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源传统,从端午说起

2016-09-23江南黎晶马玲

雪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粽子屈原习俗

江南+黎晶+马玲

2016年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西宁新闻频率特别策划了一场以“溯源传统,从端午说起”为主题的直播活动,我们就是希望通过直播节目这种形式,通过和各位嘉宾的互动交流,使大家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江 南:又是一年端午时,情浓粽飘香。今天我们邀请到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端午。

高长生: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现在我们大家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的就是赛龙舟,生活中常见的就是吃粽子、戴香包,其实端午节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先说说赛龙舟,我们高原地区比较陌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楚国,相传划船是救屈原的演变,表现了百姓对屈原的情感,逐渐演变成为了赛龙舟的纪念日,既有祭祀又有娱乐的目的。后来,苗族也有隆重的龙舟节,预祝五谷丰登,云南的傣族也有这样的活动,纪念一些古代的英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寓意,形式雷同,寓意不同。慢慢地,这些民俗文化也流传到了国外,湖南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现在已经举办了世界级的赛龙舟比赛,在交易会上有六十万群众参与,可谓盛况空前,端午节也成了我们的法定假日。除此之外,端午节要吃粽子,怎么吃,拿什么包,都是因为地区不同,口味不同。

江 南:南方人是咸粽子,北方人吃甜粽子,地域有差异,口味习惯都有差异。

高长生:对,江浙喜欢吃甜的,广东人爱吃咸粽。总之主要的材料就是糯米,除此之外,人们注重养生,慢慢地把一些养生的药材也放在粽子里,这些都有记载,比如把茭白放进去,一家人享用,也要分享给别人一起享用,慢慢演变有板栗的、肉的、枣的,人们追求口感,慢慢对粽子有了一些创造,不光注重口感,还有很好的寓意,甚至更加注重养生,中国人是很智慧的,发挥想象,包含寓意。除了自己吃,还有一个作用——礼品,我们现在在街上看到粽子有礼盒包装,其实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礼品了。在唐朝,粽子的形状也有了变化,锥形、菱形。后来,粽子开始用蜂蜜蘸着吃,里面开始放果品,又有了变化。到了宋代,吃粽子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有了一些广告宣传的意味。再后来,粽子就有了火腿、胡桃,品种丰富多彩。我们青海以前没有那么多丰富的食材,但是过端午,也得吃粽子,这个民俗流传已久,这个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沉淀,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适应时代,这也是一个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江 南:未来,我们的粽子也会有更多的花样啊!

高长生:没错,有的朋友可能边听边吃,有的也许垂涎三尺了。那我们接下来说说香囊啊!前两天,我看到红十字医院门口有一个老人把香囊挂在树上,卖香囊。过去科学不发达,大家最开始用香囊来做装饰,最开始装的是朱砂、雄黄等,我们青海用的是一种大山里采集来的香草,用它做香囊。从外形来讲,香囊要用五色丝线做一个锁扣,意思是辟邪、驱邪,形状不同,玲珑可爱。以前,用虎型的香囊比较多,因为大家都觉得虎是万寿之王,后来用蛙类的,寓意是子孙繁盛,现在有十二生肖,越来越有艺术感,有美感。另外,每家每户都要在屋檐上插上柳条,屋子里插上艾草,保佑家人安康,这些习俗就一直沿袭到现在了,尤其是农村的朋友们,更加注重这些习俗。

江 南: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并成为我们中国的四大节日,端午节也有很多特殊的习俗,我们邀请了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我们一同追溯端午的溯源。其实咱们的老祖宗还是非常智慧的,香包也好、粽子也好,都是生存的智慧,除了美好的寓意,很有实用价值啊!

高长生:对,比如我们青海,那时候很难吃到大米,那时候不吃糯米,因为头刀韭菜刚长出来,我们就做韭菜盒子,拌凉面,炒点鸡蛋,再喝点小酒,很富有节日的气息。有些地方也相似,比如雄黄酒,我们也喝,给小孩子后背、手心点一点,辟邪的作用。所以和南方相比,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因为我们缺水,划龙舟就比较少,都是呆在家里,但是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和全国相似。

江 南:到了端午,咱们青海人都插沙枣花,和其他地方又不一样,这是不是我们过节的特色?

