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卷云舒话襄安

2016-09-24戴启文

志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白鹤

·戴启文/文

云卷云舒话襄安

·戴启文/文

明代无为籍哲学家吴廷翰《襄安道中》有诗句“县本襄安古,名从汉史传”,与安徽省无为县的民间俚语 “先有襄安县,后有无为州”是一个意思,它们告诉人们襄安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襄安最早的居民可能是距今40万年的和县猿人或距今20万年的巢县智人的后裔。公元前3600年前,含山县凌家滩是江淮之间的一座繁华城市,陶器、玉器、石器及水井挖掘、石墙堆砌技术十分先进。襄安距离它只有40千米,自然会受到它的影响。襄安白鹤观遗址中,商周先民用自己留下的蚌壳螺蛳壳土层,用众多石刀、石斧,用陶罐、陶鬲以及灰色、黑色的陶片,告诉后人襄安的居民当时已经进入有文明的社会。

公元前570年左右,无为南出现一个小国即舒庸国。伏元杰《蜀史考》说舒庸人生活在无为南的姚沟一带,也就是襄安丘陵岗地与长江滩涂的结合部。作为地名,“襄安”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公元前223年,秦王赢政灭楚,置襄安县。

《汉书》记载:“襄安,莽曰庐江亭也。”意思是西汉沿用秦制设襄安县,王莽篡权后改襄安县为“庐江亭”。西汉时期,无为地域除了襄安县,还有公元前196年汉高祖设于今蜀山镇临壁村的临湖县。东汉初恢复设襄安县,《后汉书》有襄安县属于庐江郡的记载。三国时期,东吴在江北设襄安县,周瑜 “以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晋太康元年(280)恢复设襄安县,东晋之乱后又废。宋《文献通考》记载,汉时庐江郡辖十二县,包括襄安县和临湖县;晋时庐江郡设十县,也包括襄安县和临湖县。隋唐时期,续设襄安县,但它的治所位于现在的巢湖市区。宋代先置无为军,再置无为县,经元、明、清和民国,襄安都是无为军、无为路、无为州或无为县下属的一个乡镇。

清《无为州志》记载:“南北乡者,古襄安县之南、襄安县之北也。由臼山侧西至庐江界,以河南北而分两乡。其南至昆山、土桥诸处,皆为南乡;其北则蜀山、西河、黄姑闸诸处,古为临湖县地,后县裁并入襄安,计已越州境西南,而反曰北乡。非州之北,而襄安之北,且即古临湖之北也。”以此可以推知,古代襄安在无为地域的地标地位。

现在的襄安镇南临永安河,东临西河,距长江约7千米,而明代以前西河还没有形成,襄安濒临长江。

无为段长江河道北侧是地质凹陷区,包括二坝、汤沟、陡沟、福渡、白茆、泥汊、高沟、姚沟、刘渡等区域曾经都是长江河道或滩涂。古代无为段长江河道北侧谷坡应该在襄安、沈马、虹桥、檀树、福路一线,现在襄安镇沈马和十里墩乡虹桥一带依然能寻找到线状的陡降谷坡痕迹。隋唐以前,襄安集镇包括白鹤观一带的罾山临江面水,地势较高,其西、南和北包括现在十里墩、泉塘、赫店、开城一带既有连绵的丘陵岗地,又有相连的洼地 (丰水期就是河道),这样的位置使襄安在依靠舟辑运输的时代自然而然成为水陆交通的要冲。

古代长江通向巢湖的河道不只是濡须水,还有襄安和黄姑闸一带的水道。船只由长江经襄安进入江北地区,不走濡须水,沿低洼地带水道向西北方向航行,也可以进入巢湖。春秋时期,吴王率兵过长江到达无为南,可能就是沿这条水道北进,攻打楚国的驾邑和巢国的。三国以后,虽然濡须水被曹操开挖疏通后航行十分便利,特别是宋以后经过整治的濡须水航行通畅,但是直到清代西河没有强行把永安河揽入自己的怀抱之前,在西河的刘渡入江口没有被无为大堤封堵之前,在巢湖西南没有被堤坝束缚住之前,这条水道 (后来可能成为永安河的一部分)依然是沟通长江和巢湖的重要水道。能够证明这条水道存在的例证,是泉塘镇宝盖山顶上的一座砖塔。据说当年襄安、开城、泉塘一带北上巢湖的行船,都以这座砖塔为航标。清末这座砖塔依然存在,拆毁后现在村民又在原址重建了砖塔。襄安扼这条重要的军事和商业水道的要冲,这大概就是当年襄安一度成为九江郡治所、成为秦汉时县治的重要原因吧。当然,濒临长江的襄安集镇拥有的高地面积实在太狭窄了,它的四周都是洼地,这可能是后来襄安集镇没有往大发展的原因之一。

