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艺立乾坤 曙晖泽八桂
——纪念李志曙先生诞辰100周年

2016-08-28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歌唱歌声乐

■唐 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志艺立乾坤 曙晖泽八桂
——纪念李志曙先生诞辰100周年

■唐 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李志曙先生(原名李士强)(1916~1994年),壮族,广西贵县(今广西贵港)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位在国际美声唱法比赛中的获奖者,他的一生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志曙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担任过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广西人大代表、广西政协委员,广西音协副主席等,是享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北京、南宁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录有《国际歌》 《祖国进行曲》 《伏尔加船夫曲》 《老天爷》 《天下黄河十八湾》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等40多首中外艺术歌曲和民歌唱片。其事迹收入《中国艺术百科辞典》 《中国歌唱家辞典》 《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等20余部辞典之中。他被誉为“得天独厚的在国内少有的一个男低音”“中国超一流、不可多得的男低音,人称‘东方罗伯逊’”。无论是人生道路还是艺术追求,李志曙先生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

人生是一首优美的歌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一首悲壮的诗,戏曲家梅兰芳的一生充满戏剧,歌唱家李志曙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1916年10月,李志曙先生诞生于广西贵县龙山区中里乡炉村的一个壮族农民家庭,这是一个贫困的家庭,贫困得让孩子上学都难以凑足学费。历经千辛李志曙读完了小学,考入初中时,便面临着辍学的窘境。李志曙与周围普通的农民一样,都有着一种纯朴憨厚、坚忍不拔的情怀与精神,艰苦的生活使他们悟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在族人堂兄李盛斋的帮助下,盛斋兄长出面变卖了村中的松树,让李志曙得以继续读书。族人卖树助学这一举动对李志曙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正是如此才让李志曙的人生之路得到了改变。可以设想,如果族兄当时没有采用这种非常的措施让李志曙得以续学,那么李志曙先生可能永远就窝在山沟沟里,中国也就出不了这样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买树助学这一举动,不仅使李志曙先生意识到读书不容易倍加努力;更使他懂得,他是带着全村人的希望而读书的,他肩负着全村人的使命和责任。身负使命与希冀,李志曙先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他用行动创造了人生斐凡的业绩。

追寻李志曙先生求学与唱歌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艰辛与不易。1934年夏,李志曙先生进入广西师专(后改名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先生所在的班级奉命加入“广西学生军”,“学生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抗日宣传工作,而抗日宣传工作最直接、最易被人接受的是唱和教唱抗日歌曲,因为歌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学生军”的歌唱活动中,李志曙先生对唱歌产生了兴趣,从此与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李志曙先生个人的唱歌道路与时代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可以说,是急剧变化的社会、是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李志曙先生进入唱歌领域。

要知道,在当时,选择唱歌是需要勇气的;不像现在,演员的地位很崇高。中国古代,演员叫戏子、“娼优并列”,唱戏人的地位跟娼妓是一样的;到近代,演员的地位虽有了很大变化,但人们的思维观念很难一下子改变。据李志曙先生自己回忆,在当时自己下定决心学唱歌后,曾写信告诉当时住在重庆的一位思想进步的老师,而这位老师在回信中竟然斥责为“不肖”;虽然后来这位老师改变了看法,但当时对李志曙先生的心里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李志曙先生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刚刚燃起的唱歌火苗就会被立刻熄灭。

值得庆幸的是:刚接触唱歌之际,李志曙先生曾到武昌聆听到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讲演,参加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办的“歌咏干部训练班”。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田汉、冼星海的革命思想和文艺思想对李志曙先生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学员们高昂的抗日热情和激动人心的歌声对李志曙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坚定了李志曙先生唱歌的信念。回到广西后,在音乐教育家满谦子先生的指导下,李志曙先生正式开始了学习歌唱艺术。

唱歌并非易事,除了天赋之外,更主要的是需要后天的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一个出身贫寒没有受过任何音乐训练的而已有21岁的青年来说,要想学唱歌就必须先“练嗓子”。舞台上的嗓子和生活中的嗓子是不一样的,舞台上的嗓子必须要有色彩、有表现力、有穿透力。李志曙先生是这样回忆自己“练嗓子”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按照满先生教我的方法来练唱。在城内没有适当的地方,我便跑到郊外公园去练。那时南宁的公园在现在军区大院一带,地方不错,游人也不多。我兴趣很高,几乎每天必到,一练就很入迷,真是自得其乐,旁若无人。由于当时学唱的人太少,大概也由于我未能理解满先生的方法,练唱的嗓音真有点像学牛叫吧,不久就来了个警察,要查问我是什么人,不许我乱唱。我拿出证件给他看。他见我还是民团干校的中尉政治指导员,并非什么坏人,神经比他也许更正常些,拿我没办法,只好让我继续‘学牛叫’了。”