高长生:对,农村比较多,味道也很香,耐寒、抗病毒,易于生长,所以这个季节沙枣花非常受欢迎。就比如说端午节,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称呼,光称呼就有二十多种。端午又称为端阳,湖北、湖南、四川这些地方还分为小端午、大端午,一般五月初十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时至今日,端午节在我们大家的心中是很重要的。端午这个名字是如何由来的呢?端是开端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慢慢演变成了午这个字,变音变过来的,刚开始更多的体现的是时令,有它的渊源。端阳节的由来是初夏阳气逐渐旺盛,代表着万物复苏、阳气的开端,所以我们才在家里的摆设中体现出这个时节的防虫病的意义。还有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各有各的历史由来,各有各的美好寓意,由此可见,地域不同、认知不同、习俗不同,节日名称也不同,所以古人认为这个节日不是一个好日子,就有了种种求平安、解毒的习俗,冬夏转换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生病,这也是一种曲解,当今社会大家都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节日。端午节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通过今天分享到这个节日的来历,我们能感觉到,古时候大家的健康意识就很强,有家庭平安、身体康健的意愿,所以这是一个医药卫生节,和疾病作斗争的节日。

江 南:这也是传统节日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不光是个节日,还有更多的寓意。

高长生:今天我们再来分享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还要思考这些文化如何继续传承,不被遗忘。

黎 晶: 又是一年端午节,空气中弥漫着香囊和艾草的气息,家家窗口飘出粽叶的清香。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年年端午,今又端午,“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伟大诗人屈原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那穿越时空的思想和《离骚》等诗篇照亮了中华民族,赋予了我们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古往今来,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有“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还有“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及精美散文。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一位嘉宾,他就是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刘大伟教授,刘老师,下面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屈原和端午节的一些历史故事吧!

刘大伟:好的。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这个节日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从而为我们揭示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诗歌的表达更加直接,容易理解,表达出了节日的思念啊。

黎 晶:请您为我们来说说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的诗歌风格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呢?

刘大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第一位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上能被人们如此珍重并纪念的人物实在不多。在这不多的人里面,能凭自己的诗歌直接宣明自己的磊落志节而无须依赖史家传述的就更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离骚》就是屈原的精神自传,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开明政治的热切向往,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深刻绝望无不抒发在这首长诗中,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震撼,并景仰其峻洁的人格和不妥协的批判精神。《离骚》的精神力量,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会过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支撑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激励无数有良知的人抬其头颅,挺其胸膛、不惜一死与黑暗势力抗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统。民间朴素的传说,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这就成就了我们端午习俗的一个重要载体——吃粽子。

黎 晶:既然说到了举世闻名的这篇著作——《离骚》,我们也应该再来回忆一下它啊。

刘大伟: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黎 晶: 从《离骚》中我们能体会到,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

刘大伟:是的。他其实心目当中对国君的熏陶是非常美的,结果现实差距太大,这也是他非常失望的地方。所以后半段,他不停的抗争,犹豫,在这样的心境中完成了这样一篇巨作。当然,他一直没有离去,它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无数的人。

黎 晶:在唐宋诗词中歌咏端午的作品美不胜收,许多优秀的篇章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节日里各种五彩缤纷的生活场面,为后世留下了那个时期珍贵的端午风俗民情画卷。其实我们现在更喜欢一些现代诗,很简单、直白,能从诗中体味到更多都市人的节日情愫。

刘大伟:是的。现代诗的起源最初与胡适有关系,那一代的诗人在1918年尝试用白话去写诗,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写诗,写出了八首诗歌发表在《新青年》上,引起了大的震动。但是那时候,感觉诗歌少了一些古典的唯美和含蓄,感觉不美了,所以新诗开始探索,就出现了郭沫若,把诗歌写得雄浑大气,继承了屈原的风格。后来,觉得诗歌每一句都那么长,那么抒情,觉得有点累。接着就提出了三美,创新出了更美的诗派。有了周作人等新月诗派,让诗歌更有规矩。一次又一次把现代诗推向了新的高度。再后来就有了象征主义的。后来出现了大诗人艾青,把诗写得大气磅礴,具有民族精神。所以经过这么多的演变,现代诗也就更能打动我们的精神层面。

