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娜?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点的误读

2016-09-24苏科臣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误读阿伦特汉娜

苏科臣

摘 要:汉娜·阿伦特在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进行“批判”时,存在三方面的误解:一是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反抗;二是认为马克思“劳动的观点”着眼点是“劳动的废除”;三是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没有区分“劳动”和“工作”。文中通过探讨阿伦特在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点的误解,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关键词:汉娜·阿伦特;马克思;劳动;误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15-02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点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人的境况》、《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等著作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反抗。因为在阿伦特看来,“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反抗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核心理论之一。阿伦特认为马克思向西方政治思想的若干关键的问题进行挑战的核心观点有三个,第一个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二个是“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最后一个是对有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终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阿伦特指出,这些观点甚至以相反的形式被马克思公式化。其实,这三个核心观点,无论哪一个都不是我们能单独的理解其全部内涵的。阿伦特认为这些观点的意义都在于与近代初期作为没有疑问接受的传统真理产生了矛盾。后两个观点我们暂且不论,阿伦特针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价:首先,意味着不是神,而是劳动创造了人;其次,人类,只要是人类,就自己创造了自己,意味着人性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第三,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种差不是理性,而是劳动,换言之,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劳动的动物;第四,意味着迄今为止不是人类最高属性包含了人性,而是传统所有的人的活动中最被蔑视的劳动包含了人性。不难看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观点在阿伦特那里成了对传统神的挑战,也是对传统对劳动观点的挑战,更是对传统对理性赞美的挑战。阿伦特看到了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对传统的反抗性,但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观点的真正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一些误解。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来了解阿伦特是怎样看马克思的“劳动”的。在《人的境况》开篇第一章中,阿伦特指出,劳动是作为积极生活三种根本性的人类活动之一出现的,劳动是与人身体的生物过程相应的活动,身体自发的生长、新陈代谢和最终的衰亡,都要依靠劳动产出和输入生命过程的生存必需品。劳动的人之境况是生命本身。阿伦特把马克思的“劳动”理解为“自然的物质代谢”,其出发点与马克思存在差异。马克思关心的不是劳动或生产的一般特征,而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劳动表现形式,即异化劳动学说。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借用了“类”、“类存在”等术语来阐释其异化劳动的概念;从黑格尔的相互作用和对象化的辩证法中总结出劳动概念,因此,马克思能够把“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生产性活动”、“自我对象化的劳动”等在阿伦特看来是不同层次的学说融合在“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一概念中。阿伦特认为劳动不仅确保了个体生存,而且保证了类生命的延续。她还按照《圣经》的第一章中对人的原罪的一种惩罚来描述劳动的辛劳与生育的两重痛苦,这似乎成了传统劳动的主要特征,或者说,她把传统意义上的劳动鄙视为具有辛劳、令人厌倦的工作。虽然阿伦特论劳动与马克思存在很多分歧,但阿伦特对劳动分析的某些观点,如“无劳动的劳动者社会”等,对我们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劳动学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次,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的着眼点是“劳动的废除”。阿伦特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第一手稿中说道,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存在的“根本矛盾”是既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强调“劳动的废除”。“各种论述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假设劳动在文明的国家里已经成为自由的时候,马克思的着眼点不是‘劳动的解放,而是‘劳动的废除”。让阿伦特疑惑不解的是,马克思如果把行动等于生产,生产等于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那么在自由王国里,国家消亡了,劳动废除了,一个“无行动、无劳动的社会”到底如何展现人的本质?或者说,还能用什么来展示人的本质?阿伦特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根本性的、惊人的矛盾”,并指出,这种矛盾在二流思想家那里几乎不可能出现,而在伟大思想家那里却成为引导我们对他们的问题和洞见达到真正理解的重要线索。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关心的不是劳动或生产的一般特征,而是异化劳动学说。作为劳动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可见,马克思所谓的“劳动的废除”指的是人从异化劳动中摆脱出来,恢复真正的自由活动。阿伦特所谓的马克思的劳动学说的“根本矛盾”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中得到消解。

最后,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没有区分“劳动”和“工作”。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批判贯穿于《人的境况》对现代性的讨论中,特别是第三章,她着重批评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她认为马克思和近代的思想家一样“没有意识到他们把工作等同于劳动,以致于劳动被他们赋予了某些工作才有的性质”。按照阿伦特对劳动和工作的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不可能兼有工作的维度,其一,工作内在具有的潜在复制能力,即制作,本质上不同于作为劳动标志的重复。对制作过程来说重复的原因都在它自身之外,制作的标志有一个明确的开端和一个明确的、可预见的终结,这个特征把它和所有其他人类活动区别开来。而劳动本身,包含着强制性重复,因为陷于身体生命过程之循环运动的劳动,没有开端和终结。此外,阿伦特指出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模型的引导下完成的,对象按照模型来塑造。这里,阿伦特也注意到了马克思区别人与动物的那段名言: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不过,阿伦特认为,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劳动过程,工作并不是他关心的,因为“想象力这个对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他的整体劳动理论中不起任何作用”。