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李志曙先生便心无旁物,只做一件事情:自己唱歌和教学生唱歌。了解李志曙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人生之路便是由读书、教书、读书、教书组成的,由学生到老师、由老师到学生,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每前进一步,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步都要付出数不清的汗水和心血,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李志曙先生的一生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学生”,他不仅去高校求教、拜名家为师,也经常深入田间,向民间求教,从普通老百姓那里吸收艺术养料,同时他也向虚心向同事、学生学习。循环往复,最终李志曙先生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

李志曙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将个人“小我”的追求与社会“大我”的需要紧密结合,他的选择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正确选择。李志曙先生的一生既是不断奋斗的一生,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的进取精神与人生选择,无论是当时,还是在现今,都在激励和启迪着青年的一代。

歌声表达爱与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一个成功者个人的命运其实是与时代的、民族的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与时代社会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人生唱歌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音乐中我们可以表达“真正地爱或恨”,李志曙先生的唱歌生涯,可以诠释这一理念。李志曙先生在动荡的时代学会唱歌,时代的呼唤和个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代歌唱家。他的歌唱,充满了爱国精神、民主精神和战斗精神。

李志曙先生起初的歌声不是为唱歌而唱歌,他当时是为了宣传抗日救国而唱歌的,他从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开始进入音乐领域。《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它的旋律雄壮、节奏坚定,歌曲当中塑造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这首歌鼓舞着中华民族儿女永远奋勇前进。李志曙先生的歌声在鼓舞别人的同时更鼓舞着自己,纵观李志曙先生在抗战时期的所有唱歌活动,其主题非常明确:为抗战而歌!

《老天爷》是李志曙先生歌唱生涯中第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这本是明朝末年的一首民谣,抗战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读到这首民谣就抄了下来,在1942年送予正在美国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教授进行了艺术创作;该歌曲在上海音乐作曲系的一次民歌演唱会上,男低音李志曙先生一试唱便得到了同行的赞许和肯定,自此,这首民谣在爱国民主运动的歌咏活动中迅速传播开来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老天爷》之所以产生广泛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非常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老天爷》中的歌词写道:“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老天爷,你年纪大,你看不见人来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受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你塌了罢!你塌了罢!” 歌声所传达的民主、战斗精神,对当时的“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后来的回忆中,李志曙先生对第一次演唱《老天爷》这首歌时的情景记得很清楚,他说:“1947年,谭小麟先生介绍了赵元任先生写的《老天爷》,同学们鼓励我把它唱出来。”同学们“认为原曲带有北方说唱音乐的风格,不应把它唱成洋腔洋调。……这首歌词所表达的内容,‘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正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我应该唱好这首歌……于是就按照他们的意见来试唱,结果,效果很好。在学校唱了又到青年会去唱,以后在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几个院校学生集会中又多次唱了这首歌,都受到欢迎”。

1949年,李志曙先生演唱的《祖国进行曲》和《国际歌》首次被录制成唱片,这是李志曙先生歌唱成果的一次大的飞跃,这张唱片是最早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男低音歌唱家艺术魅力的音像制品之一。《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谱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此歌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节奏给人以奋进向上的精神感受,歌曲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者反抗压迫、反抗剥削和反抗专制的精神。《祖国进行曲》是由列另杰夫—库马契填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为苏联的第二国歌,表达了苏联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这首高亢激昂豪迈的苏联歌曲在20世纪50年代给我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当时国内流传最广的苏联歌曲之一。《国际歌》 《祖国进行曲》对中国人民在爱国情怀与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鼓励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农民儿子的李志曙开始用歌声来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在《我老汉》这首歌曲当中,李志曙先生用轻松愉悦的歌声形象表达出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老农在分到土地时那种愉悦、轻松的心情。歌曲内容的转变与社会时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者的歌声是为社会和时代服务的,李志曙先生演唱的《我老汉》这首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新艺术歌曲的开创作品之一,。

