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记忆添一抹理性的色彩

2016-09-26周莉婷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林徽因记忆民族

摘 要:文章以话剧《斯人独憔悴》为契机,再现北京永定门的记忆,表达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感悟,阐释人们需要通过记忆来巩固历史的重要性。其次,文章从地方记忆和民族记忆二个层面来理性感知和深层理解文化记忆。最后,文章呼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代人都能好好守护、传承我们的文化记忆。

关键字:文化记忆;永定门;地方;民族

1 永定门记忆

所谓文化记忆,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1]。文化记忆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20世界90年代首次提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明发展规律,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文化认同问题。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传播学等领域,文化记忆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话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讲的是林徽因先生和张先得先生守护北京永定门的故事。林徽因和张先得,一个是大学教授和建筑家,一个是画家,在那样的年月里坚守一座城市的记忆,坚守北京人和北京城的文化记忆。剧中的画家原型张先得先生为了履行建筑家原型林徽因的承诺——完成一副被拆前永定门的画像,深夜跑出去作画,老来人已糊涂却还心心念念着那副未完成的画,他说:“一座古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根儿!” 在永定门被拆除之际,林徽因说:“ 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是的,存活了四百多年的永定门见证了多少风风雨雨,终究还是被拆了,这一拆,毁掉的是整座城市的生命力。一座有历史的古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会勾起过往的记忆,还有你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一座有生命的古建筑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真实存在,是经历过历史考验、要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记忆。

虽然后来重病在身,或许是心中的那一份执念让林徽因极力奔波着永定门重建的事。终于在2004年,“假古董”重建的永定门城楼竣工了。尽管是“假古董”,还原不了原貌,但毕竟代表着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记忆,甚至是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记忆,那么它就是有生命的,有故事的文化符号!

永定门的记忆不是个例,它承载了更多的、与个人记忆相对应的集体记忆。事实上,一个社会群体,无论是民族、宗族还是其他的社会团体,往往也和个人一样,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回忆和记忆的能力。記忆所关系到的不仅是人类个体对于所经历过去的认识,也是人类个体的自我认知;而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则不仅关系到群体和社会如何构建与传承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也关系到人类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冲刷、沉淀和更替[2]。

2 地方记忆

记忆总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产生,人们在社会中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

阿斯曼[3]认为:“文化记忆即我们心存的传统,它通过千百年世代相传文本、图像和仪式的重复性积淀而成,不仅铸成了我们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意识,也铸成了我们的自我观以及世界观。”仪式之所以被认为有意义,是因为它们对于一系列其他非仪式性行动以及整个社群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4]。比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江西傩仪。跳傩仪式,即傩仪,对于傩乡居民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傩文化信仰者们传承记忆和应对生活的主要方式,是傩乡地方记忆的一种承载方式。

3 民族记忆

没有记忆就没有身份,没有记忆就没有民族[5]。正如阿斯曼所言,民族的文化记忆是民族成员共享、流传和建设的记忆形式,是不同民族对自身历史上积淀的文化所保留的集体记忆力。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国家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纽带,是其生存基础和力量之源。是否拥有完整的民族记忆,是判断一个民族、国家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向心力的重要维度。所幸的是,近二十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民族记忆,国内外陆续实施了多项文化记忆项目,例如“中国记忆”、“荷兰记忆”、“俄罗斯记忆”和“美国记忆”等。

4 总结

文化记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乎我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代人的人格发展,还关乎着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走向。因此,为了在文化道路上不迷失自己,为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请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记忆。

参考文献

[1] Jan Assmann. 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M]. München: C. H. Beck, 1992.

[2] 邵鹏. 《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年3月.

[3]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13页。

[4] 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50页。

[5] Smith A. D.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383.

作者简介

周莉婷(1991— ),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林徽因记忆民族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我们的民族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多元民族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