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104长63油藏堵水调剖适应性评价

2016-09-14姬程伟贺彤彤蒋钧别勇杰梁涛赵迁

石油化工应用 2016年8期
关键词:增油水淹水驱

姬程伟,贺彤彤,蒋钧,别勇杰,梁涛,赵迁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G104长63油藏堵水调剖适应性评价

姬程伟,贺彤彤,蒋钧,别勇杰,梁涛,赵迁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

G104长63油藏沉积环境主要为一套三角洲前缘相沉积,主力开发层系长6油藏,孔喉组合以小孔隙吼型为主,平均喉道半径为0.19 μm,属小孔喉高密度分布,平均有效厚度:12.8 m,平均孔隙度:9.8%,平均渗透率:0.49 mD,原始地层压力15.5 MPa,饱和压力5.83 MPa,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压油藏。G104区2011年规模建产长63油藏。油藏局部高渗、微裂缝发育,见水井逐年增加,综合含水快速上升,平面、剖面矛盾突出。通过2012年和2013年的试验,实施注水井调剖堵水可以很好的缓解含水上升较快的问题,改善水驱状况和油藏开发环境确保油藏良性开发。针对该区块裂缝发育特点,2014年G104区堵水调剖以“降含水、降递减”为目标,坚持“早期治理、防治结合”的整体思路,由单井点调剖向区域整体堵水改变,由水井调剖向油水井调堵结合转变,实施区块整体治理,有效的改善了该区块的开发状况,主向水淹井复产增油、侧向井注水见效区块状况明显改善。

长63油藏;超低渗透;现状;堵水调剖

吴起油田G104区主力发层系为三叠系长6层,沉积环境主要为一套三角洲前缘相沉积,主力开发层系长6油藏,孔喉组合以小孔隙吼型为主,平均喉道半径为0.19 μm,属小孔喉高密度分布,平均有效厚度:12.8 m,平均孔隙度:9.8%,平均渗透率:0.49 mD,原始地层压力15.5 MPa,饱和压力5.83 MPa,属于典型的超低渗低压油藏。

该区至2011年全面开发至今已有3年时间,受储层微裂缝发育及层间裂缝贯穿影响,该区水淹井逐年增多,综合含水持续上升,目前已达45.1%,平面水驱矛盾突出。通过对注水井实施调剖堵水[1,2],改善平面水驱状况,恢复主向水淹井产能,促使侧向油井受效,势在必行。

1 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吴起油田G104区块属于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主要采取“注水井超前注水+油井压裂投产”的开发模式,并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进行建产[3,4]。该区储层微裂缝发育,受微裂缝影响,注入水或地层水易沿微裂缝快速推进,加快对应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或直接水淹。对应油井水淹后,注入水波及方向变强,侧向井油井注水见效较差,产量损失严重。

通过示踪剂动态监测和注采动态验证发现,G104区块裂缝方向十分复杂,呈多方向型[5,6]。整个区块发育数近北东50°方向的裂缝带,此外在G104单元亦发育有近北西50°方向的裂缝和贯穿长61的高角度垂向裂缝,使得长61注入水向下滤与长63注入水双重作用,导致G104区产能损失。随着注水时间的推移,这数条裂缝带沿裂缝主向呈现继续延伸趋势。

随着裂缝线的不断延伸,水淹造成产能损失日益严重,仅近北东50°方向的裂缝造成的产能损失已经达到9.6 t/d,水淹井23口,因此加强水淹井的治理显得非常重要。

2 目前调剖体系及治理思路

G104区长6油藏局部微裂缝,隔夹层发育,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平面水驱不均,注采关系不明确,经过2012年的单井点状和2013年的裂缝带化堵试验,取得初步的效果,工艺技术逐步成熟,形成了适应于G104油藏的孔隙裂缝型见水特征的调剖工艺技术体系-酚醛树脂体系(见图1)。

随着工艺体系的不断优化,G104调剖区的治理思路也日益成熟,2014年G104区堵水调剖以“降含水、降递减”为目标,坚持“早期治理、防治结合”的整体思路,由单井点调剖向区域整体堵水改变,由水井调剖向油水井调堵结合转变,实施区块整体治理。目前累计增油892 t,累计降水922 m3,措施效果显著。