总之,李志曙先生的歌声是时代的歌声,他为时代而歌、为民族而歌。艾青认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李志曙先生所唱的歌,都是一些与时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歌,真切深沉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这片古老土地的苦难和复活,表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歌声所展现出来的永远是充满激情的正能量。

“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艺术追求

美声唱法作为世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得以传播,引发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次革命。在美声唱法的传播影响下,李志曙先生与当时很多音乐家一样,努力学习西洋美声唱法,他与黄友葵、喻宜萱、沈湘、蔡绍序、斯义桂、应尚能等人一道,促进了我国声乐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李志曙先生最早在满谦子教授那里学习“洋”唱法,后来又在斯义桂、苏石林两位教授那里进行了系统的美声唱法训练。可见,李先生一起步便进入世界视野。李先生十分讲究歌唱声音的集中、浓厚,并强调音量的变化与控制,擅长演唱西欧古典艺术歌曲。正如彭晓玲在其《声乐基础教程》中所说:“现代中国专业声乐教育,一开始就显示了较高的起点。我国的优秀歌唱家、教育家在借鉴西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排练欧洲经典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名作,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

要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这种开阔的视野。20世纪50年代,当外国声乐理论进入中国时,我国声乐界便发生了“土洋之争”,这是一次重要的中西方声乐观念的碰撞。在争论大潮中,一方认为“土唱法”不科学,歌唱无方法,直着嗓子喊,声音又扁又紧;另一方认为“洋唱法”咬字不清,唱歌像“打摆子”,声音像“土豆塞喉”,不受百姓欢迎。双方各抒己见并互相指责。作为男低音的李志曙先生,坚决主张学习“洋唱法”。他认为“洋唱法”在共鸣腔体、歌唱气息、混声技巧、声区过渡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李先生在50年代经常出国演出,多次直接接触国外的音乐艺术,接受了国外的许多声乐理念,形成了自己丰厚的艺术观念。

李志曙先生不仅自己学,还经常向年轻老师和学生们介绍和翻译外国新的学术观点。刘中连在《怀念恩师志曙先生》中曾经这样回忆:“他收集到一些外国音乐资料,翻译好了以后就给我们年轻老师作介绍。记得197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把我和梁小珍、田中林、甘宗富等人叫到他家去,把桌子、椅子搬到屋外的花丛中,将电灯拉出屋外挂好,并沏好一壶茶,各人满上一杯后,就开始给我们介绍国外的一些声乐动态。那晚他讲了很多东西,但至今我仍然没有忘记的其中一点是,当时国外有人主张唱歌根本没有什么共鸣器官,完全是从声带到嘴唇皮的这个弯管长度17.5厘米的作用。说他们做了试验,把平常搞声乐的人们称之为共鸣腔体的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等想法把它们都注满了水或塞满了棉花,但发出的声音不受任何影响,依然良好。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通过他的介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接触了一种全新的说法。1980年的一个晚上,在现在的11号教室他又给我们一帮年轻教师和部分声乐学生介绍美国加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主任、前美国声乐教导协会主席、声乐教育大师WI11Iamvannard(威廉·凡纳德)举世闻名的教学录音唱片。听完这几大张密纹教学唱片后,当时对我的思想震动很大。”

但是,李志曙先生并非生硬地接受外国理论,在学习外国声乐艺术的同时,他特别强调中西结合,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李志曙先生指出:“中国戏曲方面的声乐艺术是相当成熟的,但歌剧和歌曲的声乐艺术还不能说是很理想。我个人偏于这样认为:目前学洋唱法的,在唱法、教学方面有点过度照搬,而学传统的则有点保守。可是,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风格的声乐艺术。”

李志曙先生在回忆当年演唱《老天爷》时便深有体会:“我当时深受所谓‘俄罗斯学派’唱法的影响,追求什么声音集中,追求过分的音量,吐词不清楚,声音造作。用那样的唱法来唱《老天爷》,自然是洋腔洋腔,妨碍了感情和风格的真实表达。”后来,在一些朋友的提醒下,通过自己的揣摩,结合自身的特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志曙先生学习外国艺术又不盲目崇拜,坚持民族风格又能广泛吸收,真正做到了中外结合,洋为中用,体现出实事求是的艺术追求。李凌这样评价:“李志曙先生不是排荡哨刻、剑拔弩张那一类歌者,他也从来不去有意的专门炫耀他特有的优异的歌喉或卖弄技巧。他总是力求使深深埋藏在内心的激情,朴素地充分地放发出来。”

