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误解“中庸”

2016-09-15

南方周末 2016-09-15
关键词:马马虎虎中庸线段

孙焘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遇事不分是非,两边各让一步,马马虎虎打圆场?

在众声喧哗的言论场里,有人标榜“标题党”,发言故意走极端,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当反常成了常态,说话平和周全反倒成了一种缺陷。极端言行会找到市场,除了旁观者习惯于慵懒的思想,也因为存在一个广泛的误解:两个极端一“中和”,就出来不偏不倚的真理了。这也透露出对“中庸之道”的肤浅认识——遇事不分是非,两边各让一步,马马虎虎打圆场。

其实,“中庸”原本只是“恰到好处”,“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说“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不是取线段中点,更不是对极端的简单调和。

中庸难为。举一个例子,无论做买卖还是炒股票,都追求低买高卖。所谓“中庸”,不是能赚10块的咱只赚5块,而是恰到好处地买在谷底,卖在峰顶,既不早一点,也不晚一点。低买高卖的原则谁都晓得,难在当时当刻的判断抉择。一个阶段的交易结束了,你拿着K线图,看一眼就知道当初最好啥时买,啥时卖,可惜已经晚了。下次操盘还是不灵,以为手里的股票已经跌到底了,谁知还在半山腰上,眼睁睁看着继续跌。狠下心清仓止损,谁知刚卖出去,价格却华丽丽地上去啦!你说咱不玩股票,但总有无法逃避的事情。小至普通人说话做事,大到群体组织的决策,都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跟平面几何不一样,两个极端之间距离最短,与恰到好处却相距甚远。回到前面提到的误解,两个极端相遇不能达到中和,就像两个在不同方向上赔本的人凑在一起并不会变成富翁。

中庸为什么难?古人说“执两用中”,“中点”的数值、位置要由“两端”来决定。但“两端”并不处于空间的、静态的线段上面,而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在流逝的时间里,我们永远只能把握住其中的一端,而另一端总处在未定的、模糊的未来。不见未来,就不知“中点”何在。要抉择,人就必须打破“未来”之于“现在”的不透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预知未来。现在问题变成:人能否预知未来?

用头脑想,除非时空穿越的黑科技早日实现,预知未来简直不可能。但头脑里想的往往出错。请端起眼前的水杯,喝一口水吧。如果没有喝醉酒、走神或者情绪激动,一般人都能把水刚刚好送到嘴里,无过无不及。吃饭、走路、上楼梯、取东西……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活动都能恰到好处地完成。《中庸》指出,中庸这种至德,最高明的境界连圣人也有所不能,但在最浅近的层次上,虽愚夫愚妇也可以与知。圣人和普通人都有大致相似的身体。起点相似,向上则永无止境。能到什么层次,就看自己的要求有多高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本能的身体能力如何扩展到非本能的活动中?“中庸”能否习得和训练?以学骑车和开车为例。初学时,人都要经历一个紧张笨拙、进退失据的阶段。这相当于“走极端”。经过一段重复性训练,人就慢慢“找到感觉”了,动作开始稳健中正,进而熟能生巧。身体的领悟力还可以迁移到复杂多样的事务里,劳心者也要“找感觉”。家族里的家长、单位里的领导要“一碗水端平”。宏观大政上,一旦经济“过热”,决策者就要“踩刹车”。在一些禅宗的故事里,初入门者都要担柴挑水。那不是一般的体力劳动,而是心灵修行的必备课程。

在汉语里,认知与身体有密切的联系——真切的认识被称作“体会”“体验”“体察”,还有“把握”“拿捏”“掂量”“火候”等等;懂得一个道理还不够,仍须“身体力行”,语言和行动的恰当被称为“得体”;富有感情的关怀是“体贴”“体谅”,紧密的人际关系是“心腹”“手足”“膀臂”……“体”意味着可靠的认知和完善的德行。通过身体经验的引领,人能一定程度上预知发展变化的节奏,思想和行为也相应地调整而趋于合理。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现象,论辩再激烈也不能不讲分寸,否则不会达成建设性的共识。做事若有“过火”的习惯,终将把本钱都赔光光。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马马虎虎中庸线段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马马虎虎的小刺猬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马虎”和“马马虎虎”
线段图真好用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马马虎虎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