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银器漫谈—小议地域特色之徽州老银器

2016-09-08徐海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抓周含银模压

徐海涛-文

老银器漫谈—小议地域特色之徽州老银器

徐海涛-文

白银在中国有着长时间流通历史,打造银器也有着悠久的历程。明清二代全国多地均有打造银器,其中徽州老银器特色明显,体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工艺特点。

老银器徽州老银器材料工艺

据史书记载,我国发现和使用白银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所能见到的早期银器始于战国(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战国“银匜”)。上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则始于秦汉。由于当时的白银质地比较柔软,可塑性强,还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引起了上层特权阶层的重视,白银被统管起来,广大百姓无法拥有和使用。直至宋代,民众打开了官方的枷锁,开始大量制作银器。到了明清二代,全国有很多地方均打造银器,比较著名的就有徽州、江西、江浙、山西、东北等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喜好打造银器,银器内容涉及到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历史迁徙、民俗生活等诸多方面。

各地老银器制作匠人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依托当地文化进行创作,徽州自然也不例外。徽州,地域包括一府六县,宋徽宗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此后866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沿用,直到1987年黄山建市时止。在徽州这片神奇的土壤上,勤劳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老银器出生在此,身上自然带有母体的种种特征。徽州老银器可以说在老银器中是一个有特色的品种,其身上厚重的地方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工艺一直受后人追捧。

徽扁正面

徽扁局部

谈起徽州老银器,自然绕不开其中的代表——徽扁。徽扁,专指古徽州女子特有的头饰。单从其名看就带有厚重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特指性。徽扁的样式一般是固定的,卷头多为蝴蝶或者浮雕蝙蝠纹饰,寓意福叠,偶见一些花草或者嵌宝图案的。器身纹饰多为人物,以花草为点缀,也有暗八仙等图案。图案题材来源广泛,如文王访贤、三星下棋、郭子仪拜寿、西厢记等,不仅有人物,还结合了戏曲故事。因此,要读懂徽扁,还要懂得戏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对喜欢徽州老银器的爱好者在知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去了解徽州历史,知晓徽州戏曲。在国内其他各地的老银器上有人物出现可能不在少数,但是能展示戏曲人物、作为场景出现的,目前只有徽州老银器上能寻觅到。古徽州是徽剧的发源地,富甲天下的徽州商人促进了徽剧的繁荣。身处古徽州的工匠耳濡目染,早已对一些经典的徽剧场景烂熟于心,并将它们应用在银器的创作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件件具有徽风皖韵的老银器。不只是在徽扁上有戏曲人物的场景再现,徽州老银锁和手镯上都有相关内容。

徽州的老银器抓周盘与其他各地抓周盘的差异较大。抓周是依照民间习俗,孩子周岁生日这天,在筛子中放上若干物件,让孩子挑选,每个不同的物件代表不同的寓意。抓周盘就是依照此意做成的。一般的抓周盘里面有算盘、尺子、书、剪刀、镜子、秤等,徽州的工匠独具匠心在抓周盘中增添了笔、笔架以及砚台,体现古徽州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崇尚读书,也说明徽州曾是翰墨之乡。

徽扁背面

徽扁

银锁

银锁

抓周盘

“料”和“工”是评价艺术品两个基本的要素。老银器的“料”比较简单,都是银子的,但银子的成色有高低之分。一般打造银器前都要在纯银中加入百分之七点五的铜,使之变成银合金,用这样的银子打造出来的银器打上“纹银”或者“足银”的印记。这倒不是骗人,或者以次充好,而是因为纯银质地很软,做银器容易走形,经不起摩擦碰撞,掺入铜之后易于打制形状。民间银器的含银量很难测量,但是老银匠们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七灰,八红,九发青。”意思是指含银量七成的银器看着发灰,八成的看着发红,九成的则会呈现青幽幽的颜色。徽州老银器较其他地方的银器或者少数民族同时期的银器,含银量比较高。其中少数民族银器的含银量是最低的,可能连五成都没有,所以银器整体颜色发黑。而徽州老银器含银量普遍高,整体散着青幽幽的光泽。

老银器的“工”,通俗地说,就是匠人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银这个材料来表现,让其有了新的造型。民间打造银器的工艺有很多种,其中錾刻、模压、錾刻与模压相结合是三种常在明清间老银器上看到的工艺。模压,顾名思义就是模具压制。錾刻是匠人用特制雕刀,通过手掌推力,有技巧、有分寸地在器皿上刻画出各种图案。模压和錾刻相对于模压錾刻相结合的工艺来说要简单得多。因为模压錾刻相结合的工艺有二步,先模压再錾刻。在方寸之间模压后再錾刻,难度可想而知。需工匠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会破坏银器的画面。就拿徽州老银器的徽扁来说吧,徽扁上人物面部表情丰富,注重形体衣物的细节刻画。楼台亭榭、花花草草的刻画,让匠气十足的作品里掺杂了些许文气,有了一些雅,符合古徽州推崇儒家、注重文化、崇尚学习之特点。模压和錾刻相结合的工艺让匠人在徽扁方寸空间上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复杂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意义得到了体现。

徽州的老银器有着辉煌的历史,却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那时候安徽各地均见老银匠的摊点,人们也比较乐意毁旧换新。在工匠们的锤砸火烧之中,大批徽州老银器毁于一旦,令人扼腕痛心不已。笔者那时年少,也犯了类似错误,现在每每想起总懊悔不已。

小小的一件老银器,绝不可简单地看成当年的工艺品或者古董,它身上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的人文和历史。由于大部分老银器达不上文物的级别,只有其中的佼佼者才能算是。正因为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银器得不到人们重视,疏于保护,导致了消亡速度的加快,以至于现在跑遍古徽州地区竟难见几个徽州扁方。所幸的是现在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众多的爱好者将各类的老银器收藏保护起来,这样才是古物之大幸,文化之大幸。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抓周盘

猜你喜欢

抓周含银模压
氨水与液氨对分银工序影响的生产实践
“抓周”已有1500年历史
内蒙古某含银铅锌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不同含银伤口敷料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健身器械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与性能研究*
硬质合金模压成型剂的研究进展
可内嵌RFID模块模压托盘的结构设计
妹妹抓周
微V形槽玻璃元件模压成形有限元应力分析*
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