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曾令美苏纠结

2016-09-08

环球时报 2016-09-08
关键词:列日涅夫核战争美苏

田聿 柳玉鹏

由于遭到来自美国国内和盟国的强烈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终于暂时放弃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冷眼旁观的俄罗斯认为,奥巴马意在占据道义制高点,逼迫俄罗斯重新拣起苏联时期执行过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从而令俄罗斯自缚手脚。诚如俄罗斯《新时代》周刊所言,苏联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有原因,有条件的”。

如何从无限制核大战中脱身?

从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开始,苏联始终承受着昔日盟友的核压力。1945年9月4日,也就是二战正式结束后的第二天,美军就得到指令:“在苏联及其控制的土地上选择20个最重要且适合战略核打击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苏在冷战初期进行了堪称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当时,美苏两国军事学说都将核武器视为战争中的主要进攻武器,双方都在准备无限的、大规模和集中使用所有类型的核武器,对敌方军事和民用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美苏在堆积了数以万计、足以摧毁对手的战略核弹头之后,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又开始考虑使用威力较小的战术战役核武器,并限制使用核武器的规模和范围,将其主要用于摧毁敌方重要军事和军事经济设施。但即便这样,各种评估显示,大量使用战术核武器仍会对整个地球造成严重的核污染。

正是意识到谁都不可能赢得核战争,美苏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核竞赛。苏军总参谋部的立场也出现变化。曾任苏军副总参谋长的达尼列维奇上将回忆说:“开始我们一直认为,在实施短暂的常规战后,将不可避免地使用核武器,苏军将动用所有核武器回击对苏联进行核打击的国家。到了80年代,我们的看法发生变化,认为在发生有限的战争时,可能只会动用常规武器,而不会发生核战争。”

勃列日涅夫的声明不被信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6年由美苏牵头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也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签署仪式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首次在会上提出:“苏联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自己的责任。”

1982年6月15日,勃列日涅夫在联合国大国第二届特别会议上正式宣布,苏联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勃列日涅夫的话音未落,苏联国内媒体立即跟进,宣扬苏联的和平主义精神:“这是一个真正深入人心的人道主义决定,为全人类的命运保持着最崇高的责任心,苏联在巩固和平、保护人民安全方面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苏联此举被全球进步团体接受,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都将其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二天,苏联《真理报》全文刊发了勃列日涅夫的讲话,题目为《苏联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自己的庄严义务》。

勃列日涅夫此言一出,全球哗然。当时西方国家领导人对此根本不相信,认为他是在搞政治宣传的噱头,因为就在勃列日涅夫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同时,苏联领导的华约组织举行了代号“盾牌-82”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从陆地和潜艇上发射数十枚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对勃列日涅夫的声明尤其反感,认为这是苏联在对美国施压,企图让美国也做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保证。美国认为,苏联并非真心致力于核裁军,而是为在争取欧洲人心的竞赛中获取政治和外交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在欧洲拥有绝对优势的常规军事力量,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认为,只能用核武器进行对抗。因此苏联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企图在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打入“楔子”:很多北约盟国依赖美国的核武器保卫其安全,但他们的民众抵制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器。

俄罗斯近年的研究表明,苏联领导人可能并非西方想象的那样“阴险”。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苏霍德列夫是勃列日涅夫身边最亲密的英语翻译,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与美国领导人面对面讨论核问题时,他是为数不多的见证人。据苏霍德列夫回忆,勃列日涅夫是很平稳的人,面对美国人,勃列日涅夫在讲到这一问题时非常平静,他真心地希望缓和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害怕与美国发生核冲突,从而导致新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认为,“战争对勃列日涅夫来说不是空洞的单词,他不只是在电影中看到过战争,而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知道战争的危害”。

1983年,作为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在写给美国一位女中学生的信中再次强调:“苏联向全世界郑重承诺,永远、永远不对任何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唯一的例外是,当某一国家首先对苏联实施核打击的话,苏联将予以坚决地还击。”

戈尔巴乔夫“不允许核战争”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严重消耗了其经济实力。1985年上台执政的戈尔巴乔夫进一步修正苏联的核战略,他在轰动一时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全面否定之前“核战争制胜”战略中“核战争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的观点,提出即使是有限核战争或战区核战争,也“势必导致双方动用全部核武器库”,“将不可避免地扩大为全面战争”。因而“核战争是不能容许的,不能进行核战争”。戈尔巴乔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思维的主要思想中包括一点,即核武器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政治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话,都必然会遭受处罚。核战争是不能够打起来的,其中没有胜利者。这是一条公理。”

在戈氏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提出防御性军事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以避免和制止核战争为核心的核防御战略。鉴于这一核战略主张实施以核力量为基础和后盾的常规战争,因此被称为“核后盾防御战略”。从1985年开始,苏联大幅度减少了核演习,同时否定“第一次打击”(使用核武器首先对对方突然袭击)的概念,进一步落实“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

俄罗斯重拾“核大棒”

1991年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的法定继承者,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战略遗产:约76%的国土、52%的人口、80%的经济实力、75%以上的兵力、70%的军工企业和庞大的核武库,同时也继承了苏联核大国的地位与核战略思想和政策。但俄罗斯早已无法与美国分庭抗礼。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与美国和西方抗衡,1993年11月,俄国家安全会议批准《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正式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义务。

1996年,俄联邦《总统国家安全咨文》提出,“奉行以坚决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反击侵略为基础的现实遏制原则”,标志着崭新的“现实遏制核战略”正式出台。2003年10月,俄国防部纲领性文件《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称,俄罗斯不允许出现针对俄及盟国的任何压迫和侵略,暗示俄罗斯准备视核武器为战斗武器,不排除采取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将反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政治正统观念。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期,包括参联会主席威廉·克劳等五角大楼高层一度也曾提出相关提议,但最终仍是无疾而终。▲

猜你喜欢

列日涅夫核战争美苏
本期导读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末日钟”拨快
俄媒警惕美在欧演练“核战争”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两种不同的管理
痴恋勃列日涅夫,一个女人孤独的爱情守望
本期导读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