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钼精矿浓缩脱水工艺研究及应用

2016-09-26秦华江王恩祥康亚周

现代矿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过滤机压滤机滤饼

秦华江 王恩祥 赵 涛 张 月 康亚周

(1.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2.陕西华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钼精矿浓缩脱水工艺研究及应用

秦华江1王恩祥2赵涛1张月2康亚周1

(1.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2.陕西华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华县某钼选厂钼精矿产品原采用NZ-9中心传动耙式浓密机浓缩+CW-5圆盘真空过滤机过滤+HD-DLH400型电磁螺旋干燥三段脱水工艺,存在能耗高、钼金属流失严重等问题。在工艺流程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脱水工艺的流程改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国产HVPF-9M2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取代原过滤—干燥工艺可以达到设计指标,且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能耗低、钼金属流失少、环境污染轻等优点。

钼精矿压滤脱水

陕西华县某选钼厂钼精矿产品中-0.023mm粒级含量在87%以上。因粒度极细、含药剂量大,造成矿浆粘度大,沉降困难,原采用NZ-9中心传动耙式浓密机浓缩—CW-5圆盘真空过滤机过滤—HD-DLH400型电磁螺旋干燥机干燥三段脱水工艺去除精矿中水分[1],工艺能耗大。HD-DLH400型电磁螺旋干燥机所需温度高,使得钼精矿中残留的部分药剂挥发产生烟气排入大气,部分细粒级钼精矿也随着烟气弥散,产生大量粉尘,不但造成产品的流失,而且污染车间生产环境,危害职工健康。为了改善生产环境,减少资源流失,对钼精矿脱水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以改善车间工作环境,减少钼精矿资源流失。

1 钼精矿性质

陕西华县某选钼厂钼精矿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其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云母、石英等,浮选精矿浓度约8%。钼精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粒度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钼精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 %

表2 钼精矿粒度分析结果%

由表1、表2可以看出,钼精矿-0.025mm粒级占87.40%,属于极细粒级物料。粒度越细物料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吸附选矿药剂,采用浓缩—过滤—干燥三段脱水工艺,虽然能够获得水分合格的钼精矿产品,但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和烟气,生产环境恶劣。

2 钼精矿脱水试验

2.1过滤机选择试验

目前国内外用于精矿脱水的工业生产设备主要为真空过滤机、压滤机和离心脱水机[2]。离心脱水机一般用来处理微细而难沉淀的物料,很少应用于金属矿产品脱水,因此,小型试验不考虑使用离心脱水机。使用真空过滤机与压滤机分别对经NZ-9中心传动耙式浓密机浓缩的钼精矿进行脱水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钼精矿脱水试验结果

表3表明:采用普通真空过滤机不能通过两段脱水获得滤饼水分小于12%的指标,只能采用三段脱水工艺,即在真空过滤后,再用干燥机对过滤滤饼进行干燥作业,而三段脱水工艺成本高;带式过滤机的脱水效果差,而且需添加絮凝剂,降低生产成本,冲洗滤布的清水用量较大;DUY带式压滤机的脱水效果较好,无需添加药剂,即可使滤饼水分小于12%。因此,选择压滤机。

2.2压滤机处理能力试验

为确定压滤机处理钼精矿时的单位面积处理能力,常温下,采用HVPF-0.2立式压滤机在实验室进行小型压滤试验。果如表4所示。

表4 立式压滤小型试验结果

由表4可知,给料浓度为30%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产能为480kg/(m2·h),滤饼水分为10.60%;给料浓度为50%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产能为530kg/(m2·h),滤饼水分为10.92%。

2.3半工业试验

为准确选型,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半工业试验,半工业试验采用过滤面积为2m2的压滤机,试验给料为按照浓度高低取得的浓密机底流钼精矿,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立式压滤半工业试验结果

由1#~4#试验,给料浓度超过45%时,滤饼厚度大于30mm,平均1个工作循环的时间约为4.5min,考虑工业生产时还有卸料时间及滤布清洗时间,取工业生产的1个作业循环时间为7min,由试验时每个作业循环的滤饼产量为0.085t/m2,计算出工业生产时的压滤机单位面积处理能力为0.73t/(m2·h);由5#~8#试验,给料浓度为34.5%~36.1%时,滤饼厚度在16~23mm之间,平均1个工作循环的时间约为5.5min,考虑工业生产时还有卸料时间及滤布清洗时间,取工业生产的1个作业循环时间为8min,由试验时每个作业循环的滤饼产量为0.06t/m2,计算出工业生产时的压滤机单位面积处理能力为0.45t/(m2·h);由9#~12#试验,给料浓度为19.7%~22.4%时,滤饼厚度在14~20mm之间,平均1个工作循环的时间约为7.5min,考虑工业生产时还有卸料时间、滤布清洗时间,需通过调整进料时间控制滤饼厚度,取工业生产的1个作业循环时间为9min。根据试验时每个作业循环的滤饼产量为0.05t/m2,计算出工业生产时的压滤机单位面积处理能力为0.3t/(m2·h)。