据说秦代,襄安北有一条古河道——襄河 (有人说襄安地名取自“襄水安流”的意思)。现在安徽省地图上的襄河是滁河的支流,全长74千米,源于滁州皇甫山南麓,经石勒、陈河沿、上头王,至白酒岗折东流,绕全椒县城北,转东南流,汇入滁河,再注入长江。古代的襄河可能自全椒流入无为境,在襄安附近入江。这进一步说明,古襄安在当时江淮之间有着重要的航运枢纽地位。

现在,由襄安镇经永安河进入西河,向西南可以到达庐江县,向东经刘渡闸可以进入长江,向北经无城、黄雒河入裕溪河可以进入长江,又有军二路与襄开路、襄刘路在此交汇,襄安是无为南水上和陆上交通的枢纽。

位于水陆交通要冲,襄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秦王用“扫除使之平定”之意为襄安取名,似乎决定了它要历经硝烟战火的宿命。

发生在襄安的战争,最早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吴楚之战。公元前576年,立于无为南的舒庸暗中与江南的吴国结盟,趁楚国在鄢陵被晋国打败的机会引导吴军渡江进攻楚国的属国;两年后,楚趁舒庸不备,消灭了舒庸。这是有记录以来襄安(无为)境内最早的战争。

战国末年,秦军打败驻扎在襄安的楚军。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曾在襄安厮杀。《汉书·高帝纪》记载:“(项羽)尝攻襄城,襄无噍类。”汉代王充《论衡》也记载说:“项羽攻襄安,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项羽攻打驻扎襄安的汉军,使整个襄安没有活下来的人。

三国时期,襄安是魏吴争夺的焦点。周瑜曾命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位于现在十里墩乡的东吴新附城,应该属当时襄安县管辖的范围。传说泉塘的放马岗,是曹操的军队放马的地方;襄安的马腰井,是曹操骑在马腰上用宝剑刺出的一口井;曹操的大将张辽,曾在襄安潮湖庙设点将台。

元末,无为地域一度被陈友谅占领。传说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军与陈友谅在无为南一带对阵,襄安东包括现在的姚沟一带,曾经留下徐达战马的嘶鸣。

清末,太平天国占领襄安。李鸿章在庐江指挥淮军攻打无为州黄姑闸、襄安的太平军,大败而逃。现存于南京市太平天国博物馆的太平军分路碑,用“路右到襄安左至虹家桥太平天国已未年梁口”的刻字,说明襄安曾经被太平军掌控。

1938年,襄安多次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许多民房包括发电厂被炸毁。但是襄安民众没有被吓倒,他们不但热烈欢迎路过襄安的新四军叶挺军长,欢迎来襄安采访的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而且还有许多年轻人积极报名参军。1941年,占领襄安的日寇在罾山和塔桥修建了碉堡。为消灭日寇,新四军化装成老百姓,借给日寇送粮食的机会冲入塔桥的碉堡,打死10多个日寇。1945年8 月18日,新四军独立旅向襄安拒不投降的日寇发起进攻,炸毁罾山上的炮楼。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进驻襄安,先后攻克刘渡、土桥、姚沟、五洲、太阳洲等地国民党江防据点,准备渡江;谭震林入驻襄安,在襄川小学指挥渡江作战。当时无为区域分为无为、临江、无南、湖东四个县。为保证骡马、辎重和重型炮车的通行,无南县动员襄安等地群众献砖献石,在较短的时间里修通了开城至襄安、襄安至无城的公路,并保证所有路面都达到4米宽,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襄安的历史在典籍中,也在瓜棚柳下老百姓讲述的古今故事。

