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造影用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意义评价

2016-09-25肖颖徐栋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分化造影恶性

肖颖,徐栋

超声造影用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意义评价

肖颖,徐栋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6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诊断,并在造影前后15d行CT、MRI及穿刺活检,对比诊断结果、各病灶超声造影时间、较超声造影前后评分。结果通过造影前、后15 d对患者进行CT、MRI及穿刺活检检查确认存在46例小肝癌,病灶检出为49个,且其中3例病灶<2cm,1例伴有腹水患者,且以上病情在超声造影检查中均有良好体现。病灶检出率为96.08%。超声造影增强及达到峰值时间均以中-低分化癌最快,之后依次为高分化癌及透明细胞癌,而消退时间则以中-低分化癌最快,高分化癌最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进行造影前,46例患者确认恶性8例(17.39%),怀疑恶性19例(41.30%),不确定16例(34.78%),怀疑良性5例(10.87%);行造影诊断后,确认恶性40例(86.96%),怀疑恶性6例(13.04%)。造影前后确认恶性、怀疑恶性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效果显著,尤其对小肝癌内微小循环有良好体现,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肝硬化;小肝癌;超声造影;诊断

随着肝硬化发病率逐年上升,由肝硬化进而引发的肝癌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临床上常规采用超声诊断,但因为肝脏结构和回声异常,及肝脏内小肝癌声像图明显性不佳,严重影响小肝癌的早期诊断[1-2]。因此,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MRI、CT及血管造影等方式进行辅助诊断,但对于直径<1cm的微小病变仍难以进行诊断。笔者对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及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46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共计51个病灶)进行研究,主要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肿瘤诊断率及增强模式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及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肝占位病变治疗的患者,共计135例,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诊断,之后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共有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46例(51个病灶),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56.98±12.35)岁;病灶直径均<3 cm,其中1.0cm以下3个,1.1~1.5cm10个,1.6~2.0 cm 16个,>2.1 cm 22个,病灶直径平均为(2.50±0.69)cm。患者中有18例存在甲胎蛋白升高现象,其中甲胎蛋白水平>400ng/ml的患者有10例。对患有小肝癌的46例患者行超声造影之后15 d内行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并在超声造影前后15 d内进行CT检查。

1.2仪器与方法研究中采用的超声对比剂SonoVue由博莱科公司生产,微泡采用磷脂微囊的六氟化硫,微泡平均直径为2.5 m,且90%以上的微泡直径<8 m,pH 4.5~7.5。对比剂中加入5 ml0.9%氯化钠注射液并进行充分震荡,使其全部溶解,抽取2.4 ml(有效剂量12 mg/人)由肘部浅静脉注入,且保证注入时间为2 ~3s。选用Acuson Sequoia512及CPS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探头为4V1,选择频率为2~4 MHz。

造影:首先对患者肝脏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数量、特征进行记录,作为超声前期诊断,应对患者肝肿瘤进行详细查看,以寻找可最大程度对多个肿瘤显示的位置。之后调节至CPS选项,分别根据患者体质量及病灶深度进行输出功率的调节,直至符合机械指数状态。初步调节完成后,利用超声仪进行造影检查,开启超声仪内部计时器,注射对比剂,对目标部位的灌注和回声信号进行不间断观察,以保证其各时段数据完整,同时保证病灶邻近部位的回声情况。在造影的全过程中保持探头固定并确保患者呼吸平稳,以增强对患者微小病灶的检测,同时对患者肋间进行详细检查,注意尽量减少肋骨对检查的干扰。获得时相记录后,立即对全肝进行检测,以检查是否存在造影剂退出后呈弱回声的病灶。对需要再次造影以确定显像或需二次观察病灶的患者于10 min后再次进行造影检查[3]。

通过时长为7 min的高清晰病灶记录,在对各时相及单帧静态图进行判断,每次观察可选择 3个以下病灶进行观察,由多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其进行超声评分及造影筛查,对灌注时相及消退时间进行记录,需观看2次以上时段录像,之后进行评分及诊断。

1.3评价标准[4]根据肿瘤形态及回声特点,并结合彩超项目与造影时相等因素,对造影前、后患者超声诊断进行评分,确认良性为1分,怀疑良性为2分,不确定为3分,怀疑恶性为4分,肯定恶性为5分。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肝内团块自14s出现对比剂早期增强

