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常宁:美少女学霸偏爱打排球

2016-09-02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常宁男排女排

程磊

2005年,哥哥张晨入选中国男排去了北京,当时10岁的张常宁对哥哥说:“过几年我也会来的。”一颗种子就这样种下了。回首往事,她说:“那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任何理由都不可更改的梦想。”

天赋

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第四局最后一个赛点,当时比分24∶23,中国队领先,塞尔维亚叫了暂停。郎平指导对在替补席的张常宁说,准备上场发球。

张常宁问:发什么?

郎平:你放松,果断发,随便发。

上场后,随后发生的一幕终结了里约奥运会女排项目的比拼:张常宁发球,对方接球失误创造了探头球的机会,惠若琪完成致命一击。

这是郎平的意外之喜,她说:“我还再准备来几个回合呢。”张常宁的妈妈江秋寒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介绍了那个时刻她的喜悦与感动:“赢下塞尔维亚队后,女儿冲向看台,搂着我大哭,喃喃说着,吓死我了,吓死我了。”那个发球,张常宁并没敢太发力。

这种“惊吓”,应该是贯穿女排整个奥运会的。按照张常宁自己的说法,里约奥运会小组出线后打巴西,全队已经在当最后一场比赛来打了,训练场的排球,气已经撒掉。全队的计划是,打出气势,输也要给对手制造困难。事实上,外界同样也不看好中国女排,反倒是张常宁时常安慰队友说:“以前爸妈来看我比赛,我基本都会赢,你们放心吧,我爸妈来了,我们肯定会赢。”江秋寒和丈夫是小组赛后到的里约,在现场看了全部三场淘汰赛。

这并不是张常宁的第一个大赛冠军,去年女排世界杯的夺冠旅程,她的表现就令人印象深刻。这届世界杯技术统计,张常宁发球排名傲视群雄。首战塞尔维亚,在第一局失利、第二局17比19落后的要命时刻,张常宁连续三个强发球,两个破一传,第三个直接得分,成为逆转塞尔维亚的转折点。

过去一年来,张常宁的表现是现象级的。在年初结束的国内排球联赛中,她的各项技术统计数据惊人:总得分第一,扣球第一,发球第一,接发球第三,是联赛“最有价值球员”。

她在江苏的队友戏称,联赛整个赛季,各队都在陪着张常宁练接发球。当下世界排坛技战术发展,对发球越来越重视。作为排球比赛的开始环节,发球不仅能直接得分,最重要的是能破一传,打乱对手的进攻部署、降低对手的一攻质量,从而为自己创造拦防和反击得分的机会。全队若能持续保持一轮轮的强发球,就能给对手形成强大的心理压迫,从而掌握比赛主动权。

张常宁的发球是各项技术中冒尖的“利器”,广受球迷的推崇。张常宁发球出手的姿势就很特别,手型是朝下扣的那种感觉,她本身就高,再冲跳起来击球点就很高,手腕力量又很足,发球就有一种高点下砸的效果。好的发球手,需要球感好,核心力量出众,对击球点、力量的控制和球的落点要求很高。具备这些素质的球员,同样也是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基础。这也是可以在主攻和接应位置自如切换的张常宁的能力的支撑基础。

主帅郎平也承认,张常宁进步神速是带她去打去年世界杯的原因,尤其是她能够出任两个位置,对队伍来说也多了一个准备。“但是她需要时间成长,只有用世界杯这样的国际大赛,成长才最有质量,前提是要做到每打一场都有收获。”

世界杯期间,张常宁打过主攻,也打过接应。她需要得分、需要拦网,很多时候还需要主接六轮一传。可以说,张常宁就是中国女排的“全能战士”,整个世界杯共11场比赛她全部首发,除了对俄罗斯队的第四局被换下,几乎打满了整个世界杯比赛,是全队出勤最高的队员。让一名有天赋但年轻的球员去世界大赛上锻炼如果算作是一笔投资的话,郎平得到的回报从世界杯延续到了奥运会。

“全能”的特点,在后来的联赛中,江苏队主教练蔡斌也多次让张常宁切换模式,每当主攻惠若琪不在场上时,张常宁就是需要主接一传的主攻手,而当惠若琪上场时,张常宁就成为专司进攻的接应。

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后,队员张常宁与现场观众合影

对专业排球运动员来说,身体就是他们的资本。不到15岁,张常宁的身高已经近1.9米,她比朱婷更结实。所有的教练、专家,都认可她的排球天赋与巨大潜力。2014年,张常宁正式入选国家队,并不令人意外,她的身体条件和能力在全运会上就显得十分突出。到了2015年,她的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分别达到了3.25米和3.20米,在全国均已数一数二。

除了身高和发球,她的爆发力和腰腹能力等核心力量惊人,旱地拔葱式的原地起跳能力,确立了她拦网的优势,支撑了她可以在球场上任意一个位置起跳扣球攻击。

从2014年在亚运会上挑起球队大梁,到亚锦赛、大奖赛、世界杯,再到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作为一名新秀,张常宁不光向世人展示了她的天赋,这个刚二十出头的姑娘,也展示了高压之下,超出年龄的比赛气质。