深爱生养自己的家乡热土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志曙先生对中华大地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生养他的广西这片土地更是爱得深沉。

李志曙先生从广西一个壮族农民的家庭中出生,在族人卖掉村里老树资助下求学成才,儿时家庭、家乡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形成了他浓厚的乡土情结。1944年以后,李志曙先生离开广西,在外辗转14年,仍念念不忘生养他的那一方热土。1958年,李志曙先生从大上海返回广西,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回报家乡养育之恩,一教便是22年。

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期间,李志曙先生由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担任声乐教研组组长,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为广西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培养的诸多学生中,女中音杜辉,男低音陈进贤,男中音廖应生、任凯、黄忠原、林德忠等,这些学生现在成为广西乐坛上的优秀歌手或声乐教授。

李志曙先生深深懂得:真正的高手在民间,真正的智慧在基层。因此,在教学之余,他不顾冬寒夏暑、道路艰险,总是冬天身裹棉大衣,夏天头戴蚊帐罩,身背录音机、照相机,亲自深入山乡、田野、工地,锲而不舍地追踪民歌手的足迹。为了把谱子记得更科学、更准确,尽量记出民歌的原汁原味,李志曙先生不光让歌手唱,而且还虚心地请歌手教自己唱。唱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唱到比较准确,风情掌握得比较好以后,才进行记谱。由于学唱了多遍,所以记出来的谱子都保持了民歌的风格原味。

李志曙先生不只是单纯的记谱,他经常亲自编词、译词、配歌、编审、钢琴伴琴。仅1958年至1962年4年时间,他编辑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广西僮族民歌十一首》 (音乐出版社1962年出版),多声部民歌《广西二重唱民歌三十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出版)。为了促进广西民歌的传承和传播,在他的演唱和声乐教学中,李志曙先生经常使用《广西客家山歌》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勤劳增产多荣耀》 《玉林大山山歌》《摇篮曲》 《鸿鹄舞》等这些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对这些代表性作品还进行了唱片录制。在李志曙先生的努力下,《广西僮族民歌十一首》 《广西二重唱民歌三十首》等等这些曲目的出版或演出,促进了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让世人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了广西民歌。

李志曙先生还从理论上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广西二重唱民歌30首再版前言》 《我国多声部民歌浅谈》 《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简记》 《我的一点思考》等。在《广西二重唱民歌30首再版前言》中指李志曙先生出:“据我们所知,世界上地道的多声部民歌并不多见。这些民歌的和声也许是太简单了,但应该说,那是很难得、很有特色的。无论是从民族学还是从音乐理论、作曲学的角度来看,都是极有价值的财宝,都是应该及早收集、整理的(包括这些民歌的音响、文字和形象方面的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当地三四十岁以下的人大多数都不会唱这些民歌了。以后这些民歌就会有逐步失传的危险”。这些文章中的学术思想,可谓真知灼见,至今给我们以较大的学术启迪。

从李志曙先生的人生经历中使我想起了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一个倡议:“认识你脚下的土地。”钱先生说,“要引导我们的孩子去关心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去发现、感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与历史文化,并融入自己的灵魂、血液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这就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而年轻一代的精神成长实在是关系着我们的民族的未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教育,应该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一个大的教育工程,是需要由很多人,从各个方面、长期进行下去的。李志曙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着的声乐艺术和家乡热土,它用歌声唱出了人生的精彩,用行动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尽到了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他无愧于“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称号。

[1]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龙丽芬.中外名人采访录.漓江出版社,1995.

[3]李志曙.我是怎样学起唱歌来的.民族艺术,1988(3) .

[4]申铃.解放前的一首流行歌<老天爷>.纵横,2000 (7) .

[5]艾青.诗与时代.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彭晓玲.声乐基础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刘中连.怀念恩师志曙先生.艺术探索.1997 (1) .

[8]李凌著.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9]李志曙.广西二重唱民歌30首再版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0]钱理群.李夫泽.湘中现代作家研究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唐博.李志曙先生声乐理念与教学思想探微.中国音乐,2015(3) .

猜你喜欢

民歌唱歌声乐
遇见他们在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