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兰芳与绘画

2016-09-16王桂勇

传记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吴昌硕梅兰芳齐白石

文 王桂勇

梅兰芳与绘画

文王桂勇

日前在湖南长沙一名学者举办的收藏展上,出现了一幅梅兰芳绘制的扇面墨梅,很是抢眼。画面中梅枝自右向左伸出,柔韧遒劲,梅花圈点疏朗而富有变化,布局均衡,墨色雅致,富有古意。行家里手观之,不时发出称赞之声,梅先生不仅是京剧界的大师,绘画成就亦是非凡。

是的,梅兰芳先生的舞台艺术成就名扬中外,享誉世界。但是,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却鲜为人知,几乎被淹没在他舞台艺术的荣光里。提起梅兰芳先生的绘画,还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梅兰芳生于1894年,晚清时期,他所处的时代国家积弱成疾,百姓处于无知虚弱的状态。那个时代里,梨园界演员社会地位低下,文化素养不高,舞台之上,念白出错,词不达意,时常闹出个笑话来。特别是内廷供奉的名角也不时地念错词,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慈禧太后便下懿旨:“凡内廷供奉,闲暇之时,需学习文化。”此后,梨园界便开了学习文化之风,演员们闲暇之时,琴棋书画成为雅好,舞文弄墨中提高了文化素养。慈禧这一懿旨也传为佳话。

说来梅兰芳绘画也略有家学,其祖父梅巧玲乃是一代名伶,同光十三绝之一,饰演萧太后,因其体态较胖,慈禧戏称为“胖巧玲”。其父梅竹芬亦为著名青衣花旦。梅巧玲、梅竹芬二人都善于绘事,闲暇之时都能画上几笔,并且,家中藏有画谱,传与梅兰芳。起初,梅兰芳就是基于兴趣,临摹画谱,成为了绘画启蒙。

梅兰芳最早接触绘画是和吴昌硕先生经历的一段轶事开始的:1914年,梅兰芳去上海演出。狄平子当时任《时报》主持,宴请梅兰芳和王凤卿,同时上海文化名人吴昌硕、朱古微、沈子培等也都到场。席间,各位谈笑风生。突然,一位男子大声地向吴昌硕讨“笔墨债”。话语中对吴昌硕带有不恭敬之意。吴昌硕就不予理会,而对梅兰芳说这次要画一幅红梅送与梅兰芳。吴昌硕话音未落,那人便说:梅老板要将画拿到手,或许要等到明年再来上海唱戏之时。可能是出于赌气,吴昌硕大声宣布梅兰芳这次离开上海之前一定把画送上。果不然,几天后吴昌硕托人将一幅红梅图送与梅兰芳。此画还题有于右任的一首诗:“辉映天人玉照堂,嫩寒春晓试新妆。皤皤国老多情甚,嚼墨犹矜肺腑香。”或许对梅兰芳有所触动,自此,梅兰芳闲暇时便拿出家传画谱临摹习练。一幅红梅影响了梅兰芳,这段轶事便成为梅兰芳接触绘画的开始。

从上海回到北京,梅兰芳逐渐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时常拿出祖父和父亲流传下来的画谱临摹。此时梅兰芳对于绘画,仅是从兴趣出发,绘画虽有模样,也仅是依葫芦画瓢,未得要领。一日,罗瘿公见之,便提出给梅兰芳请一位老师,梅兰芳听了很是高兴。便由罗瘿公出面,请王梦白教梅兰芳画画。于是,王梦白便成为梅兰芳的绘画启蒙老师。王云,字梦白,号破斋主人,擅长花鸟猿禽,重视观察写生,不拘泥于传统,笔法多创新。当时跟齐白石、陈师曾、吴昌硕等齐名。他每周一、三、五来梅府教画,并收取酬金。王梦白言传身教,加之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天赋和悟性以及勤于习练,梅兰芳的绘画技巧日渐长进,并且自己逐渐意识到绘画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舞台艺术也大有裨益。通过学习绘画他认识到两门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使自己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中产生灵感和启发,在服装和身段的形式感上都有创新和发展,更加丰富和提高了其舞台艺术的表现力。这一点在《天女散花》《洛神》两剧目的编演和服装设计中均有体现。

