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管理专业双驱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2016-09-23王德东徐友全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企工程专业

王德东,徐友全

(山东建筑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工程管理专业双驱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王德东,徐友全

(山东建筑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与工程一线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的特点,依托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趋,因此设计一套合适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分析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体系不完善、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关系不深入、合作内容不全面以及合作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阐述了双驱式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从培养目标、合作模式、双驱机制、教学团队和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双驱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措施。

工程管理;地方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培养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艰巨任务。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和地方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的实践和实训条件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借助社会力量开放办学,通过利用企业工程实践的优势,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探索和研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约14.6万人,有476所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已接近大土木专业中的土木工程的人数和学校。一方面,说明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么多的学生要被行业所接纳,需要学生有真才实学,行业需要具备全面专业技能的学生。对于如何培养出校企无缝对接的学生许多学者进行了探索研究。杨长安等基于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以及保障条件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刘化波等结合山东工商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种类型进行探讨分析[2]。陈红秋等提出“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该模式以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就业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以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利益驱动、制度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3]。周瑜等根据CDIO教育理念,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引导”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4]。徐科军等探索了把校企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徐东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缺少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科学系统的培训平台、有效激励机制等问题,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平台[6]。吴元欣等提出了基于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联盟,探索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形式[7]。刘良文等构建了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环节改革,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设计进行选题,并创新了考核形式[8]。何守超等对“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实践及发展提升[9]。王文发等构建了“2+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实施路径及有效监控举措,大大提升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10]。刘安华构建了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的多功能“四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模式,实现了企业、学院、学生、协会四方共建共管共育共享[11]。任延俊对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解决对策[12]。易冰等探讨了基于“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原则下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13]。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山东建筑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十大支撑专业之一,为山东省及周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地方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该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校企合作机制、专业能力提升及其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还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该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最新需求以及工程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校中企”和“企中校”的双驱式校企合作模式,并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作机制、师资团队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做了创新性研究,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

1 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借鉴以上模式进行校企合作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 校企合作不系统 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制、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如何与校企模式互相契合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2) 校企合作不深入 校企合作范围面较窄、层次性较低、内容上较空,全方位和深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不够;(3) 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 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动力不足、合作关系不稳定以及合作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价等[14-15]。

1.1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有差距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高速推进,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却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使得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导致了高校“就业难”现象出现。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难以招到“知识牢、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期短”的高素质人才,企业陷入“人才荒” 困境,这就导致“就业难”和“人才荒”同时存在。

1.2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学校与企业常见的合作模式包括校企共建实验室、企业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不同的合作模式有不同的问题,比如校企共建实验室,存在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养问题,由于维护成本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校企共建实验室作用的发挥。而订单式培养模式最终结果是订单人才的就业岗位多为企业的生产一线,学生往往在实习期就对未来工作作岗位失去信心。

1.3企业缺乏合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如何做到双赢,如何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何固化双方的合作关系等,都需要系统的思考。

1.4合作不够深入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发挥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的作用,学校如何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方面给予企业的配合等,需要深入的研究双方的合作机制。

2 双驱式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双驱式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打牢该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要求对接,成为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破解我校在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和相关企业招聘难同时存在的怪圈。同时,通过该模式的研究可以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结果。

3 双驱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措施

围绕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团队和培养途径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和改革实践。从理论上廓定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固化于培养方案。创建“校中企”和“企中校”双驱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1) “校中企”通过构建“基于技术、立足工程、面向项目”三线驱动的课程框架体系全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 “企中校”通过搭建“教室+案例室+实践基地+虚拟公司”校企合一的教学平台驱动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构建“教师+工程师+高管”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理论课程教师与实践课程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为校企合作模式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坚持秉承“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的办学理念,按照“精准定位、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的思路,结合社会需求和生源特点,确立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知识复合、道德高尚、能力十佳、具备管理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知识复合指的是需要学生懂技术、知法律、通经济、善管理;道德高尚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能力十佳指的是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须精通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管理软件应用能力、管理文档写作能力、策划报告编制能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能力、招标投标文件编制能力、合同文本编制能力、项目进度计划编制能力、管理规范编制能力、投资计划编制能力及图纸预算编制能力。管理思维指的是学生具有初步的全过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并能知晓项目管理过程需要的各种文档及撰写要领。创新意识是一种勇于破旧立新、大胆探索的素质和作风。该定位从理论上明确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从而成为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的基础。

3.2双驱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中企”通过构建“基于技术、立足工程、面向项目”三线驱动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夯实基础,“企中校”通过搭建“教室+案例室+实践基地+虚拟公司”校企合一的教学平台驱动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双驱式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

