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竹心的刍议

2016-09-25梁帅张继康帅韩慧琴

中国现代中药 2016年7期
关键词:基原竹叶人民卫生出版社

梁帅,张继,康帅,韩慧琴

(1.四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 四平 136000;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3.张家口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药竹心的刍议

梁帅1*,张继2,康帅2,韩慧琴3

(1.四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 四平136000;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100050;3.张家口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河北 张家口075000)

竹心作为临床常用品种被历代医家所应用,但古代本草中除对其功能有所记载外,对药材来源描述较少。另外,法定标准及现代文献中所收载的竹心基原也不尽相同,造成市场及临床应用混乱。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竹心药材的历史和基原进行比较和考证,为其标准制订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竹心;历史沿革;基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中收载竹心药材,规定其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粉单竹Lingnaniachungii(McClure)McClure或撑蒿竹BarmbusapervariabilisMcClure的卷而未放的干燥幼叶[1](根据《中国植物志》“粉单竹”拉丁名应为BambusachungiiMcClure,“撑蒿竹”应为“撑篙竹”拉丁名应为BambusapervariabilisMcClure[30])。《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2]也曾收载该品种,并指出其具有清心除烦、消暑止渴的功能。此外,部颁标准及地方标准中亦收载有竹叶卷心[3]、苦竹叶[4-5]、竹卷心[6]等与竹心名称及药用部位类似的药材品种,临床上混淆使用。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竹心药材的历史和基原进行比较和考证,为其标准制订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历史沿革

1.1竹心

竹心一名来源于清代叶天士《本草再新》[7]:“竹心,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肝二经。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消暑利湿,止渴生津。”从功能上对竹心与竹叶进行了区分,并单独收载。清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8]中出现了“竹针”,并载:“取竹卷里未开之叶存性开油”。吴仪洛《本草从新》[9]中竹叶项下强调“为嫩而有力”。吴瑭《温病条辨》[10]中的“清宫汤方”用到“竹叶卷心”,并在方论中提及“竹叶心,锐而中空”。从以上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清代以后将各种竹类卷而未放的幼叶列为一味中药己被广泛认可。

1.2竹叶

2 基原分析

竹心在国家标准[1]、部颁标准[3]及地方标准[2,4-6]中均有收载,见表1。苦竹叶的基原收载比较清晰,多数文献[19-25]记载其基原为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 Keng f.的干燥嫩叶。另外一些竹心药材的记载就比较复杂,有同名异物的[24,26-28],也有同物异名的[23,26],更有名称和别名之间存在相同或近似的记载[20,23,25,27]。竹心在法定标准(见表1)和相关文献中(见表2),均认其来源为竹亚科[28]植物,常见的基原品种约有4属5种[29]。在这些标准和文献中,不论是以竹心、竹叶卷心、竹卷心或苦竹叶等何种为名,药用部位均强调“以嫩叶入药”。在药材性状上具有的共同特征,即“卷曲成细长条状”[2,6]或“成细长的筒形”[4-5,21],这样的描述与古代本草中“竹卷里未开之叶”[9]“锐而中空”[10]的记载是一致的。

表1 法定标准中竹心的基原、名称及药用部位

表2 相关文献中竹心的基原、名称及药用部位

3 讨论

在法定标准[2,4-6,19]中,竹心药材仅以性状作为其主要鉴别方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收载的淡竹叶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来源为禾亚科[28]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Bongn.的干燥茎叶,从性状描述乃至功能上与竹心差异明显[30-31],对于两者的区分较为适用。而作为商品的竹心药材来源相当混乱,仅从药材性状上已难以鉴别。笔者认为,除了在性状特征方面需加强研究外,还应结合显微鉴别、理化反应、仪器分析等方法,来完善竹心药材的质量标准。

竹心药材的基原种类较多,现代研究发现,竹亚科竹类的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叶绿素以及糖类、黄酮类物质[32]。其叶的提取物不仅有着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防腐性能和抑菌性能,还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资源[33]。有相关研究表明[34],不同竹种间叶的各种活性成分含量是有所差别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对竹心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优选出适合药用的基原品种。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材标准(1990年版)[S].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

[4]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药材标准[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中药材标准[S].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6] 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7] 叶天士.本草再新[ M].上海:群学出版社,1939.

[8]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9] 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0] 吴瑭,温病条辨[M].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 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点[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处印,1981.

[12] 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3] 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4] 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4.

[15]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6] 龚祝南,王峥涛,徐珞珊,等.淡竹叶与竹叶的原植物研究与商品鉴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17(1):17-19.

[17] 郝近大,谢宗万.《本草纲目》中禾本科药物基源考[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63-66.

[18]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药典: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1] 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药材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2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2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6] 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四川中药志:第一册[M].城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

[27] 广东省医药联合总公司.中药商品知识:中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

[28] 王全喜,张小平.植物学 [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0] 汪计珠.淡竹叶、鸭跖草、竹叶菜及淡竹之叶的鉴别考证[J].中药通报,1956,2(5):178-180.

[31] 陆维承.竹叶和淡竹叶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68-2269.

[32] 张英,吴晓琴,俞卓裕.竹叶黄酮和内酯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2)::65-66.

[33] 岳永德,操海群,汤锋.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3):328-333.

[34] 王慧,岳永德,郭雪峰.不同竹种竹叶提取物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4):540-544.

DiscussionofChineseHerbalBambooYoungleaves

LIANGShuai1*,ZHANGJi2,KANGShuai2,HANHuiqin3

(1.SipingInstituteforFoodandDrugControlSiping,136000,China;2.China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Institute Beijing,100050,China;3.ZhangjiakoufoodandDrugInspectionCenter,Zhang-jiakou075000,China)

Bamboo young leaves are used historically as a clinical common used varieties.However the original plants was less recorded in ancient herbal literature.In addition,the origin of bamboo young leaves reported in modern researches was also different.That has resulted in confusion in marke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By referring to the ancient herb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the author compared bamboo young leaves by the ancient herb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studies.The resul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Bamboo young leaves;historical evolution;origin plant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7.029

2015-07-21)

*

梁帅,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中药材检验鉴定;Tel:(0434)3256857,E-mail:liangs1879@163.com

猜你喜欢

基原竹叶人民卫生出版社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