选择

人生充满变数,有些选择,会让人生呈现另一个局面。

张常宁这个名字,进入很多人的视野,正是源于2013年张常宁一次“新”的选择:从沙排转室内排球,从而引发了“禁赛风波”。这个选择,让她在18岁这年如履薄冰,反复斟酌。

在张常宁自己的职业规划中,2013年是关键的一年,她计划回归室内排球:先是上半年和江苏青年队一起训练,目标是全运会。全运会结束之后,她希望进入江苏女排打2014赛季的女排联赛。如果表现出色,2014年国家队很有可能有其一席之地。

打完全运会青年组比赛获得第三名后,张常宁正式提出要转到室内排球,并跟随青年队在南京仙林体校训练了两个月时间。然而,她在联赛开始前却遭到了意外的“停赛”,原因是张常宁因为拒绝回归沙滩排球场,而遭到江苏省体育局的禁赛。在全运会之后的大满贯赛厦门站、普吉岛公开赛以及武汉亚锦赛等一系列沙排比赛中,再也没有出现张常宁的身影。同时,江苏体育局也拒绝为张常宁报名注册,在随后的全国排球联赛的秩序册上,张常宁未能出现在江苏女排的17人大名单中。

张常宁当时面临的状况是,如果不妥协,未来的职业发展将前途未卜。而她自己,态度坚决,用她自己的话说,“宁可歇着,也不回去了”。她甚至还草拟了退役申请。

张常宁小学二年级便从室内排球起步,改练沙滩排球是因为临上初二时,国家沙排队来要人。200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主任徐利来看世界男排联赛南京站的比赛,抵达当晚便邀请张常宁加入中国女子沙滩排球队,这位年仅14岁的小女孩获得的机会是,跳过省队,直接进入国家队。徐利表达了非常希望张常宁去试试的愿望,并答应随时可以转回室内排球。张常宁经过一番考虑,决定转向沙排。

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她与马园园配对在2011年亚锦赛夺得银牌,与搭档一跃成为中国沙排的二号组合。她和队友随后的首要任务是获得一张进入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2012年沙排亚洲杯冠军可直通伦敦奥运会,张常宁组合获得亚军;随后在莫斯科进行的世界杯沙排暨奥运会资格赛,前两名可去伦敦,但最终只夺得第三名。“每一次都恰好被拦在了奥运会出线资格之外。”江秋寒理解女儿的遗憾,当孩子执意要转回室内排球时,父母二人是支持的,他们同意女儿在这件事情上的看法。尤其父亲张友生,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男排国手,帮着女儿分析得失。

2012年,当时作为沙排运动员的张常宁(右)和队友马圆圆参加了沙排大满贯北京站比赛

一方面她更喜欢室内排球,觉得自己在室内排球更有前途。江秋寒说:“全运会后,她觉得自己没问题,有信心把后面的路走好。”另一方面,她觉得在沙滩排球项目上,虽然自己已经是国手,在亚洲已经算一线选手,但亚洲与欧美强手实力差距太大,很难取得突破。张常宁还是希望自己的天赋,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

经过多方协调,张常宁终于在2013年底,女排联赛进行至第八轮时补报名成功。首度亮相联赛对阵山东队,兼顾五轮一传拿到全队最高分,她也将火热的状态持续下去。4个月后,她出现在了国家队名单中,作为接应参加了18人为期两个月的集训。2014年9月的女排亚洲杯赛,张常宁代表国家队首次亮相室内排球赛场,作为主攻,她几乎场场都是得分王。

从沙排到室内排球,再到国家队,张常宁一年内实现惊人的转变,其间还经历了职业生涯可能结束,这段时间似乎浓缩了张常宁最重要的特质。母亲江秋寒对她的评价是:倔,要强,做事情追求完美。“她起步早,能吃苦,适应能力强,她坚持主见并没有错,我和她爸并不担心她转到室内排球会发展受阻,但她却是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可进入一线。”

三年的沙滩训练改成室内,确实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从光脚到穿鞋,首先不适应的是脚趾头,每天的跑、冲、跳,大脚趾甲很快变紫、变空,最后队医不得已将两个大脚趾甲硬拔下来。沙排原先的上步节奏、吊球手法都与室内排球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倒地时地面硬度落差很大,必须改正沙排的一些技术动作。张常宁说:“比如扣球的助跑上步吧,沙排在室外有风,不能撤很大,几乎都是原地起跳,而室内就要求我改变这个习惯。”

对于张常宁来说,选择回归室内排球,是为了提高舞台上限;为之努力,是为了提高天赋的下限。

希望

事实上,张常宁的选择很多,从小既是备受宠爱的“公主”,也是学校老师喜欢的“学霸”,小学三年级身高就超过了老师,身体上的天赋惊人。在通往“成才”的道路上,打球还是上学,对于她及父母来说,是幸福的“两利相权取其重”式的选择。