黎 晶: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歌,对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诗歌最早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嗜好,以后逐渐有了“雅”“俗”之分。但千百年来,无论文人墨客,还是樵夫农民;无论皇宫都市,还是乡野市井,诗歌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今天高度商业化的物质时代,人的整体精神生活被边缘化,诗歌主体性正在迷失。所以,我们要呼唤诗歌,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以及诗人与民族历史和精神史的关系来看,中国需要诗歌,离开了诗歌,人类的精神生活将会是不完整的。

刘大伟:屈原的诗,得益于《诗经》和楚地民歌,又以他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楚辞。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巧妙运用各种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屈原将自己打造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富于个性的爱国诗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空前完美的艺术风格。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冠绝千古的诗歌,给后世文学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赋、唐诗宋词无不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无不眺望屈原,得其神韵。

黎 晶:每逢端午节,总有不少诗人和学者呼吁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先例。1938年,当时一些诗人曾提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以“效法屈原的精神”,“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并于1941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为形式高唱抗日之歌,大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设想一下,在端午棕叶飘香、龙舟竞渡之时,各地举办诗歌朗诵演唱会,既吟诵屈原等古人的诗词,又朗诵今人之诗作;既可提高大众诗歌鉴赏水平,又促进当今诗歌创作,就更完美了!

刘大伟:我们说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端午节风俗既要有中国人喜爱的食文化,包括粽子以及现代方法制作和包装的菖蒲酒、雄黄酒等,又要有传统和现代艺术结合的五色丝带、合欢结、艾虎头饰等装饰工艺品,也要有大众参与的健身竞技运动——赛龙舟。同时,是否更应该有具有深刻而丰富人文内涵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等文艺形式。

马 玲:端午节的节味随着五月飘溢的麦香撒遍了神州大地,飘入了千家万户,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备受人们追捧和热爱,这一天我们要以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等方式以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纪念。可以说,端午节流传到今天,不仅是民族习俗和节日,更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也是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弘扬端午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应该是我们过好端午节的主题和追求。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有幸邀请到我省著名的民俗专家——贾文清老师来到我们节目直播间,一起聊聊端午节文化。

贾文清:在近代的时候就有了端午节,屈原以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就让这个节日的意义逐渐靠拢纪念屈原。我们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包括越来越多的外国节,洋节更受年轻人的追捧。但是假日和节日不同,节日有它的特殊含义。比如春节,新年伊始,清明节插花戴柳,象征春回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秋节,我们仰望明月,寄托相思。端午节也很美好而浪漫,以纪念屈原为起点,有很多的习俗,是一个很诗意的节日。

马 玲: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应该是因为端午节两千多年来,发展到今天已经蕴含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吧?端午节和其他节日相比,不同的习俗在哪里?

贾文清: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从传统的祭祀和信仰上来说,有很多祭水神、赛龙舟,有很多民俗意义。

马 玲:节日是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其中。或许每一个节日本身所要体现的内容不同,但归根到底,都包含着美好的精神内涵,都寄托着世人的良好祝愿。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实际上也是寄托了伟大的爱国情感,凝结着一心报国的赤胆忠心。每年此时,因为端午,大家都会记起屈原。因为对屈原的纪念,激发着爱国情感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升华。传奇人物的经典故事、崇高品格,影响后人,世代流传。在新的时代,这样的品格,这样的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眷恋的内容和最敬畏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据说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因为屈原含冤投江,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相关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来由。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贾文清: 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大节日,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这四个节日在老百姓中有着非凡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的端午节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光名称就有很多,有个名字叫女儿节,意思是天气热了,花儿开了,女孩们装扮的漂亮去踏青,展示美丽的一个节日。端午节要吃粽子,所以也叫粽子节等。在南方,端午节还要赛龙舟、划龙船,所以也叫龙舟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为什么被冠以恶名呢?按照百姓的生活经验,此时气温骤然升高,各种毒虫如蝎子、蜈蚣、蛇、蚊子等蠢蠢欲动,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现实危险上升到信仰层面,一些人相信此时瘟神会作恶。上升到哲学层面,阴阳哲学认为,五月正当夏至,白天最长,阳气最盛。阴阳二气争斗激烈,宇宙丧失平衡,邪气丛生,危害生命。端午节被定为“恶月恶日”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健康,是合乎科学道理的。阴阳哲学的解释不尽符合科学,后来就逐步淡化。而瘟神信仰,是古人对瘟疫的终极解释。因此,所谓“恶月恶日”的说法,主要还是基于人体健康受到威胁而来的。