3 G104长6油藏堵水调剖效果评价

G104区2012年至今累计实施堵水调剖17井次,对应65口油井,见效井24口,累计增油6 471 t,累计降水12 346 m3。24口井目前继续有效,其中G60-97井2012年实施有效期达18个月。2014年计划实施12井次,目前完井12口,正在实施2口,12月计划新增2井次,累计增油6 548 t,累计降水12 423 m3,措施效果显著(见表1)。

3.1调剖后注水压力上升

2014年在G104、G105单元实施“整体连片堵水”,计划实施化学调剖12口,截止目前完成12口,正在实施2口,计划新增2口。除1口措施井(G48-101)注不进外,其余11口井平均注水压力由11.8 MPa上升到13.5 MPa,注水压力提升1.7 MPa。

措施后注水井吸水指示曲线明显上移,注水启动压力上升,压力降落曲线明显变缓,说明堵水调剖后地层中的微裂缝和大孔道得到一定封堵,注入水在裂缝或大孔道中的流动性变差,吸水得到一定的改善(见图2,图3)。

图1 G104堵水调剖工艺技术体系

表1 G104长6油藏近几年堵水调剖效果统计表

图2 G50-105调剖前后吸水指示曲线 

图3 G50-105调剖前后压降对比曲线

3.2堵水调剖效果显著,开发指标变好

对比2013年12月油藏整体开发形式好转,自然递减由27%下降到6.7%,综合递减由27%下降到5.4%,含水上升率为-1.9%,油藏开发水平由2013年的Ⅱ类上升到Ⅰ类。采油井对应65口油井见效24口,24口井综合含水由53.6%下降到45.5%,6口水淹井恢复产能5.1 t,单井产能由1.18 t上升到1.25 t,累计增油892 t,累计降水922 m3。

3.2.1调剖区两项递减降低G104区2014年6月开展整体堵水调剖后,调剖区开发形式好转,两项递减明显降低,调剖区自然递减由9.8%下降到8.0%,较调剖前,调剖区标定综合递减由2.2%下降到0.9%,标定自然递减由2.5%下降到2.2%,整体调剖效果显著。

3.2.2调剖井组井网主侧向递减减缓2014年在G104、G105单元实施“整体连片堵水”,见效油井19口,其中井网主向井9口,井网侧向井10口。对比调剖前井网侧向井标定递减稳中有降,月度递减由3.2%下降到2.9%,井网主向井递减下降较为明显,月度递减由2.0%下降到1.4%。经生产动态验证表明整体调剖有效封堵了井网主向高渗通道,有效减缓了油藏递减(见图4,图5)。

3.3调剖区综合含水降低

G104区长6油藏受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影响,投产后含水上升速度较快,甚至投产即水淹,2012年出单井试验堵水调剖,效果可观。2014年实施整体堵水调剖,调剖区含水上升速度得到了有效抑制,较2013年12月调剖区综合含水由61.8%下降到57.4%,调剖区综合含水下降明显。根据G104调剖区采出程度与含水关系曲线得出,油藏整体开发形式趋于好转。

3.4平面水驱改善,剖面好转

对比2013年12月,G104北部水驱动用程度由65.3%上升到65.7%,均匀吸水比例由41.8%上升到42.7%,水驱符合甲型特征曲线,油藏整体平面水驱形式趋于稳定。4口可对比井平均单井吸水厚度由9.2 m上升到10.5 m,水驱动用程度由63.2%上升到71.9%,剖面水驱好转,有效提高水驱效率(见图6)。

图4 调剖井组井网侧向井标定递减变化图

图5 调剖井组井网主向井标定递减变化图

图6 G104长6油藏水驱特征曲线

3.5裂缝主向含水下降与侧向液量下降矛盾

整体调剖后,裂缝主向井含水下降增油效果显著,对比措施前增加产能3.75 t,与裂缝侧向井液量下降对比措施前损失产能2.74 t,矛盾突出(见图7)。

3.6典型井组分析

3.6.1裂缝带发育化堵区G104单元发育多条近北东50°方向裂缝,裂缝主向井水淹严重,侧向油井长期不见效,化堵后,水淹井含水下降,侧向井也见效。井组特征表现为:

(1)主向井水淹程度大,裂缝形成后逐渐扩大,且相互沟通,见水呈多方向性,封堵难度大;(2)化堵后水淹井液量下降,含水下降明显;(3)化堵后水驱方向改变,区域水驱好转,注水一段时间侧向井见效,适宜裂缝带整体调剖。

