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市部分农村金融状况调查报告

2016-09-22王婧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保险新农村建设

王婧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以西安市为代表的西部一些村镇金融运行状况的调查采访,了解当地的金融信贷保险现状,对造成此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构想:建立完善的涉农金融法律体系;引导民间借贷走向正规;完善邮政储蓄,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制度;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农户自主创新,自主创业;降低农民贷款的门槛。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信贷;保险

通过对以西安市为代表的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访谈,以及对当地农村的实际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总体来看,西安市郊区新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与西部地区转型中的农村金融基本相似。从中总结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农村金融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新农村金融运行状况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西部其他地区的农村发展作一个参考。

一、调查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它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指导当前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尽快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

目前,农村金融存在着金融业务相对萎缩、农民贷款困难和金融机构经营不善等问题,表明农村金融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1、资金流动状况

(1)资金流入。由于调查地区属于城中村,传统农业逐渐衰落,第二、三产业正在崛起,但由于农户普遍是个体经营,缺乏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尚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城区的延伸吸引了大批外来投资,资金流入情况较好。

(2)资金流出。和许多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当地有大量资金不能有效投入生产流通过程,呈现出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

①金融性流失。资金通过邮政储蓄、银行、保险等渠道外流。西安是一个打工人口大市,调查地区91.2%的打工人员和农户的收入通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渠道汇出。

②投资性流失。调查显示,由于近年来当地居民的投资活动日趋活跃,造成了资金的外流。如:投资房产,买卖股票、债券等。

③消费性流失。这方面的流失包括子女高等教育费用,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和医疗费用等。

2、融资供需

(1)融资需求。由于生产生活需要,大部分农民非常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调查显示,45.3%的农户需要融资创业或扩大生产规模。调查地第二、三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活设施,社会事业,农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以及村民自治等各项制度创新,大到购买推土机、建房,小到贩卖水果等,都需要资金投入支持。除了依靠国家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外,很大一部分应来自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的支持。

(2)融资供给。①民间亲友间借贷是农户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占总借贷的90%以上。这增加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已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空洞”。民间借贷应运而生。虽然目前只能以“灰色”或“黑色”的形式存在,表现却异常活跃;虽屡遭政府取缔或禁止,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民间借贷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这种借贷方式通常是仅凭信用无需抵押,甚至无需借据,而且一般是不计息的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是用于突发、大额以及明显的特殊消费,创业,子女教育等以下是根据调查所得的统计图表:

②农村现代金融的萎缩,使落后的融资方式——高利贷乘虚而入。少数资金紧缺的农户依靠这高利贷维持生产支出和生活支出。依据图2可以得出有近10%的农户借款时需要支付很高的利息。高利贷融资的不规范性使农村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更为严重的是高利贷带来的高收入刺激着新的高利贷者不断形成,造成恶性循环。

③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为农民、个体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如“五户联保”贷款等。

3、农村信贷服务

(1)国内商业银行从农村信贷市场撤出。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按照集约化经营的原则,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和优质客户集中,对农村经济基本采取收缩机构、人员和资金的策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贷退出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当地工行、农行、中行、交行已经完全没有经办农村信贷业务。农村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实际上逐渐演变成了上级行的一个储蓄所,只吸收存款,很少向农村发放贷款,无法满足农户日益扩张的资金需求。

(2)信贷支农的重任几乎完全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调查地的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占了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定位是立足社区,面向民营、私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村镇居民、农民,而不是与大银行拼市场。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就决定了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主导地位,能够更好的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4、农村保险

农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与农村保险业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始终伴随着经营和自然双重风险,农业保险是农民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最主要途径,此外人寿险,养老险等保险皆可防范于未然,是化解风险,减小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的良策。但农民对保险、咨询、外汇等新兴金融服务还知之甚少。调查表明有近87.1%的被调查者基本不了解一些或了解一些常见的商业保险。调查中,有31.3%的个人不愿意购买保险,导致他们不投保的因素是投保价格太高,或者认为保险理赔难,保险公司信誉度低,甚至有些人认为我们是保险推销人员而不愿接受采访。

此外,还有近34.7%的人愿意购买保险,但由于条件有限,无能为力,表现出很大的无奈性,在走访时,一些了解保险的人还表示愿意购买保险,知道保险好,但经济上不允许。因此,要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满足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发展农村保险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简要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新农村要发展,就必须为农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小额信用贷款额度虽小,但在缓解农民贷款需求,促进生产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方面,从正规金融机构角度分析。从银行的功能来看,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把存款人的资金集中起来贷给大企业,大客户,而很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邮政储蓄则把吸收到的资金转存央行,赚取利息,不对外提供贷款,这甚至成为中国邮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这样一来,正规金融机构中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的重任就落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身上。然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的资金毕竟有限,政府的政策扶植力度不够,长期以来不良资产包袱过重,而且其本身也是要求利润的,因此仅靠其提供的对农民的贷款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影响存款人存放闲置资金的主要因素是存取方便程度和安全性,因此大部分农户选择将资金存放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更多的网点,更快捷的信息,更实在的服务(如免费兑换零钞),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显得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从农户角度来看,据调查有63.1%农户有资金需求并有贷款意愿,可是由于无抵押物和惧怕手续繁杂,不愿意申请贷款,即便申请了能贷下来的概率也不大,因此大多数农户转而向非正规的亲友借贷或高利贷。这是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也是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大动力。但也是由于这部分贷款的不规范,特别是高利贷,一部分农户、个体户依靠其维持生产支出和生活支出,陷入不断以赢利支付高利率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正常进行。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涉农金融法律体系。建议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农村政策金融法》、《农业信贷法》、《农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2、引导民间借贷走向正规。目前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仍局限于体制内的正规金融部门,着眼于一些“外壳”的修补。内核无实质变化。不难发现,民间力量始终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3、完善邮政储蓄,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制度。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

4、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作为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在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下,将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弱化农产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加剧其不平等收入。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人,分散目前由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

5、鼓励农户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国家对信用较好的农户进行担保,并设立农村创新创业奖,扶持创新农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6、降低农民贷款的门槛。

【参考文献】

[1] 王晓.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新构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9-15.

[2] 程鹏.从新农村建设“缺血”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待加强[J].时代经贸,2006-01-20.

[3] 钟真真.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7-01-05.

猜你喜欢

保险新农村建设
电子商务保险法律问题分析及发展建议
体育保险在奥运会的应用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不婚主义下保险“受益人”的指定问题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