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急诊室故事》的封闭空间叙事

2016-08-27

电影评介 2016年13期
关键词:急诊室摄像头医护人员

王 宁

论《急诊室故事》的封闭空间叙事

王宁

医疗卫生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历来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有关医疗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是扎堆播出,如《柳叶刀》(2009)、《心术》(2012)和《生死依托》(2012)等,其中不乏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口碑之作。相关电视剧明星们扮演的行业人士过多地纠缠于婚姻、情感等旁枝末节,对专业医疗现场只是蜻蜓点水或过度夸张某些奇观病例,大大削弱了医疗剧的现实性主旨。2014年末,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所谓大型急救纪实真人秀节目《急诊室故事》,利用全球最先进的固定摄像技术,24小时跟踪直击常人视角无法触及的急诊室真实故事,全方位纪录、还原真实医患关系,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当年获得年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高长力司长评价该片:“是中国的一场电视革命,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①纪实节目《急诊室故事》:以真实触摸生命的温度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206/c40606-26519031.html”

该片豆瓣评分为:第一季9.7分,第二季9.5分。从表1看第一季收视率高居上海本地收视率前两位,部分收视情况如下表:

表1 《急诊室故事》第一季上海本地收视情况[1]

表2 东方卫视全国首档急救纪实真人秀——《急诊室故事第2季》CSM,50城实时收视数据②百度百科:急诊室故事第二季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iHYfdB6xut_RjhtbeFuJp__PmAnn-JatRHSRUVhR38B2Ch1ELGefYNuvPCK2l PaOeZC1YmTEmS1WDP8M5QJ-ukLjl3z1 QjQ3Fw45lkFJdNukjrlts_3Da2SIz71befgydiTJp6ZEY5itgewaUomRE1-15zrhXP6XabPGTHvF0e#2

《急诊室故事》所纪录的场景及人物活动,都在拥有上海最大急诊楼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大楼。该纪录影像所根源的封闭空间,决定了该片特有的叙事手法、叙事内容与叙事主题,进而也促成了该片成功传播。就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它的声像素材完全直接采集于真实现场,也必然经过一定的选择安排,因此,说它是纪实真人秀节目不是很恰当,说它是医疗纪实节目或医疗纪实片则没问题,说它是医疗纪录片似乎更好一些——不仅强调其纪实,而且强调其富有形式的创新和艺术的创意,还能让人清晰地看到上海纪录片一以贯之关心民生特色的延续与发展。

一、 叙事手法:充分利用封闭空间的全方位观察纪录

空间叙事学中的“空间”概念,大多指叙事中人物出现或事件发生的活动场所和空间,空间是事件发生和意义产生的重要载体。正如马尔丹所说:“我们可以谈到影片的空间,这种空间只是影片中的空间,也就是,剧情在其中展开的空间,戏剧世界的空间。”[2]影像的“封闭空间”是空间的内部性,即内部空间。影像中通过无形的自然或人为力量(如某些科幻片)或是人为的有意限制(如本片),将所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中,在一个封闭的、极端的环境中去激发人性的多种侧面。[3]《急诊室故事》(第一季)中的封闭空间是通过78个固定摄像头呈现给观众的,摄像头分布在医院急诊大楼一楼的预诊台、X光室、CT室、骨科、内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输液室以及抢救室。第二季的摄像头增加到98个,包括第一季未出现的儿科以及其他科室,全方位无死角覆盖。1999年,荷兰节目《老大哥》首次将固定摄像头技术运用于综艺节目中,自此,这一全新的电视样态风靡欧洲。在机场、地铁站、监狱、警局等封闭的社会空间中也运用固定摄像头技术。《急诊室故事》的素材采集方式是:24小时跟踪直击,现场使用66路全方位收音,确保急症室各处都可以收到现场声,将每个角落每个声音都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该片在拍摄过程中,导演组始终坚持一句口号,即“我们不生产故事,我们只是故事的搬运工”。铺设在急诊大厅的78个摄像头始终处于隐蔽状态,除去征得拍摄对象同意、签署拍摄同意书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外(第1季10集节目共签订了750份拍摄同意书),整个过程对于拍摄对象基本没有干扰。[4]当然,当医护人员、病患和家属刚戴上麦克风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所顾虑,担心“说错话,做错事”,但是,过了5小时、6小时,他们早已忘记自己正在被拍摄。所以,该片确实基本上能展现纪录片应该有的“原生态、全纪录、干扰小”的特点。通过在封闭空间中全景还原的叙事手法,深入挖掘一个个真实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救治故事,从而不仅直击了中国的医疗现状、还原真实的医患关系,还自然而然地赞颂了生命的力量与尊严。

