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6-09-22石广玉

金融与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净利市场化显著性

■傅 丽,石广玉

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傅丽,石广玉

净利差作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其水平高低可以反映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程度。本文基于16家上市银行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在传统的做市商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将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因素分类为风险角度、成本角度、宏观角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过程。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层面提出银行自身应当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转变盈利模式;政府应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净利差;固定效应模型

傅丽(1994-),山东武城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石广玉,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温江支行。(四川成都611130)

一、引言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人民银行陆续推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2015年5月10日,进一步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10月24日,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我国商业银行有了比较充分的自主定价权。利差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它体现了商业银行的自身经营效率,也反映了货币资产配置流通的交易成本,是度量银行绩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利差管理。一方面,研究净利差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改进自身效率,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强自身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研究净利差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

对于银行净利差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在Ho Saunders(1981)提出交易者模型的基础上,Daniel K.Tarus,Yonas(2012)选取了肯尼亚2000~2009年44家银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经营费用和银行风险对于肯尼亚银行业净利差水平具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之后,Saunders和Schumacher(2000)选取了美国和欧洲六个国家614家银行1988~1995年的数据,研究表明市场垄断程度和利率波动程度对银行净利差有决定性影响。Jane,Huimimn(2011)选择了亚洲八个国家的银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业务多样化水平较高银行的净利差受风险变动的影响较弱,说明银行的收入来源分散程度越高其净利差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

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国内对于银行净利差的研究不断增加,主要分为两点。一是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利差水平合理性的研究,赵旭(2008)认为在市场竞争情况下,商业银行利差虽然会缩小,但促进了银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创新,而创新业务的市场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影响银行利差。二是关于净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刘磊(201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14家上市银行1997~2012年的年度数据得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存贷利差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银行规模、运营成本、风险水平等银行自身因素对银行业净利差影响逐渐增强。喻茂竹、孙英隽(2014)以16家上市银行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这一背景下的净息差的影响因素,认为除传统的基准利差率之外,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率等也会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净利差的影响因素都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影响因素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本文在传统的做市商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拟从成本、风险、宏观三角度来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决定因素,然后运用上市银行最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得出的分析结果,为商业银行净利差管理及经营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二、变量选取

本文变量从风险角度、成本角度和宏观角度出发,选取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在风险角度中,以资本充足率来表示风险厌恶程度,以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指标,以流动比率表示流动性风险。在成本角度中,以成本收入比表示管理水平,即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此外还包括经营成本和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在宏观角度中,包括存贷基准利差、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规模以及政策因素。

在以上三个角度之外,为了考察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对净利差的影响,引入了中间业务这一指标,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资产。银行在面对净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势必会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因此我们预期其与NIM负相关。具体变量表达如表1所示。

表1 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及其与净利差相关性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6家上市商业银行,样本期间覆盖2006~2014年,银行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和各银行年报,宏观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年报。

(二)描述性分析

根据表2的描述性统计来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4年的净利差均值为2.71,国有商业银行净利差最高,地方商业银行净利差最低,这是因为我国国有银行规模庞大,覆盖面广,盈利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地方商业银行均值最高,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值最低,由于地方商业银行规模较小,风险承受能力低,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障其经营发展,需要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在流动性方面,国有银行显然不如其他两类银行,可见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比国有银行更有效率。在管理水平方面,国有银行由于体制相对完善,经营管理比较到位,地方商业银行则由于其体量小,更容易对成本进行控制,其成本收入比和经营成本均低于其他两类银行。在准备金的机会成本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是最高的,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量大,提取的准备金多,相应付出的成本更多一些。从中间业务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又大于地方商业银行,这是因为在业务办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量更大,客户更多,收取的手续费和佣金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

表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四、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置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及说明,本文以净利息收益率NIM为因变量,以资本充足率(CAR)、不良贷款率(NPLR)、流动比率(LR)、成本收入比(CIR)、经营成本(OC)、准备金的机会成本(CA)、存贷基准利差(BIM)、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规模(BFSF)、虚拟变量(D)、中间业务(MB)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NIM为商业银行i在t时期的净利息收益率,其他变量以此类推,εit为误差项。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样本分析,由于引入经济变量较多,需检验多重共线性,通过对各变量进行依次回归分析,发现BFSF的共线性最强,剔除该变量后,各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大大减弱。在对样本进行平稳性检验时,为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采用单位根检验,主要有三种检验模式:模式1表示含截距和趋势、模式2表示只含截距、模式3表示以上都无。采用ADF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银行各影响因素平稳性检验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至少有一个模式检验结果是显著的,所以认为模型中的各个变量均为平稳时间序列。最后在确定模型形式时,先使用似然比检验以确定是选择混合数据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再使用Hausman检验以确定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选择检验表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来看,似然比检验的P= 0.0000<0.05,拒绝了混合数据模型的原假设,所以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数据模型;Hausman检验的P=0.332<0.05,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所以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综上,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在确定模型之后,为避免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问题,本文采用截面权重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