“校中企—三线驱动”的课程体系以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专业平台作为基础,在纵向上凸显为“技术、工程、项目”三线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技术线突出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学习和技术素养训练;工程线强调课程的设计围绕工程实践的需要,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系统学习,项目线强调工程技术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的融合,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企中校—校企合”的平台指的是根据教学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对教室和案例室进行改造与完善,教师在教室内完成理论教学部分;教师、工程师和学生在案例室内针对案例互动研讨,实现理论教学与案例的同步结合,采用企业项目在案例室实战;课后学生再到实践基地自主创新实践,由合作企业提供固定实习实训基地,全力支持学生的各类实践教学。由企业支持成立不注册的虚拟项目管理公司,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双驱式模式体现以下四个特色:

(1) 创建框架结构的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将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作用显现,突出知识的贯通与融合。(2) 强调工程实践,以项目为基础,注重工程实践训练,强调每门课程都面向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并重。(3) 实施“四个阶段”的渐进式专业能力培养计划,根据不同年级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的差异性,构建大一公共基础知识学习、大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大三专业知识学习和大四工程实践能力学习四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注重不同能力的培养。(4) 坚持四个“不断线”学习,坚持理论学习四年不断线,全面强化基础知识;坚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全面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坚持实习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全面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坚持项目管理专业能力学习及应用四年不断线,全面提高专业能力。

双驱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依托行业优势,以虚拟建设项目管理公司为载体,以真实项目为对象,按照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形成“教学管理项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研究化、教学方式案例化、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组织系统化”七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实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管理专业双驱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全部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及第三学年实施“校中企”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专业理论及单项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以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企业、监理企业等校企合作单位和虚拟建设项目管理公司为平台进行培养,根据课程特点,将企业项目引进校内实习基地,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领域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第四学年实施“企中校”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行业知名企业内的实习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工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牢、能力强、素质高。

3.3虚拟建设项目管理公司

遵循“科学与工程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的理念,将虚拟公司引入学校,将学校和企业双育人环境相结合,加强了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融合,将课程学习引入到虚拟公司环境内,构建学校和企业一起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双育人环境”。学生配合所学专业课程需要在虚拟公司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校企共同设计工程实践案例,根据能力和素质要求,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虚拟公司提供的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同时,在公司中实施“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团队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施课程难点教师讲授、课程重点教师点评、学练结合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构建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开展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5教学团队

围绕培养工程管理学生的十大专业能力,探索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类、施工组织与计划类、工程估价与投资/成本控制类、法规与合同类等四大核心课程群,构建了“教师+工程师+高管”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理论课程教师与实践课程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为校企合作模式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校内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教学,校外工程师、企业高管负责实践部分的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6教学质量评价

将教学质量作为联系教师、学生、管理者的纽带,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校中企”和“企中校”双驱模式下,考核中以综合性项目设计为主要的考核方法。实行开放式考试,将项目全过程的策划、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与文档写作融入考试全过程,达到“融合知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

4 结语

确立了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具体明确为“创新意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特点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创建了“校中企”和“企中校”双驱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的“双育人环境”,形成了“七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构建了“三线并行”的课程和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了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教师+工程师+高管”的教学团队。该研究在课程体系改革、案例教程编写以及互联网+的应用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柳长安,白逸仙,杨凯.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6(1):36-41.

[2]刘化波,李燕妮.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探索与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102-103.

[3]陈红秋,石泉彬,蒋风昌.“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2(4):54-55.

[4]周瑜,田会峰.基于“校企合作和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99-100.

[5]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2-55.

[6]徐东.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64-65.

[7]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9):75-77.

[8]刘良文,罗颖.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制实施路径与保障[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29-30.

[9]何守超,陈婷,潘维真,等.“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5(5):82-84.

[10]王文发,武忠远,侯业智.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25-28.

[11]刘安华.多功能“四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16(4):72-74.

[12]任延俊.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47-148.

[13]易兵,曾永卫.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21-24.

[14]王秦,李慧凤,刘军.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1):81-85.

[15]易新河,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68.

(学科责编:王光银)

Research on cooperation mode between two driving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Wang Dedong, Xu Youq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engineering lin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rong practicality, relying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sign a set of suitabl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By tak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like the imperfect schoo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ingle form of cooperation, no in-depth cooperation relations, uncomprehensive content of cooperation and unideal cooperative effe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driving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expounded. The measures of double drive mechanis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ining target, cooperation mode, tea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anagement et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local college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6-04-15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046)

王德东(1978-),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产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wdd@sdjzu.edu.cn

1673-7644(2016)03-0297-05

G484;F062.6

A

猜你喜欢

校企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