仍是需要科学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制定适合当代“三农”政策时,应充分参考学习孟子的农业思想。

关键词:孟子;三农;农村;农业;农民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三农问题”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问题。孟子对农民的关注是一种真切的关注,是真正为百姓现实状况着想的。孟子对农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在于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就是农民的居住地、从事行业和身份问题,我国必须结合这三个问题来整体考虑“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和稳定,也是我国急需建设的重要部分,这些问题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 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三农”问题

我国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政策中,虽有倾斜,但是成效远远不及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发展“三农”。“三农”问题解决好,农村社会才能有良性发展、农村社会才更加稳定。

(一)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最首要的就是农村土地问题,1978年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后,我国三十年的土地制度就没有进行本质上的变化。这段时期,农村人口众多、耕地零散、自给自足,耕种难以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生产,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壁垒。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做生意,在城镇安家落户,农村劳动力缺失,年龄结构呈两极化分布,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现在都是外租他人或者闲置状态。而对于承包到户的土地该如何使用及其承包如何与人口因素的变动相适应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农村的宅基地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宅基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今很多人都走出农村,对于农村中的宅基地该如何处置,值得我们研究。农民对宅基地只享有使用权,而且农民进城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宅基地。不仅如此,近年来新农村的改造让农民住进了楼房,这看似是农村的进步,但实际上却是对农民宅基地和田地的占用。

最后是土地权属的问题,在农地转为非农地的过程中,农民作为土地使用者,他们的角色和利益应该如何体现,制度安排如何做到节约土地资源和稳定农村社会。对于土地流转之后的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应该是怎么样的,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要如何实现,这些都要有全面的考虑。

(二)農业问题

农业政策问题是我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农业政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虽有不断的调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国家必须要对农业政策进行彻底的改革,虽然在这三十年中,国家对农业从“取”到“予”、增加农作物种植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改观,而且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对社会发展不利。如果对农民没有更多的政策倾斜,那么未来愿意留在农村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必须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农业政策不仅仅要符合国家的现实情况,更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三)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首先是农民素质问题,在农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水平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也有限,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困难,这自然就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且高中费用较高,很多农民家庭的孩子由于费用问题就不再读书了。今天的农业需要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种植,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科学种植员。我国的第一产业若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做到科学种植农作物。

二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的种植农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增收,而且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低,农民一年辛辛苦苦的耕种的粮食收入有限。粮食加工、生产、运输方面薄弱,农民为了节省费用只能把粮食卖给贩子,价格低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各地农村的发展并没有依据当地的优势来种植粮食作物,并且不会对粮食进行深加工,不能形成应有的产业链。

2 孟子“三农”思想的先进性

孟子思想中一直以民为贵,所以在孟子的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如何对待三农问题,从农民的生计到农民的教育都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建议在今天依旧有很强的先进性。

(一)孟子的农村思想

孟子的农村思想首先就是土地问题和宅基地问题,这就是他所提出的“恒产”。孟子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还有维持每个八口之家所必备的“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一些桑树来供养蚕,人们有衣穿,还要有若干鸡、鸭、猪、等家畜,这是统治者要给予老百姓生存的最基本的“恒产”,归根到底就是“宅田”和“耕田”为主的土地资源以及温饱所需。“恒产”有了,“恒心”才能出现,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土地产业,那必定不会有善心。没有善心,就会做出不好的事情。统治者想要稳定的江山,就要给老百姓足够他们生活所需的固定产业,让他们稳定,内心向善。土地和宅基地是农民生存的基本条件,要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养桑蚕和一些家畜,这是最最基本的生存基础,也是让人们内心懂得向善的重要途径。

(二)孟子的农业思想

孟子认为私有财产权的确立对农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数量的财产,长期且稳定,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使人心向善。是农民“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保障。孟子认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可以保证他们的生活来源,有了生活保障,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后世很多的思想家沿袭了孟子的这一思想,把土地作为最根本的国策。今天看来,土地的所有权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稳定的土地资源可以让农民安心种地,若是土地权得不到保障或是土地转让、交换频繁,这势必会造成农民内心的不稳定和种植粮食的低积极性。农民的积极性是保证国家安稳的基础,农民有了住宅、有了粮食解决了温饱问题,便有“仓廪实而知礼节”,由此,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追求,对自己和生活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样的人生才能更加丰富。

