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四:文化氛围

2016-09-19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华东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创专利上海

沈开艳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突破的瓶颈之四:文化氛围

沈开艳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2015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系列课题之“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软环境研究”首席专家。从2010年起担任《上海经济蓝皮书》主编至今。

近日,上海市“两会”召开,其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仍然是科创中心建设。韩正书记、杨雄市长也都围绕着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作了讲话。看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已渐入佳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在形成。但是,我们认真梳理一下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仍然感觉到创新文化的培育、社会氛围的营造依然面临诸多瓶颈。

首先,海派文化的创新创业热情不高。一方面,国企和外企一直在上海占据重要地位,为本地提供了较丰富的职业选择,也使得本地大批优秀人才更加安于寻求稳定的工作岗位,不愿承受创新创业的风险,也因此出现“多白领、少首领”的状况,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不足,创新文化难以真正渗入城市文化血液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基因。这与硅谷盛行的以创新创业为乐趣、勇于尝试、冒险开拓的文化氛围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全社会对创新的认识仍显不足,尊重创新、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远未形成。上海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国占有半壁江山,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社会上却缺乏对科技精英的宣传,许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技术专家都不为人知。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崇尚创新、热衷创新的社会风尚远未形成。

其次,缺乏宽容失败的社会意识,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力度不够。海派文化中求稳定、求秩序的基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和接纳不够又在另一个层面上抑制了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宽容失败甚至比奖励成功具有更好的创新激励效果,更能够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风尚。

尊重创新、保护创新还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本市科技型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中,被侵权的比例达到27.1%。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布报告表明,在内地省市排名中,上海专利创造能力排第2,专利应用排第7,专利管理排第8,专利保护却仅列第18位。专利保护不力一方面使得专利的潜在价值开发不足,专利持有者往往不得不以较低价格转让专利,不敢轻易付诸商用,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企业投入巨资进行创新,来不及收回投资就被大量山寨和模仿,俗称“搞创新是找死,不搞创新是等死”。

同时,政府的创新服务意识和创新治理能力亟需提升。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市场在创新资源的配置中要起到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其创新服务意识,提升创新治理能力。

上海长期以来以“强政府”和“规范管理”而著称,而这恰恰不利于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碰撞,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和传播。政府所谓的“规范管理”不仅难以对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甚至还形成了三重门槛:一是“玻璃门”,政策法规看得见,但一落实就碰壁;二是“弹簧门”,政策弹性大、对中小微企业设置的门槛高。例如申报各类创新扶持补贴和奖励认定,基本上都有最低运营年限和营收规模要求;三是“旋转门”,尽管现在是政府“门好进、脸好看”,但仍然是“事难办”。《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上海科技创新的国内外合作活跃度不高,作者“同省异单位”、“异省合作”和“异国合作”的科技论文分别为4760篇、3284篇和423篇,全国排名分别为第4、第4和第3位,数量仅相当于同期北京的1/2、1/3和2/5。

另据《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预计至2020年,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常住人员占张江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将达到20%;而在硅谷,目前约有1/3的人口,约6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是在美国出生。国际化的科技人才交流、整合上的这种差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海与硅谷在全球创新网络、全球产业网络建设上的差距。

最后,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国内外知名的科技企业包括微软、谷歌、戴尔、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微企业起步,从车库、学校甚至居民区创业兴起。相比之下,上海这种草根型创业企业较少,成长为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更少。此外,上海缺乏有影响力的生长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企业,依靠风险投资发展壮大的企业也较少。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上海民营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江浙地区的中小企业相比,在整体发展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大企业拥有“市场垄断”和“政策倾斜”等先天优势,因而很大程度上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外资企业即使有重大创新,也局限于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的循环,难以实现本地化的“技术外溢”。中小企业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应当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中心,社会上研发服务平台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引导效果不明显。政府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设置门槛相对较高,企业受惠面十分有限。中小企业税费负担重、缺乏创新资金、融资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科创专利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专利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上海之巅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发明与专利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