张常宁出生在排球世家,父亲张友生是前男排国手和前江苏男排教练,母亲江秋寒在南京体育学院任教,比张常宁大10岁的哥哥张晨,是现役男排国手。张常宁踏上排球之路,顺理成章。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父亲和哥哥训练的时候她就在排球场边玩,休息的时候,哥哥还会把她放到装排球的车里,推着她绕着场地跑。“小时候,我们两个人一起玩球,我发球,她跑过去捡球,我拿着球,她就不停地跳。”这是张晨描述的小时候和妹妹一起玩排球的画面。

南京是排球传统强市,排球教育启蒙早,氛围好。“她的身体条件,在全国的同龄孩子里,属于非常拔尖的,我们都希望她往明显的长项去发展。她也对哥哥做的事情羡慕、好奇,也听从了建议,并在艰苦的训练中坚持了下来。”江秋寒说,“这么好的材料,不练排球真的可惜了。”

于是,张常宁从8岁开始排球的业余训练,10岁的时候,哥哥张晨入选中国男排,“北京”“国家队”,这些关键词对张常宁产生了吸引力。9年后,张常宁首次入选国家队时,回想起这句在“大人”看来多数不会当真的儿时童言,她说:“那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梦想,任何理由都不可更改我的梦想。”

张常宁的名字里,常,代表了常州,宁,是指南京。她的童年在常州,从小外婆带着她,就住在西太湖边。从小学开始,她随父母定居南京,就读的游府西街小学,是南京白下区最著名的学校。六年级时荣获“南京十佳少年”,排球打得很好又是学霸,长期成为张常宁的标签。

临初中,明明可以保送上南京外国语学校,最终还是选择上了南京三中,这所中学是有排球传统的学校,符合她学习、训练两不耽误的愿望。南京外国语学校基本相当于南京的伊顿公学,南外生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即便是在南京三中,张常宁仍是老师口中的“别人家孩子”。“看看人家打排球,成绩还那么好。”老师们时不时会这样说。张常宁的班主任徐遵会老师至今仍对这个高个子的孩子印象深刻。徐老师教数学,张常宁的数学成绩又特别好,考试经常考第一,常常考满分。妈妈江秋寒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学的,总拿满分。有的时候出去训练比赛一周不上课,回来还能考前五六名,这还是在实验班。”

在初中时期队友衡宇口中的张常宁,1.86米的身高很容易成为焦点,打起球来很是“凶狠”,这并没有阻挡同学对她“文艺范儿女生”的印象,她性格开朗,喜欢写诗、画画,学习好。

徐遵会曾做过江秋寒的工作,希望让张常宁往学业发展。作为父母来说,从孩子当前的情况去考虑未来,这是一个不容易的选择。孩子今后到底该走哪条路?江秋寒的考虑是,全国学习好的孩子太多了,能打排球,还出类拔萃的很稀少,更重要的是孩子喜欢。“学习好这件事情,对打球也是有正面作用的。”江秋寒一直有一个观点:“最优秀的运动员,都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缺乏学习能力,很难成为最顶尖的选手。”

人们普遍担心专业运动员生活上是否不容易独立,对此,江秋寒已不再担心。张常宁15岁开始出国参加比赛,17岁进入国家队后很少回家。去年底国家队集训前,全家去哈尔滨滑雪,张常宁打包行李,安排行程,提醒注意事项,很多细节显示出了对父母细致的照顾,并且井井有条。江秋寒意识到,20岁的女儿,比自己想象中要成熟。

两个子女都打排球,但是张友生和他们进行业务上的沟通并不多,有什么困惑即便是和妈妈也交流不多,江秋寒问起来,也常被“跟你说有什么用”给搪塞过去。哥哥张晨是张常宁无话不谈的那个人,生活上和职业上的交流很多。兄妹两人都在国家队,都在北京,每到周末有时间了,兄妹二人约饭是常有的事。

父母都很希望张常宁能有机会出国打球,她自己暂时还没往这方面想,当前还是以比赛为目标,看到的是两年后的女排世锦赛和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联赛、国家队连轴转的常态仍将继续,“一年加起来在家不会超过7天”的状态一如既往。

她偶尔会想,如果不打排球,自己应该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归于现实,排球,确实是她所挚爱的运动。她号称自己是吃货,每逢大赛后都希望以大吃一顿作为庆祝的方式,这可能是实现起来稍微容易的部分。从里约回国以后,她最希望能有时间休息一下,去度个假,然而,她还无法确定是否能成行。这也是这位人见人爱的排球美少女生活的常态。

猜你喜欢

常宁男排女排
张常宁和吴冠希:体坛神仙眷侣
10年后,中国男排重夺亚洲杯冠军
张常宁:一步一个“小目标”
常宁:弘扬工运精神,打造发展高地
常宁:弘扬工运精神,打造发展高地
红楼女排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2017中国男排(昆山站)接应二传队员与对手同位置队员进攻效果的分析
2016年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接应二传主动得分效果分析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