白鹤观坐落在襄安集镇东侧一座高十几米、东西长300多米的土山上。因为山形四四方方,四边陡峭,中间凹陷,形似扳鱼的罾网,被人称为罾山。有人觉得这样的山形似量米的竹升筒,便称它为升山。还有人称它为孙山。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襄安地方民智未开,礼教不行。襄安县令为了教化百姓,竭力推行礼教。一日巡游,遇到一个祖母背着孙子从身边走过。那调皮的孙儿用楝树果在祖母的头上敲打,唱道:“果打头,头如鼓,鼓上跳着楝树果。”祖母开玩笑顺口喊道:“不得了啦,孙子把奶奶的头当鼓了!”县令立即喝令手下将忤逆的孙子拿下,判为死罪,并大卸四块,分别埋在罾山四角,以警示后人。因为遵崇的是礼,撑起的是序,又有铁血奠基,从此罾山只升不降,不坍不塌。虽然懊恼的老祖母失去了孙子,死后葬在罾山边,日夜在风中呜咽,但从此襄安地方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经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现在的罾山东坡已经坍塌,北坡变得和缓,但西、南两面依然陡峭,长幼之序在襄安人心目中的位置依然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唐代,罾山上建有白鹤观。由白鹤观往东眺望,可以看到宽阔的江滩上白鹤翩翩飞舞。据说有一对仙鹤来道观做巢,产蛋育雏。一日,老道士外出云游,临行前叮嘱徒弟说道观里的白鹤正在孵蛋,小鹤即将出壳,必须悉心看护。开始的时候,徒弟谨遵师命。后来,他想到吃了仙鹤蛋可以成仙,不禁动了邪念,趁白鹤外出觅食之机取出鹤蛋放入蒸笼,用大火蒸。看到自己的儿女被小道士蒸煮,狂怒的白鹤到处悲鸣,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幸亏老道士及时赶回来,从蒸笼中取出鹤蛋,放回鹤巢。为了壳中的儿女得以活生,雄鹤飞越千山万水,到南海仙岛采回灵芝放入巢中,壳中的小鹤这才起死回生,平安出壳。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只仙鹤环绕襄安城翩翩飞翔了三圈,在襄安人的瞩目下向南海飞去。除了白鹤观,土山上还有墨泉。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白鹤寺时,曾挖出内侧有很深绳磨沟槽的井圈,并有甲骨文的刻痕。有人说墨泉可能是商代留下的古井。清《无为州志》记载:“(墨泉)在襄安白鹤观,泉水本白,每岁下元复而为墨,经旬如故。”“白鹤”与“墨泉”、白色的泉水与黑色的泉水,白与黑里似乎蕴涵了一个让人难以意会的玄机。

因为人居气息浓,襄安的许多故事具有市井色彩和生活气息,“息气桥”的传说就是这样。据说当年襄安有两个兄弟为了家庭琐事吵架,要到无为州对薄公堂。一路你争我吵的他们要过一座桥,不巧前几日大水冲跨了桥面,兄弟二人只得你搀我扶、相互帮助着才过了河。到了河对岸,兄弟俩觉得拳头往外打、胳膊往里弯,争来吵去还是兄弟,过河打官司还得相互搀扶,便息了心中的怒气,各自回家。从此,人们便称这座桥为“息气桥”。有人说“息气桥”应该叫“歇气桥”,说农民自襄安挑一担稻到州城卖,要到这座桥下乘船,正好可以歇歇肩。

据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从巢湖的散兵向南突围进入无为地界。因为恼怒,项羽在严桥镇的尚礼用刀劈开一块拦路的巨石,后在都督山驻扎;再向东,逃到襄安附近一座桥边休息,便有了“息气桥”的传说;他拔剑刺地,一股清泉随剑喷射出来,后人为之取名“霸王井”。

襄安的传奇故事还有教子湾、王母山等。

历史上襄安地域出过一武一文两个著名人物。武是隋朝信安侯陈棱,他曾率部进击台湾。文是宋代状元焦蹈。《焦氏谱牒》记载:“濡须焦氏……唐时四尧公赴濡须为官,见此地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气候温和,物产富饶,遂定居于二都黄公扎。”中了状元的焦蹈被焦氏族人称为秀裔公,为十一世祖;濡须焦氏尊其为一世祖。“二都黄公扎”位于现在泉塘镇复元村,从大的范围来说它是古襄安县的一部分。

