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穹顶之外的乌合之众

2016-09-26许晓丽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群体改革

许晓丽

摘 要:本来是一个民族、一个联合体、一个整体的人群,最终会变成一群缺乏创造力的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给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新变化,中国进入了改革新阶段,在大基数的人口环境下,群体的力量不容小觑,把握好群体这一洪流的前进方向,使其成为改革的助推剂至关重要。让群体用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并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改变现状。

关键词:群体;改革;媒介环境

历史有的时候很诡异。晚清新政、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都在改,改得真也不错。废了科举,练了新军,报馆有言论自由,设立咨议局,准备召开国会。改革计划、时间安排都告诉人民了,可是来了个辛亥革命,说是革命,不如说是趁乱起哄闹独立。改革没了,闹革命的人又没有革命的能力,中国平稳推进宪政的进程就这么被毁了。就在那样一个时间点上,因为一些愚蠢的人和一些擦槍走火的事,最好的机会就错过了。只能说,到了历史的关键点,错过了,估计只能倒退等着重来了,可当下一次来的时候,真的就能不错过吗?

2015年柴静的《穹顶之下》播出之后,在网络上反响激烈,该片一出,环保部门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抓好“五个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家说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的矛盾产物,柴静只是矛盾的一个体现。其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群体是网民群体,“挺柴”群体大呼“向雾霾宣战,不达目的誓不停战”,时常在网上曝光黑烟柴油车、黑心企业等。而“砍柴”群体则抓住柴静片中的一些数据不依不饶,称她是在无病呻吟。

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节点,需要改变、突破和创新,这一次的机会不应该也不能够错过。创造社会的主体力量是人,是由这些“人”构成的群体[1]。然而却群体永远迷失在社会舆论中,面对理性思维渐行渐远。柴静的片子一出,最先大家关注的只是内容,到了第三天,有网民开始攻击柴静,把她在美国生育的事情搬上荧幕,称她是社会主义的叛徒,随即就有一大批网友响应。可见群体埋葬了所有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意识,他们只臣服于激烈的言辞、虚假的形象。放下成见,事实才有可能呈现。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948年,在英联邦大学研讨会上,伊尼斯用马克思主义的解说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尝试。那次大会的主题是“用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点,来批判科学技术进步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结构变化和道德变化”。伊尼斯表示这个主题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过度关注,而忽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对人类文明的忽视。同时,他推崇希腊文明的“勿过”理念,他批判西方文明的太过,他说对专门化和“过”的关注,使我们无法理解那些关心平衡与比例的文明,妨碍我们理解这些文明。如果不能逃避工业主义对时间的要求,我们评价空间局限的能力就会衰弱。

伊尼斯的观点主要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社会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牺牲了太多东西?片面追求工业技术、生产主义却忽视了社会的道德结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几年,中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模式也是时候改变了。我想柴静的《穹顶之下》只是反映了我国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快速现代化所付出的代价中的一方面,中国的污染问题也绝不仅仅只是雾霾问题。

所以我实在无法理解网上那些针对柴静个人的声音,人云亦云的社会如何能进步。正如传播学上所说,发达的媒介发展使“沉默的螺旋”效应愈发强烈,人们往往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因为害怕被孤立,他们渴望群体的支持。因为只有身处群体之中,这些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嫉妒的人,才能够摆脱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只有身处群体之中,他们才能够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却又巨大的力量。群体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愿望[2]。

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之后,感性总会战胜理性,无论有关感性的言论是多么的荒谬。人们似乎过分建构了柴静,从而无法理性地去看待《穹顶之下》,我相信她只是想要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唤起人们对污染问题的关注。媒介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不等于媒介具有决定性,媒介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娱乐群众,更是应该开启民智,用其自身的力量去挖掘尽可能多的真相,让“乌合之众”不再迷失的群体的愚昧之中。历史的发展也是螺旋式上升、一直往前的,不可能回到原点。被媒介“议程设置”了的群众应该要相信真理的力量,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现状,而问题在于改变现状。我们总是试图以其他文明为镜子,借以理解自己的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其他社会的文化价值不同,而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道德伦理又是不均等的[3]。我们应注意到现代文明是十分敏感的,嫁接过来的文明或许能枝繁叶茂,但更大的可能是水土不服。中国人口基数大,群众的势力在不断增长,他们在判断问题时,很难秉承一个长久的标准,面对极不稳定的群众意见,我们怎么去用好这样的大群体,让主宰社会方向的大洪流保持正确的方向,我想,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媒介如何引导受众理性、全面的去看待事件本身,甚至是去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切忌让“乌合之众”将社会舆论引至歧途。

参考文献

[1]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0.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新世界出版社.2014:102-110.

[3]董四代.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论超越的历史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25(3):1-5.

猜你喜欢

群体改革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改革之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瞧,那些改革推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