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右商帮:负贩四海

2016-09-13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商帮抚州商人

宋怡青

与其他商帮相比,江右商帮竞争力较弱,在历史进程中,未能尊重市场规律,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在多方的压抑和竞争下,最终没落了。

据魏僖《日录杂说》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所以人们习惯称古代江西商人为江右商人。

江右商人在明代随着海禁政策逐渐兴起,人数众多,操业甚广,小本经营,活动地区广泛,渗透力极强。到了明清时代,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逐渐形成既亲密又松散的自发性商人群体。这就是中国明清商业史上的“江右商帮”。

江右商帮有过辉煌,曾与晋商、徽商鼎足而立,活跃在全国,彼时有“无赣不成商”之称。但是,江右商帮竞争力较弱,在历史进程中,未能尊重市场规律,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在多方的压抑和竞争下,最终没落了。

应势而生

江西九江,鹤舍古村。

江西,在两宋以后,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杰地灵,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历元至明,江西继续保持这一优势。与其他商帮一样,江右商帮的兴起,占尽天时地利。

从天时来说,明代由于海商经常犯禁,政府就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海上贸易的停滞和萎缩,促进了内陆贸易的发展。

从地利来讲,江西拥有便利的物流通道。往南,跨过赣粤边界大山,通过隘口,可将货物运至广东,散于东南亚;往北,跨过湖广,辐射中原;往东,沿长江而下,江浙尽收眼底;往西,朔长江而上,云、贵、川市场广阔……精明的江西人是不会失去这一千载难逢的商机。

以江西抚州为例,不仅盛产文人,同样也盛产商人。经过两宋时期的开发,抚州已是“盱江南北,田园如绣,树如烟云,鲜有旷土”。彼时抚州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五六十万人口的城镇了。到明代,随着土地进一步开发,抚州区域内已是土狭民稠,“身不有技则口不糊,足不出外则技不售”,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无法糊口,不远走他乡即便有手艺也找不到事做。为生活所迫的抚州人,只得带上一点土特产走上经商的道路。他们利用当时较为发达的运输系统,小本经营,走湖广,入滇云,负贩于四海,遂成为江右商帮的主体。

明清时期的江右商帮已经有着“负贩遍天下”的美誉,五湖四海,无远弗届,乃至云贵、缅甸的边远蛮荒之地。在湖广,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在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之说。

江右商帮的兴起,推动江西经济的繁荣。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右商帮的辉煌:“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

敢闯求变

江右商帮在长期创业活动中,孕育和积淀起“创新进取、团结实干、诚信和谐”的创业文化,成为他们在两百多年创业历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

“一个包袱一把伞,出门在外当老板”,江右商人大都白手起家,靠着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精神,开创出一条成功的从商之路。

“赤膊草鞋去,长袍马褂归”,江右商帮人“挟技艺走四方”,不闯出一番天地,誓不还乡。“只看得伢崽去,没看得大人归”。这些民谚都反映了江右商帮人饱含血泪而坚韧不拔的创业历程。

据江西樟树县志记载:“俗多商贾,或弃妻子徒步数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粤、滇、黔无不至焉。其客楚尤多,穷家子自十岁以上,即驱之出,虽老不休”。

江右商帮人的坚韧,还体现在其对业务的“精益求精”上。江右商帮中的药商为例,行规对学徒管理极严,每天从五更起,徒弟除做日常家务外,还要刻苦研习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师傅常告诫徒弟,手艺要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不应该心境浮躁,急于求成,只有踏踏实实、刻苦钻研才能积累享用一生的资本。

江右商帮对中药炮制的选、润、洗、燥、炒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理论和方法,技艺精湛,炮制精良,治疗灵验。

江右商人大多亦商亦儒,其中不乏创业成功后又读书考取功名,或者做官致仕后又重操旧业、二度创业成功的例子。儒家思想始终在他们的商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以义为利”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

这个“义”,主要表现在创业活动中讲求诚信。江右商帮热心公益,积极回报社会,维护和谐的创业环境,“虽丰于财,然不为财所累,遇善举则为之,率千金无吝色”。兴办学校、赈济灾民、修桥筑路、创建会馆、重修孔庙等善举,使他们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声。

式微没落

与兴起有着惊人的类似,江右商帮的没落也随着政治经济环境发展而来。

全国经济格局变化,江西经济地位转弱。随着明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调整,昔日的物流“黄金通道”已不复存在,沿海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经济区域逐渐加快经济发展,各省的经济实力纷纷超过江西。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地区经济更是加速发展,超过江西者益众。江右商帮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动摇,辉煌不再。

江右商人的经营观念落后,也是其没落的重要原因。

江右商帮的经营一直没有跳出“以商补农,以末养本”的传统思维模式。当时,江西和全国一样处于小农经济的包围之中,农民以小本经营方式,暂时脱离农事,而从事贸易活动的。

人数众多的江右商人仍然受到“农本商末”观念的深远影响,把经商作为农业的一种补充。在乡里,大家尊崇的是官员和读书人,认为他们可以光宗耀祖;而轻视商贾。商贾成巨富,回到乡里建祠修谱,增置族田族产,救灾赈灾,办学助读,建桥修路及捐粮助赈,才能勉强获得乡梓间的尊重。

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商人们的经营观念是难有较大改变的。陈旧的理念广泛地存在于商人之中,严重地阻碍了其向近代商人的转变。

江右商人的声誉下降也是其没落的原因之一。绝大多数的江右商人注意信誉,待人以诚,讲究职业道德。个别无德奸商,败坏了商帮的声誉,给经营带来较大的困难。例如,新城的涂肇新晚年回故土,于是将资本交给“伙某”,没想到血本无归。市也传“南人多诈”,不良江右商人的行径受到谴责,引得群起而攻之。明成化二年,福建都司经历王历指出,江西等商人“奸盗作伪,匪所不为。”

到后来,有的商人为避免伤害,干脆拒绝与江右商人做生意。官府也有禁止江右商人进入某些地方进行交易的举措,对江右商人的经营活动加以限制。江右商帮因少数不法商人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而受到集体惩罚,江右商帮的市场空间受到压抑。

斗转星移,江右商帮的结构更逐渐趋于松散,以致在全国性的经济贸易中竟难寻其踪。

猜你喜欢

商帮抚州商人
Task 10
十九大后江西第三“虎”肖毅落马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商帮沉浮录
商人求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