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借借,什么时候还呢?

2016-09-02

看天下 2016年23期
关键词:冒险家银行家外婆

张佳玮

中国历代,有件事没变:你借了钱,多少是欠了个人情,迟早得还;越没法用钱衡量的东西,还起来越麻烦

我少年时夏夜,去隔壁院子里葡萄架下乘凉,我妈会跟邻居家告罪:“借你们这个地方,吹吹风!”

您看到了:中国人,什么字都往雅了谈。占了人家的地方,也叫做“借个地方”。当然并非总如此温柔。比如,上门吃拿卡要,也会叫做借。《水浒传》里,山大王陈达要去华阴县“借粮”。类似的借,我家倒也遇到过:以前的夏天,大家停水,过不下去,好在我外婆家有口老井,让邻居们汲去使。只有一个平日老挤兑我外婆的老太太来“借水”时,我外婆将手一拦,问:“借水借水,什么时候还呢?”

对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问题是,中国惯例里,大多数借,都不怎么提还。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也没见还的时候。山大王去讹人,“兄弟手头紧,借你们几两银子使使”,也叫借,却也不提还。

类似以借为名的讹钱,老话叫做“打秋风”。《儒林外史》里,张静斋拉着刚中举的范进去县令处打秋风,借点钱用;《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实质也是打秋风。当然,中国人情往来,不悖面子,总是让你过得去。《水浒》里江湖好汉,上门来告帮一声,宋江这类“仗义疏财、一生好结交天下豪杰”的,难道好意思不多给些钱么?

非只中国如此,世界人民都会想法子这么“借点来使使”,说是拉赞助也好,拉投资也罢,也有一借就借出大本钱的。

大航海时代,一个伟大冒险家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融资借钱拉赞助。哥伦布这样的大航海家如今自然是跨时代的不朽,但当初都是接了赞助商的钱,出门给雇主捞黄金的。所以哥伦布去了趟美洲,回来非得把那地方吹成印度,也是无可奈何:不然,雇主那里不好对付。话说,那时代更多的是小冒险家,没大名气,也没发现过美洲、玩过环球航行,怎么蒙钱呢?

那会儿,威尼斯颇多退役水手,转行去做歌剧龙套的。如果一个小冒险家想打秋风,就雇些威尼斯出产的退役水手,装满一船,然后买几张装模做样的推荐信,这里混一个印章,那里骗一封委任状,最后装点得一身金灿灿去找大贵族投资,一大笔钱到手后,没出航就已经是大爵爷的款了。19世纪,这套路还是有用:不少意大利人跑去法国,骗各类阔佬银行家,说自己在美国发现了金矿、新铺了条铁路,您老可以花钱参股,将来免不了你好处——总而言之吧,借着未知的世界信息不对等拉赞助,外国人更驾轻就熟。

世界经济发展之后,银行家们就聪明起来。以前是人们得想尽法子去蹭钱借钱,等制度手续完善之后,就是银行家倒追着大财主们,要倒找钱给人。英国之所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战争财:18世纪,威廉的战争前后达九年,耗费三千万英镑开外;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打了十二年,共值五千万英镑。这合计八千万英镑,一半是租税,一半是借钱。伦敦的银行家们得意了:你们要打仗,就得问我们借钱——所以我们得多鼓励打仗才对啊!

1750年,伯克说在英国只有十二家银行,46年后,每个英国镇子都有银行了。1756年,英国的国债7457万英镑,1815年,8亿610万镑。大英帝国的豪富与强盛,背后是银行家们的手笔。到李鸿章当政期间,列强逼着大清朝跟他们借钱,清朝不跟他们借钱还要发急——看着是急着借钱给中国,实则是打算从中取利而已。

所以啦,钱永远亲近着钱。越是有钱人,越敢彼此借钱;越是聪明人,越愿意用钱,而不是其他东西做抵押。因为中国历代,有件事没变:你借了钱,多少是欠了个人情,迟早得还;越没法用钱衡量的东西,还起来越麻烦。所以,一切看似免费的,事实上都不是——反而是真金白银跟你算清楚的,还让人放心些。

猜你喜欢

冒险家银行家外婆
破耳兔
唠叨的外婆
变身“小小银行家”等
获救的感受
外婆的钱
外婆回来了
摄影欣赏
手指上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