梅兰芳绘《观音大士像》

师从王梦白学习绘画以后,梅兰芳又陆续结识了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等著名画家,亦师亦友,绘画技巧日臻成熟。这段时期内,梅兰芳对绘画近于痴迷,每日伏案绘画,研读有关理论书籍,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经好友齐如山提醒主要精力还应该放在舞台艺术之上,不应让绘画荒废了戏曲艺术,梅兰芳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掌握尺度,让绘画服务于戏曲。然而,经过这段时间对绘画及其理论的深入探索,使他理解绘画与戏曲的关系更加深入。以至于在说明杨小楼在《青石山》中扮演的关平形象具有“天神”的神态和气度时引用了南宋文人洪迈的语句“江山登临之美,泉石玩赏之胜,世间佳境也,观者必曰如画,故有江山如画,天开图画即江山,身在画图中之语”,并且引伸说:“最美丽的山水风景,明明是真的,但却说是像画;画上的马,当然是假马,可又说他像真的。由此可见,凡是最好的东西都和艺术有关系。”他还得出结论说:“戏曲演员,当扎扮好了,走到舞台上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普通人,而变成‘艺术品’了,和画家收入笔端的形象是同等价值的。”在名为“缀玉轩”的书斋中,梅兰芳读书作画,和师友讨论绘画和戏曲,使他在舞台装扮、设计以及舞蹈动作的编排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梅兰芳再次到上海演出期间,受到上海文化界热情接待,时常与文化界名家聚会,畅谈。一日,与吴昌硕、康有为、朱古微、陈散原等聚会时,梅兰芳拿出自己画的《香南雅集图》请众人品评,大家拍手称赞。吴昌硕即刻题诗:

明珠拂袖舞垂髫,

嘘气如兰散九霄。

寄语词先听仔细,

异源乐府试吹箫。

堂登崔九依稀似,

月演吴刚约略谙。

嬴为梅花初写罢,

陪君禅语定香南。

这次上海演出结束,梅兰芳携夫人王明华到吴府辞别,吴昌硕又赠送一幅梅花,并为夫人王明华刻印一方“清到梅花”。梅兰芳感激非常。来年,托吴昌硕儿子吴东迈给吴昌硕带去折扇一把,扇面上亲自作画花卉绶带鸟图,以示祝愿吴昌硕健康长寿。吴昌硕收到折扇,即在折扇上提跋,感谢梅兰芳对自己的敬重之意,跋语:“客岁春夏间,畹华来沪,有过从之雅,尝作画奉贻,别去怱怱逾年矣。迈儿归自京师,出画扇,则畹华之贻画尤美妙。当设色写生时,必念及缶庐颓老,重可感也,迈能珍藏之,沤尹曰:是亦善承缶旨也。辛酉大暑日书此一笑,时缶年七十八。”二人的忘年之交,彼此相惜,可见一斑。其中,也可看出吴昌硕对梅兰芳绘画的认可。

经齐如山引荐,1925年梅兰芳结识了齐白石,并拜其为师,学画花鸟草虫。在梅兰芳跟随白石先生学画的过程中有很多逸闻趣事,传为佳话。

一日,梅兰芳被邀为一显贵唱堂会。当时白石先生的名气还没那么大,但先生也在被邀之列。当齐白石到堂会时,见许多达官贵人,谈笑风生,而自己一介布衣,形单影只,便委身于后排一角落坐下,顿觉不适,便有悔不该来此之感。此时,梅兰芳出现,与众人寒暄中看到齐白石,便疾步上前搀扶着齐白石到前排坐下。梅兰芳出现便成为众目的焦点,众人看到梅兰芳对一布衣老头如此恭敬,甚为不解。有人便上前询问此为何人。梅兰芳便故意提高嗓门:“这便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此话一出,场内哗然,众人便上前拜识齐白石先生。一句话,不仅为齐白石挣回了许多面子,无形中还为齐白石做了最好的宣传。齐白石对于此事感激万分,记于心间,时常提起,绘制《雪中送炭图》并赋诗一首,赠与梅兰芳,诗曰:“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梅兰芳收到画作,感慨万分,和诗一首,以示回敬:“师传画艺情意深,学生怎敢忘师恩。世态炎凉虽如此,吾敬我师是本分。”

另有一则感人的小故事,便是有一年腊月寒冬,梅兰芳唱完戏,在后台卸妆。这时,齐白石赶来后台看望他,梅兰芳见齐白石衣衫单薄,且穿一双单布鞋,便请先生坐下,为先生脱下鞋子,将先生的脚放于自己胸前棉衣内,双手捂着,为先生暖脚。齐白石潸然泪下。这便是梅兰芳的为人处世之道,尊师重教,为后人之典范。

齐白石与梅兰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开始,为躲避战乱,梅兰芳举家迁往上海。在沪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与日伪唱戏,体现了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在日伪的引诱逼迫下,梅兰芳不惜冒生命危险,坚决不与日伪合作,让家人给自己注射感冒疫苗,使自己身体发热达四十多度,经日本医务人员证实其患病在床后,日伪才放弃让其演出的请求。这段时间虽不唱戏,梅兰芳却能静下心来,潜心作画,往往画到深夜。在一旁看梅兰芳作画的许姬传时常困意来时便睡在沙发之上,等他醒来竟然天已放亮,梅兰芳却精神依然,埋头画画。许姬传上前招呼他,梅兰芳便笑着说:“当年我演戏找到窍门后,戏瘾更大。现在学画有了些门径,就有小儿得饼之乐。”由于日本宪兵对灯光管制,梅兰芳常在煤油灯下作画。无意间手被煤油灯烫了个小疤。一提起这块小疤,梅兰芳便说:“这便是我在艰难岁月里学画的纪念啊。”此时,梅兰芳与海派画家们交流甚多,常在“梅花诗屋”畅谈,画艺大长。