明代哲学家吴廷翰用诗 《襄安道中》,对襄安的历史作出概述:“县本襄安古,名从汉史传。经过但邨落,迁徙尚人烟。瓦兽田间出,桥狮渡口眠。僧家题旧事,犹是永徽年。”据说吴廷翰退隐后曾在襄安生活过,诗中说到襄安的田间时不时可以发现 “瓦兽”,应该是他自己的见闻。

襄安有许多对联颇为有名。其中白鹤观的对联是:“白云云白飘无意,仙鹤鹤仙来有时。”白鹤观大殿的对联是:“东南最寥廓,听渔歌唱月,牧笛偎烟,无非画意诗情,勾留过客;古今几废兴,剩白鹤巢空,墨泉井在,聊借琳宫贝阙,点缀名山。”襄安城隍庙的对联是:“善者不来,也当报汝千般福;恶人纵至,岂受欺心万炷香。”襄安土地庙的门联是:“百里奸邪须照胆,万家祸福总由心。”这些对联,依附着襄安人的人文情怀。明末,流寇袭扰无为州,襄安姑嫂陆蟾姑和沈琇娘用手帕系着手臂,一同投井自杀。时人在白鹤观西为她们建“二烈女坊”。清初诗人吴伟业为她们作 《无为州双烈诗》:“濡须城下起干戈,二女芳魂葬汨罗。安得米颠书大字,井边刻石比曹娥。”清代无为举人倪钊为“二烈女坊”作对联:“双节问谁全,巾帼内讵无巡远;二难今不作,娣妣间乃有夷齐。”清无为秀才吴沄也为“二烈女坊”作对联:“于井水明素心,姬可称贞,女还谥愍;为临湖留正气,帝旌以节,我式其闾。”这两副对联,入选《安徽名胜楹联集注大全》。

据说襄安到无为州城的路边,曾有“三烈妇牌坊”,为三位在战乱中拒侮自杀的女子所立。“三烈妇牌坊”也有许多对联,其一是:“同日荷纶言,巾帼完人,不啻岁寒三友;高风传炜管,湖山壮色,岂惟鼎峙双溪。”其二是:“一年三烈妇,间气犹钟,他时华表荣题,敢谓须眉胜巾帼;同里二状元,丰祠并峙,此日行人指点,畴云节义让文章。”其三是:“是巾帼,是须眉,合志同方,接踵作小游仙,绣水芝山荣绰楔;或从容,或慷慨,英魂毅魄,连类书烈女传,龙章凤浩宠门楣。”其四是:“先德溯伊川,共夫家至德常垂;千载到如今,犹有闺帏承教译。”其五是:“芳名传濡水,与前度贞名相埒;三人同不朽,永留坊表壮乡山。”

旧时襄安曾有八景之说,具体包括:“潮湖古庙默参禅”,据说曹魏的大将张巡曾在此点兵;“九子桥边放钩船”,九子桥可能位于集镇西北;“白鹤云间寻道观”,指的是白鹤观厚重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自然风景;“黑驴屋上学耕田”指早年船行长江经过襄安时,可以见到江岸高地上农人赶驴耕作的身影;“绣塘乳鸭知春水”景点位于襄安南大街东侧,现在已经淤平;“乔木金鸡唱曙天”景点位于集镇北,是一个形似雄鸡的土墩,上面长着参天大树;“海会寺钟敲一杵”的海会寺,始建于唐永徽三年,位于现在襄川小学附近;“仙人摆渡过襄川”景点,指襄安南关渡口的风景。这些景点现在大多已经不复存在。

硝烟早已散去,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皖江北岸古商埠襄安依然保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见过云卷云舒中东逝的长江水淘尽英雄,襄安没有成为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樵,她不喜欢笑谈,也不喜欢旁观,川流不息和熙熙攘攘说明脚踏实地的她活得有滋有味。襄安似乎缺少坐禅的习惯,沉浸在热闹的世俗生活里她也无暇自省。那就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坐到风清月冷的永安河边,听一听襄安骄傲而又世故的心跳,说一说历史和世俗的薄雾笼着的襄安吧。

猜你喜欢

白鹤
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机组全部安装完成
白鹤来了美了天
独孤求败白鹤滩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白鹤的真爱
白鹤滩水电站4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白鹤滩左岸4号机组“心脏”顺利吊装
白鹤滩15号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春天奏响的铜管乐
镇赉 白鹤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