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2016-09-12沈聪

前线 2016年8期
关键词:殷商修己道德修养

沈聪

【引用】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原文节选】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大学·第十一章》

【原文释义】

《诗经》上说:“和善快乐的君子,犹如人民的父母。”老百姓喜欢什么自己就喜欢什么,老百姓讨厌什么自己就讨厌什么。这就叫作百姓的父母官。

《诗经》上说:“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显赫的太师啊,万民齐仰望。”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麻痹大意,出了问题就要被天下人推翻。

《诗经》上说:“殷商未曾丧失民心时,上帝还保佑。我们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得到天命真不容易。”这就是说,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有国家的政权,如果失去人民的支持就会失去国家的政权。因此,国君首先应该慎重地修养自己的品德。

【经典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猜你喜欢

殷商修己道德修养
殷商遗址大搜寻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从甲骨卜辞中看殷商政治伦理思想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殷商古城青铜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