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瓣修复截瘫褥疮创面术后配合针刺治疗对其肺功能的影响

2016-08-31雷华娟周忠志

中国美容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褥疮皮瓣肺功能

雷华娟 周忠志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截瘫患者褥疮皮瓣修复术后肺功能影响的研究。方法:选自2013年04月至2015年04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住院的截瘫褥疮患者125例,均行褥疮皮瓣修复,随机分成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进行戒烟,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呼吸操训练加上肺俞、肾俞、气海、关元、膻中、足三里针刺治疗,每天2次,连续治疗2个星期,对照组仅予戒烟加呼吸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均于术前1d和术后24h,48h、72h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以及术后7d就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4h,48h、72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压分氧(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加呼吸训练对截瘫褥疮皮瓣修复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运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改善等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针刺治疗;呼吸功能锻炼;肺功能;截瘫患者;皮瓣;修复术;褥疮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6-0047-03

截瘫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皮肤受压导致褥疮发生,其褥疮总的的发病率大约80%。由于截瘫患者心肺储备功能较差,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67%;呼吸系统疾患是严重危害截瘫患者健康的合并症之一,是导致截瘫患者死亡原因的前3位。长期卧床所致主动运动受限,呼吸道粘膜纤毛活动减少,粘液排除受阻,加上呼吸肌肌力减退,术后易出现肺部感染及低氧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这些症状在中医病症属于肺胀范畴,针刺相关穴位,以通肺气、升脾气调节阴阳等功效,针刺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且临床易于实施,加上呼吸锻炼提高心肺储备功能,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以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自2013年04月至2015年04月在我院烧伤科,稳定期截瘫褥疮患者1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进行褥疮清创皮瓣修复术。入选标准:①符合截瘫褥疮诊断标准;②病情严重分级在中度;ASA分级II~III;③病情处于稳定期;④愿意配合各种检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56~75岁,平均(70±6.4)岁,病程8~26年;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72±5.8)岁,病程7~28年。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基础肺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标准:严重的肝肾功能受损和活动性炎症;脑栓塞等大脑器质性病变;精神病以及精神类药物对大脑的干扰,针刺局部感染者。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内科治疗加术前戒烟2周,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内容包括截瘫保健基本知识教育、戒烟劝导和呼吸训练辅导。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吹气球及全身呼吸操,共2周,每天固定时间做一次集中呼吸训炼。

1.2.2观察组;除内科治疗、戒烟和呼吸训练外,穴位选择及操作:常规针刺肺俞(双侧)、肾俞(双侧)、气海、关元、膻中、足三里(双侧),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G6805 II型治疗仪,将治疗仪和针灸针连接固定,打开治疗仪电源,设备检查良好以后,使用输出频率由弱到强(100~1 000次/min)的连续波,以患者可以耐受的强度(输出电压正脉冲>12.5V,负脉冲>20V,负载250mA)为最佳,30min后拔针。疗程:每天治疗2次,共2周。

1.3术中管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给予输液,术中保持手术室温度25℃~28℃。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无创血压及尿量;监测血气分析、凝血情况和血糖。并根据监测数据来调整内环境稳定。用保温毯保暖并监测体温。输入液体总量=补偿性扩容量(CVE)+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继续损失量+第三间隙丢失量,其中CVE采用6%羟乙基淀粉溶液(130/0.4)以7ml/kg计算,继续损失量以6%羟乙基淀粉溶液等量补充,第三间隙丢失量采用平衡液以5ml/(kg·h)计算,生理需要量与累计缺失量根据4-2-2法则以平衡液补充。

1.4呼吸相关功能测试:术前1d、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分别用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对患者进行测试。肺部感染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胸片、痰和血细菌培养结果诊断肺部感染,以及肺不张的发生。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病程、年龄、体重、出血量、手术时间、输液量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术后血气分析、呼吸功能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于术前1d以及术后24h,48h和术后72h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压分氧(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l/FVC%),(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的比较: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0%,肺不张的发生率21%,而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率4.6%、肺不张的发生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相比于正常人,截瘫患者呼吸肌肌力水平和呼吸中枢驱动性均显著下降。加上皮瓣修复手术后,卧床对呼吸道干扰至纤毛活动减少,排痰减少,引起分泌物潴留,容易导致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而肺部并发症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质量和存活率。高位截瘫患者行皮瓣修复术,虽然患者痛觉反应消失,而低位中枢仍然能产生应激;并且患者脊髓损伤,植物神经功能失去平衡,手术刺激可出现心血管功能紊乱,故完善的术中管理可以消除应激反应,维持患者围术期的生命体征稳定。

截瘫引起肺部并发症在中医属于肺胀范畴,中医描述是一种以慢性肺胀为特征的疾病,肺胀顾名思义,表示肺气胀满而不能下降的病症,多因素如粘痰郁结和外界因素如手术创伤,截瘫所处的仰卧位均可以使之恶化。肺胀的治疗以治气祛痰为本,而调理肺脾肾为治本之法。

肺主水,病变在肺,截瘫患者长期仰卧位使肺气不通,形成肺胀,同时还累及脾脏和肾脏的。外部的病因通过鼻、口、皮肤伤及肺脏,影响肺气的下降,从而导致咳嗽和呼吸困难,最终发展为肺胀和肺气缺乏的发生,最终引起脾、肾功能失调。

而肺、脾、肾失调可致气缺乏,气缺乏可引起液、血的淤滞,导致粘痰难以咳出。治疗的关键在于肺气通畅,也就是通肺气,加上固肾强脾治疗。本研究肺俞、肾俞、膻中针刺用来通肺气,气海、关元、足三里通肾气,同时足三里可以防止脾气的下降。膻中、关元可以协调阴阳,使之达到温阳散寒的作用。

吸烟可以加重患者肺功能的损害,故本研究对象术前均戒烟处理。针对截瘫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术前进行规律、系统、集中肺功能锻炼,加上中医针刺通肺气,协调阴阳,升脾使之达到温阳散寒的功效,并促进痰排除。观察组经过2周治疗后发现,术后FEVl%增加明显(FEVl%常用于评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也最常用于监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受损的FEVl%是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子,术前FEVl%<65%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4、72h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O2和SPO2%用于观察肺部氧合情况);且术后72hPACO2的值也比对照组要低。说明呼吸肌力的增加使CO2的排除能力增强,并增强肺的氧合能力。其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

截瘫患者由于活动减少使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多,支气管黏膜清除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术后肺功能恢复。针刺治疗加上呼吸肌肌力训练,可以使呼吸肌代谢增强,促进分泌物的排出,减少呼吸道末端闭塞及呼吸道塌陷。此外,针刺治疗加上呼吸肌肌力训练可以增加呼吸肌的工作效率,提高换气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总之,术前针刺治疗加上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截瘫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褥疮皮瓣肺功能
局部皮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分析
选用褥疮垫,视病情而定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
治疗褥疮小偏方
中药外用防治褥疮
卧床患者要做好褥疮防治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病因及预防
超薄前臂皮瓣在鼻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高压氧对超长随意皮瓣手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