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改编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作用
——以电影《基督山伯爵》为例

2016-09-22李建华

电影评介 2016年4期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文学作品

李建华



影视改编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作用
——以电影《基督山伯爵》为例

李建华

影视改编是基于影视的审美要求与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而把影视之外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些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亦即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在新的21世纪,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优势被改编成电视剧本或者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经不是新的话题。影视利用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作为一种影视发展策略,同时,很多的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也对文学经典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并且提高了文学作家的知名度,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现象相呼应,对影视改编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影视改编的理论,文学经典借助这一趋势得到了很高的知名度,影视改编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基督山伯爵》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过程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1]对小说《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提高了它的文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也带来了积极作用。

一、电影《基督山伯爵》概要

《基督山伯爵》在文学作品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小说,它出自于法国大作家大仲马之笔,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通俗的历史小说。《基督山伯爵》还有一个别名,被称为《基督山复仇记》。内容主要是围绕基督山伯爵报恩与复仇这条线索来展开的,它以19世纪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百日王朝”为故事背景,讲述唐泰斯受人所托因替拿破仑党人送信而遭人陷害最终被捕入狱的故事。在狱中法利亚神甫教会了他很多东西并且在神甫临终的时候告诉了唐泰斯一个关于宝藏的秘密,宝藏被埋葬的地点就在基督山岛上,因此唐泰斯在越狱之后就按照法利亚神甫的指示找到了宝藏,成为富人为掩人耳目,他从此化名为基督山伯爵,在一系列策划下,基督山伯爵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了恩人,并且利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惩罚了小人。整部小说充满了奇幻色彩,情节奇特而引人入胜,是一部值得用时间去回味的文学中的经典。故事对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与策划精心刻划,结构完整而清晰,语言精确有力,故事情节曲折而又不时的出人意料,故事中人物的对白更是机智灵活,处处隐藏机智暗露传奇,永远散发着艺术魅力。[2]小说的内容被分为四部,第一部是主人公遇到不测以及劫后重生,接着去报恩的故事。其他三部是作者为读者着力刻划的,后三部的内容都是围绕主人公的复仇行动来展开的,叙述了基督山伯爵复仇的曲折经历。小说在故事内容的叙述上借用了“戏剧、突发”等表现手法,过程中整合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以惩善扬恶为主题展现了较大的叙述密度。经典是永恒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会被人遗忘,《基督山伯爵》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堪称完美精湛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彰显的文化艺术魅力获得了经典的文学称号,其中所塑造的传奇人物形象以及流露出的作者的明显的爱憎也被读者永远铭记。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是对经典的一个宣传,也是对其中所彰显的文化艺术魅力与道德精神的一个彰显。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复仇是影视作品中的永恒主题,自小说被广泛传播以来,已经被多个国家改编为影视作品而在许多国家上映。影视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个国家文化的影子与政治的印痕,并且传播的过程中也受到同时代影视作品的影响而不断变换风格与模式,在发展变化中不断创新,不断超越。[3]

二、影视改编对文学经典传播作用的原则

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了,文学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用文字向读者展现经典的魅力,而影视以它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用另一种方法给观众一种心灵触动。影视改编过程中尽量适应原著,展现出原著的艺术魅力与表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原著的宣传作用。因此影视的改编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作家北村针对影视改编曾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小说与编剧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一个熟练的写作者是不会在意编剧的威胁的,,两种方式只是存在技术上的差别,却没有高与低的划分。针对影视作品的改编原则主要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原则是要忠于原创作品和原作者。对于文学作品《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自1908以来就被多个国家改编为影视作品,例如英国、美国、苏联、韩国等国家都把《基督山伯爵》编为影视作品,但是虽然从书本被搬上银幕,小说却有着永恒的主题“复仇”,这是对原著的忠实。复仇是被改变为影视的《基督山伯爵》着力塑造的内容,在影视中复仇的过程与情节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的传奇式的主人公形象也是基于原著去着力塑造,他以书中所述的行为动作为参考,以原著的语言特点为依据,在富有传播力与震撼力的银屏上活灵活现。他充满智慧,奇异的身世,精神上受到痛苦与折磨,劫后又重生等一系列表现内容都是符合原型的定位的。例如主人公与老神甫结为好朋友,老神甫教会主人公很多知识而使主人公在智慧的根基上又进一层,以致于借助老神甫的尸体达到自己越狱的目的等都是在与原型进行搭配。另外电影存在与原著保持一致的叙述结构与传奇经历:主人公为复仇踏上历险之路,寻宝,展开复杂情节,神秘人物出现,把孩子埋葬又复活的情节,电影忠诚于原著,被誉为经典的小说在被改编为影视后仍然是经典。忠于原型的原则对经典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忠实原著可以让读者对小说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读者来说,在读过小说后去欣赏这部小说被改编的影视作品是对作品内涵的一个升华。影视最大程度的对作品还原是把作品内容推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原则。