典型井组:G50-105:

该井于2014年5月实施化学堵水,调剖后注水压力由10.5 MPa上升到13.2 MPa,井组综合含水由68%下降到40%,两口水淹井恢复产能,井组累计增油315 t,有效减缓了井组递减(由7.5%下降到-4.3%)。3.6.2单点裂缝型化堵区注入水沿裂缝带水窜明显,主向井含水上升快,压力上升明显,此类水井如封堵及时,对应见水井受效程度高。井组特征表现为:

(1)见效较快,封堵后立即见效;(2)见水井含水大幅下降,井组增油显著;(3)见效期比较长;(4)易出现堵塞井,不宜连续堵水。

图7 裂缝主侧向井生产曲线

典型井组:G60-97:

该井于2012年进行化学堵水,对应长关井油井G62-96动态反映明显,复产后日增油0.9 t,累计增油98 t,后期由于堵剂性能降低,含水上升,有效期18个月。2014年6月二次化学堵水后,含水略有下降,措施效果一般(见图8)。

3.6.3多方向见水区井组内油井见水后,动态调整反映不明显,油井持续高含水,见水方向复杂,油藏平面矛盾突出。井组调剖特征表现为:

(1)部分井见效较快,封堵后立即见效;(2)裂缝水淹井液量下降,含水降低,恢复产能;(3)井组调剖受效程度高,整体见效缓慢。

典型井组:G52-103:

G52-103井2010年8月投注,对应油井G51-103 和G52-102投产即水淹,2013年12月堵水后效果不佳。2014年7月对该井重复化堵调剖,措施后,注水压力由12 MPa上升到15 MPa,井组含水稳定,累计增油163 t,累计降水142 m3,重复堵水措施效果较好。调剖后井组内裂缝主向水淹井G51-103,含水下降产能恢复,前期见注入水井G53-103含水下降,有效实现了“裂缝线整体堵水,抑制主向井水淹”的堵水效果(见表2)。

图8 G62-96井生产曲线

表2 G52-103井组调剖效果统计表

4 结论与认识

通过近几年的化学堵水调剖技术在G104区的应用与验证,进而提高了水驱效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今后能够更有效的减缓油藏递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提出以下几点认识与建议:

(1)目前使用的酚醛树脂调剖体系,在G104实施效果显著,有效封堵了见水裂缝通道,恢复水淹井产能,主侧向油井均不同程度受效,有效减缓了油藏递减。

(2)堵水调剖能够有效改善平面水驱,但不能改善剖面水驱。

(3)在现有技术手段前提下应当优化堵水调剖方向,减缓主向受效含水下降增加产能与侧向井液量下降产能损失之间的矛盾。

(4)由于堵剂后期影响,调剖井组易出现地层堵塞井,需采取相应措施,恢复产能,力争避免二次水淹。

(5)精细注水井化学堵水选井依据,使需要治理的注水井得到实施。

(6)改善油藏水驱,不能单独依赖化学堵水,应当结合分注、暂堵酸化以及精细平面注采调整等相关措施,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7)后期在G104单元可根据裂缝带调剖井组生产动态,对对应注水井实施重复化学堵水,巩固堵水调剖“稳油控水降递减”成果。

[1]刘一江,等.化学调剖堵水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柳继仁.选择性化学堵水工艺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2007.

[3]李道品,等.低渗透油田概念及我国储量分布状况[J].低渗透油气田,1996,(1):1-8.

[4]韩耀萍.国外低渗透油层改造技术[J].断块油气田,1994,(2):54-60.

[5]李道品,等.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6]李庆昌,等.裂缝性低渗透率储层的开发地质研究问题[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5):1-8.

TE358.3

A

1673-5285(2016)08-0063-05

10.3969/j.issn.1673-5285.2016.08.015

2016-08-02

姬程伟,男(1990-),汉族,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团员,采油助理工程师,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能源)专业,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地质等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邮箱:327549233@qq.com。

猜你喜欢

增油水淹水驱
浅析消费者在水淹车下的权益保护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子长老草湾区7247井组调剖驱油技术研究
高含水油井自转向酸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压裂作业效果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措施技术经济界限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水淹吕布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
低矿化度水驱技术增产机理与适用条件
石南21井区水淹解释方法对比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