在EVIEWS6.0中采用截面权重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全样本回归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全样本回归估计结果

根据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不良贷款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与预期的方向相同,说明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会降低银行的盈利,使得其净利差更低,不良贷款率每变动一个单位,银行净利差会变动-0.11个单位。成本收入比、经营成本、准备金的机会成本等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与预期的方向相同,尤其是在经营成本方面,其每变动一个单位,银行净利差就会变动-0.47个单位,较高的经营成本表明了银行经营的低效率。基准利差统计显著,其每变动一个单位,银行的净利差就变动0.15个单位,说明央行的存贷基准利差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有着较大的影响,这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制定受到基准利率的限制,因此银行净利差也会受到影响。

资本充足率由于其与净利差的关系较复杂,统计检验P=0.0934,未通过5%下的显著性检验,根据前文的论述来看,资本充足率与净利差应该是呈正相关性,但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却是呈负相关,侧面反映出来有可能资本充足率的过高会限制净利差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流动比率也未通过5%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银行在流动性方面的重视还不够,流动比率的变化并未对净利差产生较大的影响。中间业务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没有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银行依然以传统业务为主,对于中间业务的关注不够。

在模型2中加入了虚拟变量D,以观察利率市场化对净利差的影响,并得出结果如下。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比率仍未通过5%下的显著性检验;不良贷款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对净利差的影响也由-0.11个上升到了-0.12个单位,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政府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管制,银行间竞争加剧,为取得更多的市场,各银行势必会进行一些高风险性的操作,这就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升高。成本收入比、经营成本、准备金的机会成本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经营成本、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对净利差的影响增强了,说明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谁能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其盈利能力也会提高。基准利差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对净利差的影响上升幅度较大,由于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存贷利率和央行基准利率保持一致,没有自主决策权力,其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能力是有限的,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贷利率基于基准利率有了一定的浮动空间,其定价相对灵活了,定价能力更强的银行,其盈利能力相较之下更强。

与模型1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中间业务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每变动一个单位,银行净利差就会变动-0.74个单位,说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竞争加剧,迫使银行不得不重视中间业务,在传统业务无法取得突破的时候,要保持银行的持续发展,必然要大力拓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增强自身竞争力。最后虚拟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利率市场化确实对银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于银行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改革必然会使得原来的格局发生变化,各个银行需要转型以进行应对。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吻合: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与银行净利差呈显著性负相关,经营成本、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基准利差与银行净利差呈显著性正相关;而资本充足率则与银行净利差呈较弱的负相关性,流动比率与银行净利差呈不显著正相关;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净利差有显著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间业务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也由不显著负相关转为10%下的显著性负相关。总的看来,经营成本、宏观环境等因素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日渐增强,银行业的自主定价能力在逐步提高,这些变化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净利差影响因素的改变也为商业银行进行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二)对策建议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首先,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较低的风险管理水平易使银行暴露在风险中,不利于银行的经营发展,要加强风险控制方面的人才培养以及相应制度的完善,特别是要提高对流动性的重视,防范出现流动性危机。其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越高,经营成本就越低,要强化成本控制机制,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再次,加强产品创新,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弥补单一的收入来源,增强自身竞争力。

2.国家宏观调控层面。第一,进一步巩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完善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定价机制,推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强银行业活力。第二,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规范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银行间的良性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1]DanielK.TarusYonas.Determinants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WorldBank Economic Review,2012,2:199~208.

[2]Jane,Huimin.Thedeterminants of interest margins andtheir effect onbankdiversification:Evidence from Asian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1,8:001~011.

[3]赵旭.中国商业银行利差估计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8,(02):38~50.

[4]刘磊.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业净利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5]喻茂竹,孙英隽.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28):88~90.

F830.9

A

1006-169X(2016)08-0057-04

猜你喜欢

净利市场化显著性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青岛港上半年净利实现两位数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