影视作品改编原则的第二个原则是忠实于观众的审美层次与欣赏能力。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基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相同的感染力,影视改编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要,那么忠实于观众的审美层次和欣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影视同文学作品一样都需要以时间为载体对生活进行再现从而传达出内在情感,通过受众对影片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以及从欣赏中获得审美愉悦。经典文学作品符合受众的审美趋势,把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对受众审美需要的一个迎合,读者在对文学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再来欣赏影视作品也与受众的欣赏能力相协调,这样就避免了受众的欣赏能力与影视作品的欣赏层次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尴尬。以电影《基督山伯爵》为例,这部电影即使被多个国家改编成为电影,但是却没有离开过复仇这个主题,并且被改编的电影里都有各个国家的文化印痕,这是基于各个国家的不同受众的审美与欣赏能力的需要。在受众的欣赏能力范围内的作品可以为电影的传播服务,电影作品通过受众的审美与欣赏能力的鉴定在各个国家传播,这既是电影艺术魅力的扩散,也是文学作品应用到影视中所带来的传播力量的作用。例如电影中对于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的塑造,充满智慧、敢爱敢恨、勇于探险、豪爽气派,简直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而这与小说中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不谋而合,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成全了他们的欣赏能力,符合他们的审美需要,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影视的表达方式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而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形象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受众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的感受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传播,因为它更加深刻的留在了受众的记忆之中。

三、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中加强到了对经典文学的传播

影视一直与文学作品有着不解之缘,一个方面,文学给影视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材料使影视得以不断创新,另一方面,文学借助影视的力量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影响力,甚至是促进了文学观念的革新与文体的创新。其实改编一部经典小说,本身就是对影视所做的最好的宣传,在改编的过程中,影视剧借助小说经典的影响力把自己也变成了一部经典。文学传播是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而经典文学借助影视这个传播媒介就像是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把比较高雅的文学艺术与处在低层的大众传媒结合在一起,通过影视传播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文学作品也在影视媒介的带动下得到普及。影视力量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受众,扩大和增强了受众的力量,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而增强,文学中对美与经典的塑造也同时得到宣传。这对受众来说,既提高了他门对影视的欣赏能力与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有着积极作用。以影视作品《基督山伯爵》为例来说,《基督山伯爵》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涵盖了法国在特定时期的文学发展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时间是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进入到繁荣发展阶段。从纵向上来看,它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一个弘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理念,是对法国僵化的古典主义的一个有力的反叛。这是从小说创作的背景方面来对作品进行审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仅仅通过语言的表述可能不会对受众产生很好的理解效果,但是如果用另一种直观的形式,例如影视,可以把两者结合,在对作品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影视的欣赏会达到互补的效果,给人以更深层次的印象。[4]

《基督山伯爵》被改编为电影在法国上映时,其中会涵盖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通过对影视的欣赏与理解透过银屏可以窥探到蕴藏在影视背后的法国的文化艺术魅力。对上映这部电影国家的受众来说,他们置身其中,更能感受到影视这种传播媒介所带来的震撼力量,透过影视他们在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魅力的同时也自觉的对文学作品作了一个宣传。因为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艺术题材,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会利用其优势把只能在文字中感受到而不能切身体验到的文学魅力传达给受众。在影视,文学作品,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受众对文学作品来说既是欣赏者,也是传播的载体。对于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说,经典的魅力需要得到认可,也需要一定的载体对它所彰显的魅力进行释放,受众正好符合这一传播的要求,通过载体的广泛性,影视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经典魅力也被受众承载,通过广泛的传播,影视作品得到广泛的认可,文学作品也得到传播。电影《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的文化仪式在各个国家上映时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是基于这一主题其中的所散发的文化艺术气息是受到承认的。对于影片中所塑造的基督山伯爵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受众也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的,基于特定的时期,观众更能从中收获到其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透过影视来感受文学的魅力。

结语

总的来说,影视改编从某种有意义上来说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传播,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给受众带来了更好的理解力,同时也适应了他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相互补充,文学作品为影视改编提供素材,影视改编是基于文学作品这个原型,而文学作品借助影视的力量扩大了文化的传播,扩展了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

参考文献:

[1]张海欣.析电影改编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1(4):1-2,9.

[2]万信琼,喻润梅.近十年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J].电影评介,2011(8):6-10.

[3]刘丽娟.小说《基督山伯爵》与电影《新基督山伯爵》的比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0-102.

[4]魏金梅.《基督山伯爵》创作中的文学价值[J].飞天,2012(2):26-2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疆当代双语作家群研究”(项目编号:11CZW07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建华,男,安徽宣城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基督山伯爵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少年正是读书时
等待与希望
《基督山伯爵》复仇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解析①
论《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艺术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