其二,工作制造出来的人造物,具有“持存性”特征,正是这种持存性,使世界之物相对来说独立于生产和使用它们的人,而它们的“客观性”,使它们至少在一段时间里能“抵挡住”它们制造者和使用者贪婪无度的需索。虽然马克思谈到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但阿伦特只是以略带偏见的方式认为这两者之间包含有工作和劳动的基本区分,并认为马克思的“一切劳动的特点正是留不下任何东西,他辛苦劳动的产物几乎在劳动的同时被迅即消耗掉了”。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本身就是“生产力”,是劳动者本人拥有的劳动力。这恰是阿伦特对马克思提出的最厉害的批评之处,“与工作的生产性为人为之物增添了新的对象不同,劳动力的生产性只是偶然地生产对象并主要用于它自身再生产的手段;虽然它的力量不会被它自身再生产所耗尽,可以用来再生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过程,但它除了‘生产生命本身外什么都生产不了”。不仅如此,阿伦特引用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大量著作,旨在表明,马克思的劳动是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自然物质适应了人的需要而改变形式”,劳动和消费是生物生命反复循环的两个阶段,把劳动称为“生产性的消费”,并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重复了超出直接需要之外的剩余劳动用于‘再生产过程的不断扩大,除了偶尔的犹豫,马克思仍然相信‘弥尔顿写作《失乐园》与蚕吐丝出于同样的理由”。至此,阿伦特得出马克思取消了劳动和工作的区别这样的结论。

其三,工作具有工具性。阿伦特认为工作中的手段和目的经验,不会随着产品的完成而消失,而是扩展了它的最终目标。相比之下,劳动者社会中,工具的性质很可能不仅仅是工具性或功能性的。工作能够发明和运用工具来建立一个物的世界,工具由工作者想要创造的产品的“客观”目的决定的,而不是由他的主观需要和要求决定,对于劳动动物而言,工具仅仅减轻了它的负担并让它的劳动机械化。在阿伦特看来,马克思把“一切工作都变成了劳动,因为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从它们的世界性、对象性上去理解,而是作为劳动的结果和生命过程的功能”。人消失在生物性的“类存在”中,不仅如此,劳动中目的和手段颠倒或手段和目的划分丧失意义,这种情况下,工具一旦被劳动所用,就失去了它们的工具性特征。阿伦特作了如下解释,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劳动(非工作)需要按节律进行,而且,就许多劳动者聚集在一起而言,劳动需要所有个人运动的有节奏配合。在这种运动中,工具丧失了它们的工具性,人和他的工具以及他的目的之间的界限变模糊了。这里的劳动不仅不生产什么,因为它的不断重复,还造成了生活的无意义,在一个以手段——目的范畴所决定的世界里,所有的价值都被贬低了。尽管科技的发展可以让人类不再为生存需要而进行劳动,但是消费社会仍然代表着一种“无劳动的劳动者社会”,其中劳动的基础地位在“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生命自然循环”中依然是牢固的。阿伦特在她的《人的境况》前言部分说到,现代已经从理论上完成了对劳动的赞美,并导致整个社会事实上变成了一个劳动者社会。......这个社会是一个即将从劳动的锁链中解放出来的劳动者社会,并且这个社会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高级、更有意义的活动存在,值得它为之争取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至此,似乎可以明了的是阿伦特并不是贬低劳动,而是批判现代人类从它最古老最自然的重负——劳动的负担和必需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之后却不知道怎样去行动!

综上,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解读存在着“根本性的、惊人的”误解,对马克思思想稍微深入一点研究就会发现,马克思并不像阿伦特所说的那样,把工作与劳动混淆,同时马克思的劳动绝不是阿伦特所谓的人的“自然的物质代谢”。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这里指的是他把人的感觉、理性和知识都看作是人自身劳动的结果,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这些观点真是阿伦特所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3]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王寅丽.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5] 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 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 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上海:三联书店.2009.

[9]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ss.1958.

猜你喜欢

误读阿伦特汉娜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较——关于劳动、暴力与自由问题
汉娜的惊喜
还原真实
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