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2016-09-24魏丹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魏丹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社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社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39-01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由于没有好好把握课标,我们有的老师把品社课上成了看图说话,一幅图一幅图地介绍画中的表面意思;或者上成了故事课,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在教学中缺乏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品社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如何把握品社课的教学呢?

我们应该立足生活、回归生活,注重体验。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我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利用多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形象的的情境、活动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教学《让火灾远离我们》时,除了让同学们了解书上内容,我还收集火灾视频资料,让同学们观看时,感同身受。当火灾隐患出现,真的发生意外了,大火瞬间腾起在同学们眼前时,同学们不禁发出了惊呼声和叹息声。恨不得自己能冲上去消除刚才的隐患,或者提醒画面中的人。接下来我们设置几种火灾情境,故意用错误的报警方式,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大家反思,怎样才是正确拨打火灾报警电话,并反复练习。这样,同学们肯定就能牢固地掌握正确报警方法了。我们还安排了灭火器使用亲手操作活动。同学们从不会、好奇到人人都能亲自体验一下用灭火器灭火,直观地感受到了体验的乐趣,从而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我为同学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三、发动家长力量,拓展探究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书面的家庭作业不多,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而是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外作业更多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例如搜集有关资料,参加实践活动,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等等。这些作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做人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书面作业,这就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家乡的故事多》这一单元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社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社教学的生活化。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