抗战期间,由于不唱戏,没有了经济来源,梅班儿经济出现赤字。梅兰芳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资花费。许多画界好友劝说他在沪办画展,以解燃眉之急。经再三考虑,梅兰芳便同意与叶玉虎合办展览。梅兰芳精心准备了近百幅作品,展览一开始,画作便销售大半,加上订件,收入颇丰。画展期间,日伪见引诱逼迫梅兰芳唱戏不成,又打起鬼主意,派人在梅兰芳画展作品的标签圈红,并注明:日本皇室某某收藏,日本某某司令官收藏等等。梅兰芳见之,一气之下,将所有被日伪标注作品撕得粉碎,表现了先生誓死不当汉奸的抗日决心。此事传出,更多爱国人士前来订画,一时间确实解了梅兰芳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梅兰芳的这种铮铮铁骨、傲雪凝霜的气节,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画梅的偏爱上。提起梅兰芳画梅,还是与齐白石老先生有关。齐白石认为梅兰芳姓梅,理所当然要画好梅花。在齐白石看来汪蔼士为“近代画梅第一人”。于是,经齐白石先生推荐,梅兰芳拜汪蔼士为师,学画梅花。汪蔼士阅历资深,博学多才,使得人文与绘画融于一体,笔墨逸趣,形神兼备。所画红梅,造型活泼逼真,树干用笔老辣,枝梢繁茂,点花用色红而不媚,艳而不俗,浓淡相宜,画面秀雅中透着清气,在梅花的玉姿暗香中显示出清逸心境和淡泊、高雅的君子气质。这一点却也应和了梅兰芳温良敦厚的性情。

抗战期间,梅兰芳创作了大量的梅花。冷静、内敛、雅致,冷艳中透着几分冷眼看世界之感,这即应合了文人画的“画如其人”之论断,又展现了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感受和态度。所作《梅石图》,可谓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既有宋元扬无咎、王冕的高古、孤傲。又显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的奇绝、冷香。提款为:“展文先生雅属,丙子夏日,梅兰芳”。画中之石丑陋奇特,斜倚画中,用笔疾驰奔放,苍润朴拙,富有变化,皴法和点苔尽显怪石之美。石缝中数笔草草显示出石头的古意和生机。纤细柔弱的寒梅不乏遒劲坚韧,用笔老辣、洗练,润泽清秀,以简胜繁。淡墨画梅的枝干,构花疏朗,尽显清气。丫字布局,更显奇绝。整幅画面淡雅而高古,冷艳中透着清香。出手不凡,显大家气相。

1944年冬,在他51岁时,听到日军又打了败仗,随即画了一幅《春消息》,以梅花报春的比喻表达了期盼抗战胜利民族解放的心情以及自认为身虽老却有一颗火红之心准备为民族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的美好愿望。《春消息》画幅仅为三尺斗方,布局中梅花占据画幅的三分之二,居于显著位置。下方重墨提款,加之印鉴三方,构成画面均衡稳定。梅花主干墨色少淡,重墨点苔,并略施石绿,花瓣用胭脂色,墨骨画法,加之浓淡变化,冷艳中尽显春意盎然。提跋:“春消息,甲申腊月畹华题于梅花诗屋之南窗用色虽滞而老干峥嵘尚可取也。”直抒胸怀,尽显文人士气。

梅兰芳绘《春消息》图

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又作折枝春梅一幅,并提款:“向暖一枝开”,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此画后来被文学家周瘦鹃所见,欣然作一首七绝诗赠与梅兰芳。诗曰:“梅君歌舞倾天下,余事丹青亦可人,画得梅花兼画骨,独标劲节傲群伦。”用以称赞梅兰芳在抗战中表现的不屈精神和民族气概。

梅兰芳画梅风格的形成虽由多年的习练而成,但多始发于性情,生活中的梅兰芳举止沉稳典雅,热情而不狂野,待人随和而不失礼法,生活中把握“度”的巧秒,艺术中得到自然体现。梅兰芳在戏曲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的同时,在绘画艺术上也成绩非凡,并赢得赞誉。现在回首看来,梅兰芳传世的绘画作品水准可以与当时任何一位绘画名家相媲美。正如当年周恩来总理所说:“梅兰芳就是不当京剧演员,而到画院去工作,也可以作为画家的。”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吴昌硕梅兰芳齐白石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梅兰芳评传
拜门
齐白石画螃蟹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用劲刻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