(三)孟子的农民思想

孟子对教育问题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孟子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使人达到德性的途径。实际上孟子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找回失散的善的本性,发扬自身的善和天赋,通过教育更可以使人发挥自己的善端,让人的内心不断向善,受教育是人们向善的必要途径。对于农民的教育的必要性是迫在眉睫的,农民应该接受教育,在古代孟子认为教育是使人向善的,但是在今天,教育不仅仅是明事理和向善,更重要的是在今天我们的第一产业农业也是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来种植和发展的,拥有文化知识可以让我们的农业更好的发展。教育让人明事理,也是他们未来可以生存的知识手段。

3 孟子的“三农”思想对当今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孟子思想对农村问题的启示

孟子“制民之产”的思想是合适宜的:“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强调圣明的君主不仅要减轻赋税,并要“制民之产”。孟子认为每户农民要有“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所以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土地和宅基地都要有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一户农民家庭有温饱的保证。“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完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近年来,土地的出让收入一直是政府投资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对于靠土地来生存的农民来说,失掉了土地就是失掉了生活的来源、失掉了家园。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农民的长远生计,强制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农民失地背后实际上是利益的分配问题,土地农转非的增值收益农民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流向了开发商和政府。如果大部分失地农民处于无田种地、无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状态,势必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参照孟子“恒产论”思想,从四个方面来解决问题:首先,要坚持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来完善征地制度,过程要公开透明,合理规划不同类型土地。其次,要明确农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监督基层政府土地征用合法性,制定法律法规,对土地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再次,政府要设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及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给予失地农民合理补偿,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孟子思想对农业问题的启示

农业政策从三十年到今天就没有很大的改善,对于农民的拥有的土地应该怎样使用,各地都是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和规划。原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今天已经不适合农村的发展了。原先人们要解决的是家庭中的温饱问题,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这使得许多农民选择出门打工和创业。农村出现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去挣更多的钱,但是闲置的土地在手中没有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对于土地的流转问题要有新的思考,将土地集中起来,将农民集中起来,形成大规模生产。有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从事生产活动,利用先进科学的种植方式,投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农业生产产业化。统一规划、合理种植、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三)孟子思想对农民问题的启示

孟子对于教育持一种肯定态度,认为要通过后天教育来发扬人的善端,如果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可能會导致恶。当今,对农村的教育应引起重视,越是落后的地区越要强化教育,农民的文化程低,对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化操作接受难,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很难做到化大规机械化模生产。所以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增收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的收入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政府的投资大部分是在城市建设上,缺少对农村的合理规划,农民除了种地得到的微薄收入,再就是靠外出打工挣钱。想要让农民增收,合理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农民收入不单靠粮食的种植,产业链的升级、适合当地发展的种植,以及饲养家畜。产业链的升级要求对粮食进行加工或包装,让更加新鲜的粮食流入城市,尽量减少粮食的贩卖环节,使粮食保持原汁原味,这样才能受更多人的欢迎;适合当地的种植业才是最科学的,由于土地和气候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种植适合当地的农作物,才会有质量更高、产量更高的收获,可以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再结合一定的家畜饲养,提高农民的收入。

4 结语

孟子的“三农”思想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也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哲学中的精华为今天所用,结合今天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在历史的纵向中寻找更多的经验来为今天和未来所用。“三农问题”在今天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国应该依据现实的状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蓝图。孟子的农业思想是解决农民温饱最最基本的政策,在最基本政策的基础上要结合今天的社会发展状况来完善“三农”问题,促进“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欧阳伟华.《孟子》农业思想考[J]. 农业考古,2014,01:109-111.

[3] 王昭干.简论孟子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1:13-18.

[4] 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5]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

[6] 李华.孟子与齐鲁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吴建新,张文方.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及其意义[J]. 农业考古,2005,01:223-229.

猜你喜欢

孟子三农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