有些措施是信仰性的,譬如手腕上缠五色线,门上挂艾草或菖蒲。不论精英还是民众,不论医学手段还是信仰手段,都是要保护健康。这是端午节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不断重复的措施,就成为端午习俗。端午节的实质是辟邪的节日,主要目的是卫生保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端午习俗中的信仰方式,给人们也提供了巨大精神支持。

纪念屈原传说使粽子成为端午节最著名食物,龙舟竞渡是端午最大的娱乐活动,其间鼓声震天动地,万人欢呼雀跃,情趣盎然。唐、宋时代,端午节是大节。清代甚至成为三大节之一,与新年、中秋并列。所以,端午风俗异常丰富。

它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辟邪性质,一是色彩斑斓。采集百药最能体现端午辟邪实质。人们认为此时阳气极盛,药性也最强,鲜绿芳香的艾草和菖蒲是首选。把它们悬挂在门窗之上,或者煮水沐浴,让人心旷神怡。艾草还用来熏烟防病。端午节时值仲夏,有两种应时花卉,一个是鲜红的石榴花,一个是花色多样的蜀葵花,据说都能辟邪。人们把它们和绿色的艾草、剑形的菖蒲叶都看作端午节的瑞草,集中插在花瓶里。既美观,又能符合节日特殊需要。有的女性用石榴花插在头发上,也很漂亮。

还有很多人工制品以补自然之不足。巧手的女性把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一股,叫五色线,缠在孩子手腕,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还制作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香囊,里面包着具有药性的香料,挂在家人身上,既卫生,又美丽。端午节寄托着民族情感,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绚烂迷人的瑰宝。

马 玲:说到端午节,首先想到屈原,这主要是历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播的结果。端午节的屈原传说是一种人们对节日习俗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向往,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纪念屈原并不是端午节的全部内容。贾老师,您能不能给大家说说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哪些内容呢?

贾文清:因地域差异,各地端午节的内容也略有不同,除祭祀屈原外,也有纪念伍子胥以及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种活动。最初的粽子外缠五色线,还加上楝树叶,本意是辟邪,与防止水族偷吃没什么关系。江绍原《端午竞渡考》认为竞渡本来是驱瘟、送灾的社区公共卫生活动。屈原传说附会到端午习俗中,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但祭祀屈原并非端午节的全部内容。人们出于移风易俗目的和提升节日文化的爱国主义内涵改造端午节,使端午习俗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为生动的习俗活动,同时,各地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绚烂迷人的瑰宝。

马 玲:端午节,再忆屈原,其实是有一个提醒,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伟大的人,需要有这样伟大的精神,需要有这样崇高的品格。贾老师,您认为端午节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呢?

贾文清:屈原之后,中华民族在风雨之中,见证着这种强大精神之力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样剧烈的变化之中,一些人,一些精神品格,不能被忘却。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岁月的洗礼,屈原的宝贵品格愈加闪亮。铭记这样的精神品格,是后人的责任,也是后人的荣耀。在一个节日里,重温、体味这样的品格,不由心生敬畏。唐代诗人褚朝阳诗曰:“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这对后世是个永远的提醒。过端午,怀屈原,我们可以更加踏实,更加沉着,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品格,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护佑。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博大精深。在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富足。端午节年年有,然内容岁岁异。变化了的是人们的生活,不变的是人们的祈愿。千百年来,岁逢此时,人们都要载歌载舞、表达祝福。今天,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传情达意,祈愿祖国繁荣强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马 玲:弘扬端午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我们当以诗人屈原为榜样,甘于献身,乐于奉献,不辱使命,做好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接力,让端午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薪火相传,辉耀大地。

(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供稿)

猜你喜欢

粽子屈原习俗
好吃的粽子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端午节,粽子香
屈原送米
端午节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