图2 肝内团块 46 s大部分为低增强

2 结果

2.1诊断结果通过造影前、后15 d对患者进行CT、MRI及穿刺活检检查确认存在46例小肝癌,病灶检出为49个,且其中3例病灶<2cm,1例伴有腹水患者,且以上病情在超声造影检查中均有良好体现(图1~2)。病灶检出率为96.08%。

2.2各病灶超声造影时间超声造影增强及达到峰值时间均以中-低分化癌最快,之后依次为高分化癌及透明细胞癌,而消退时间则以中-低分化癌最快,高分化癌最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表1 小肝癌病灶造影时间s

2.3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诊断情况进行造影前,46例患者确认恶性 8例(17.39%),怀疑恶性19例(41.30%),不确定 16例(34.78%), 怀疑良性 5例(10.87%);行造影诊断后,确认恶性40例(86.96%),怀疑恶性6例(13.04%)。造影前后确认恶性、怀疑恶性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2.22、14.38,均<0.05)。

3 讨论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诊断常采用超声技术;但近年来有相关报道指出,当小肝癌发生于患者肝硬化背景下,常不表现出明显特征,高回声病灶可达总数的20%甚至更高,难以与肝硬化结节相区分,直径<2 cm的小肝癌临床检出率低[5-7]。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可清晰观察到患者肝脏内小肿瘤的血管灌注特征。同时,可以对肝脏实质及病灶间的声学差别进行明显区分,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对微循环灌注和肿瘤血管进行全时段监测,从而提高肝硬化合并小肿瘤的早期诊断水平[8]。

本次研究显示,小肝癌灌注类型多样,通过对患者进行穿刺活检,可根据分化程度及类别将肿瘤分为3个模式。由于肝脏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而门静脉则参与肝脏实质80%以上的供血,因此,肝区出现的两种造影增强呈现明显差异,肝癌主要的造影模式为“快进快出”[9-10]。由于高分化癌的供血常由肝动脉与门静脉两者共同作用。因此,微泡可能从门静脉进行长时间持续注入,导致患者高分化癌呈现“快进慢出”。检测过程中发现的4个透明细胞癌,其中3个高回声灶的增强表现在造影34~37 s,其余1个在造影22 s时出现轻度短暂强化,且以上病灶均在4~5s内与肝脏发生同步。与其他病灶相比,该病灶肿瘤分化较好。

有研究指出[9],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肿瘤的诊断水平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超声和CT检查,通过对时相及动脉期与实质期的增强与消退情况的观察,新发现3个病灶,且病灶直径均在1.0 cm左右。根据造影的各时相规律,可对中-低分化病灶进行准确的判断,对高分化病灶,根据动脉期强化明显,且消退缓慢等特征进行诊断。

此外,采用该技术进行诊断,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进行超声造影检测前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增生结节;进行检测后,也存在因灌注模式不明确而误诊为良性的病灶,故一般对其进行诊断时,需对同一时相记录观察两次以上,才可确认。超声造影技术对小肝癌的观察通常需要迅速调整到低机械指数基波状态,有研究指出[10],由于部分病灶增强时间极短,病灶时相变化较快;因此,常需多人对此进行观察,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1]施纯朝,薛峰,孙延富,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4):399-401.

[2]李桂梅,常建宁,曹晓卉,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298-300.

[3]刘赟,杨志敏.基于脏腑辨识法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3,8(1):12-15.

[4]齐元富,李慧杰,李静.六神丸对H22肝癌腹水移植瘤PDGF与VEGF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3,8 (1):69-71.

[5]曾鸽,张生光,俞静,等.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9):96-97.

[6]孙建东,邢孝玲,朱秀堂.声学造影剂及二次谐波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局限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9):32-34.

[7]高军喜,高莹,谷昊,等.肝癌结节射频消融后残留癌的术中超声造影判定[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13):25-28.

[8]Shelbourne KD,Brueckmann RR.Rushpin fi Xation of supracondylar and inter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 Am,2010,64(2):161-169.

[9]张继红.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使用癌症杂志,2014,29(9):1140-1142.

[10]石莹.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 (3):160-161.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4.036

R445.1

A

1671-0800(2016)04-0485-02

2015-12-10

(本文编辑:姜晓庆)

318000浙江省台州,台州市立医院(肖颖);浙江省肿瘤医院(徐栋)

徐栋,Email;xudnj@163.com

猜你喜欢

分化造影恶性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