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错例出发浅谈问题解决策略

2016-09-24翁蒙蒙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集中

翁蒙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84-01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最让老师头痛的不是教学环节如何有效的设计,不是教学手段如何丰富多样,也不是课堂问题如何深入探讨,而是学生作业中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的各种错误。当学生在做作业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同样类型的错误时, 就到了我们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纠正的时候,只有及时解决每一次的知识盲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审题的思考

错误往往就是一字之差,究其因只因审题。审题就是解题的前提。在学生看来,审题就是把题目读一遍就算完事,其实不然,审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学生审题的深度在某个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难易的程度。而学生在审题时匆匆略过一遍就下笔解题,导致出错。这些学生不需要对题目的讲解,只要再仔细分析一次就能解题。这时,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都认为出错是因为粗心、马虎。其实在粗心的背后暴露的是审题能力的薄弱。

【错题回放】

为了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某市正在进行道路拓宽。团结路的路宽由原来的12cm增加到25cm,拓宽了百分之几?

正解:(25-12)÷12≈108.33%

【错误分析】

例题中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只有一个字不同——增加“到”与增加“了”。若是“增加了”不包含单位“1”,直接25除以12就能解决问题;若是“增加到”就包含了单位“1”,则要先算出增加的,再除以单位“1”。“到”和“了”一字之差,使题意思变得截然不同,解题思路也随之变化。此类错题还有较多,尤其是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解决中经常出现,有不少学生在审题时不能找准关键次,导致出错。

【思考与对策】

审题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和先导,而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得信息、梳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之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1、引领、指导正确的审题方法

教师经常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来审题。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指导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1、读——了解题目要求,知道要求什么。2、划——关注重点,知道与以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关键性词句必须划出,防止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错误。3、删——去伪存真,排除干扰;也就是类似语文中的找句子主干。4、思——联系前后文,思考运用知识点,明确数量关系。

2、针对性审题检查

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所以在审题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反复的现象。这是,我们可以定期安排一些针对性错题进行审题检查与巩固。比如:利用错题集标注出主要条件、关键词等把这一类错题“集中”在一起进行复习;有或是在书上、作业本上批改审题痕迹等。

二、形似神离——对负迁移的思考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存在这迁移”。如果这种迁移不利于当前的学习,我们就说出现了负迁移。负迁移会扰乱孩子们已形成的知识概念,进而导致错误的出现。

【错题回放】

【思考与对策】

1、理清“神韵”,避免错误。大多产生负迁移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导致的。所以要减少这种错误的出现,首先就要讲清算理。

2、合理利用负迁移。从表面上看,负迁移会导致学生出现错误,但实际上会暴露学生解题时的通病。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运用负迁移的错例资源开展讨论课,经过辨别、分析、争论、理解来寻找出错误的原因,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避免这类错误的再次出现。

三、“辨”“辩”出真伪——对概念理解的思考

数学概念反映了学习内容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但长期以来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轻概念的应试式教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延续。当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对概念进行识记,就只能导致错误不断。

【错题回放】

【思考与对策】

1、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小学数学中不少概念的形成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当学生亲身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便能从本质上理解概念,进而掌握概念。

2、“辨”“辩”出正误相结合

概念的理解更要重视“辩”与“辨”。辨,分辨,辨出真伪;辩,辩论,辩出正误——当学生能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他所理解的概念中的要点时,我们何愁学生理解不了呢?

最后,错题集的建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共性错误与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的对症下药,学生错题集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点,分析错误原因及提醒自己今后的注意点等。

猜你喜欢

集中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探析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浅析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拿大军事留学生教育对国内军事外训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