试验时选取的浓密机底流浓度为25%~45%,为使设计更符合生产实际,选取给料浓度35%,滤饼厚度20mm,1个作业循环时间为8min,单位面积处理能力为0.45t/(m2·h)。

3 设备选型

3.1浓缩设备的校核

选厂浮选获得的钼精矿矿浆浓度较低,约为8%,要达到给入脱水设备给矿浓度为35%的要求,压滤前必须进行浓缩作业。选厂原三段脱水工艺中有1台NZ-9中心传动耙式浓密机,为了验证该浓密机是否满足两段脱水工艺要求,进行校核计算。

选厂全年生产钼精矿为1万t,全年按330d计,则日处理钼精矿30.3t,查表可知:浮选钼精矿的处理能力q取值范围是0.4~0.6t/(m2·d),取q=0.5t/(m2·d),则需要的浓缩机沉淀面积为60.6m2,NZ-9浓密机的沉淀面积为63.59m2,能够满足钼精矿浓缩作业的需求。

3.2压滤机的选择

根据该选厂全年产钼精矿实物量1万t,全年生产330d,每天生产8h,每小时需处理钼精矿3.79t,压滤机单位面积处理量为0.45t/(m2·h),可以算得需要立式压滤机的压滤面积为8.42m2。

故选用压滤面积为9m2的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3],考察国内矿山使用国产立式压滤机生产使用情况后,最终确定采用核工业烟台同兴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HVPF-9M2立式压滤机。

4 改造后工艺流程及指标

4.1工艺流程

浮选钼精矿经NZ-9浓密机浓缩至底流浓度35%左右,底流经给矿泵给入立式全自动压滤机,滤饼包装后为成品钼精矿。压滤机滤液和浓密机溢流进入沉淀池进行二次沉淀,沉淀池底流返回浓密机,溢流水进入尾矿。工艺流程如图1。

4.2工业生产指标

2013年10月,HVPF-9M2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安装调试完毕,与NZ-9浓密机联合组成两段脱水工艺,运行12个月,统计成品钼精矿水分含量最高为11.66%,平均为11.37%,达到了设计指标。

图1 脱水工艺流程

5 综合效益分析

5.1减少钼精矿损失

原有工艺钼精矿每年随烟气损失钼精矿实物量约500kg(平均品位约54%),折合钼精矿标量600kg,钼精矿按照2014年平均价格1 200元/(吨·度)测算,年可减少钼精矿经济损失3.24万元。

5.2立式压滤机国产化效益

国外压滤机供应商一直占领着国内立式压滤机市场,无论是设备采购还是后期维护成本均居高不下,而HVPF-9M2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的成功使用,说明国产立式压滤机技术已日趋成熟。国外拉罗克斯9M2立式压滤机较HVPF-9M2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采购价格高约80万元,使用国产HVPF-9M2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可节约投资80万元。压滤机消耗件滤布国产较进口的每条便宜约 2 000元,使用周期均为2个月,使用国产滤布每年可节约1.2万元。可见立式压滤机国产化后效益显著,对国内矿山使用国产立式压滤机提供了借鉴。

5.3社会效益

采用HVPF-9M2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粉尘和烟气,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减少了金属流失,实现了清洁生产。

6 结 论

采用NZ-9中心传动耙式浓密机浓缩—HVPF-9M2立式全自动隔膜压滤机压滤的两段钼精矿脱水工艺取代原用NZ-9中心传动耙式浓密机浓缩—CW-5圆盘真空过滤机过滤—HD-DLH400型电磁螺旋干燥三段脱水工艺,可以达到设计指标,且减少了生产环节,提高了人员的劳动效率,全自动隔膜压滤机不产生粉尘和烟气,能够改善职工作业环境,且每年减少500kg钼精矿流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刘迎春,李九洲,张美鸽.钼精矿脱水新工艺研究及应用[J].中国钼业,2012(1):30-32.

[2]孙时元.中国选矿设备手册(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胡启峰.全自动立式压滤机的结构探讨[J].金川科技,2007(4):54-56.

[4]张强.选矿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016-01-05)

秦华江(1983—),男,工程师,714102 陕西省华县金堆镇。

猜你喜欢

过滤机压滤机滤饼
高压隔膜压滤机在上榆泉选煤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压滤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
某铀水冶厂压滤工艺改造方案研究
水基钻井液滤饼去除方法
陶瓷过滤机的应用及技术改进分析
等压滤饼过滤过程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之探讨
——非均布滤饼的局部比阻与平均比阻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PTA旋转真空过滤机转速波动原因分析及处理
弹簧机与隔膜机对比分析
浓度和粒度对细粒煤滤饼结构影响的研究
Acellular allogeneic nerv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biomechanics and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