值得指出的是,固定摄像头技术也可以填补传统摄像不容易获得的“视觉空白”并接近全知视角。如设置在天花板摄像头实现的“顶射”式拍摄,从高直观地拍摄整体环境和全部拍摄对象的活动,既有陌生感,又强化了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知视角,保证了中允、客观的叙事风格。对于纪录片来说,视角是看待世界和周围事物现象的角度,是叙事手法及策略的重要体现。全知视角,又被称作全知全能视角,全能式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在叙述中行使自己的全部权利,全面地、多角度地、内外结合地叙述故事情节及其人物行为和心理活动。[5]该片中分布在急诊大楼的近百个固定摄像头,全覆盖地打造了封闭空间中的全知视角。这从广度上拓宽了时间空间跨度,随着镜头切换,叙事变得更加灵活自由;从深度上来说,透过那些镜头可以聚焦到各种人物,医生、患者及家属等,特别是有些固定摄像头安装在病床床头,记录下的病人表情和脸部特写,使观众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关叙事能得到观众的更好认同。除了尽可能完善摄像视角,该片还在必要的地方加以字幕提示和画外声音叙述、更好地共同打造了该片的全知视角叙事。因此,尽管该片的声像内容完全来自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宏大叙事的铺陈,但通过多个固定摄像头呈现的全景还原与全知视角,以简单、直接的叙事手法,使观众能了解事件的全貌,洞悉人物的内心,甚至感同身受人物的情感,不由的落泪。

二、 叙事内容:展现封闭空间中的急救医疗现实及社会关注

特定的叙事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特定的叙事内容。尽管该片只拍摄于一个医院的急诊室这一封闭空间,但是,由于医生、病患和家属们各自的背景以及状况不同、性格不同,为了看病治病获得健康,很容易就在这个封闭空间中发生各种密切的关系,乃至矛盾冲突,使很多人的个性很容易非常鲜明地展现出来并被纪录下来。该片的叙事内容,首先比较直观地反映中国医疗体制现状。现实中群众们反映的看病难、治病难等现实问题在该片中有所展现。2015年1月2日的这期节目,主题是“异乡人”,讲诉了五名非上海籍的患者的治病经历。他们没有上海户口,不能享受医保,他们与千千万万在上海打工的异乡人一样,承担着家庭的重责,从事着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是一家老小的支柱。相关纪录片内容,唤起了观众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爱,也引发了社会对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关注。其次,该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医患关系和医疗服务的现状。在当前不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现实中,医闹、医德滑坡现象也时有出现,各种原因导致医患矛盾激化,人们通常认为病人是弱者,医生有责任把病人的病治好。在急诊室这一封闭空间中,人物的其他社会属性被大大削弱,医患关系的二元对立冲突被放大。2015年2月13日的节目中,一位病人家属与护士产生了矛盾,由口角上升到肢体冲突,对这一事件,节目中没有给出谁对谁错的判断,而是客观记录,让观众体会医护人员的职业现状,给观众留下开放性的思考。该片直面当下社会现实,真实记录医疗行业现状,涉及公共领域的叙事内容,而没有医疗电视剧中家庭婚恋等私生活的内容,客观中允,因此给观众带来了更大的心灵震撼。

在医疗题材的叙事内容中,有一个无法规避的话题就是生与死。急诊室是一个每天都几乎要上演生死离别故事的封闭空间,充满了有关生死的故事,让观众不仅间接地直面生死,并且在这生与死的医疗过程中思考人生社会现实。2015年10月29日的播出内容中,有一对暮年夫妻,妻子陷入重度昏迷,老伴不离不弃,精心照料,但无力回天,最后老伴含泪放弃治疗,把妻子接回家,想保留妻子最后的尊严。当然,观众们很期待发生“最后一分钟奇迹”,大团圆结局。可是现实生活不是电视剧,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痛苦既是现实,也具有一定的悲剧美感。生死是难以逆转的,急诊室的封闭空间中有心惊胆颤的重危病案,也不断地演绎生死交替的循环过程:危在旦夕之间被幸运地救治而重生,病入膏肓却回天乏术不幸离世。观众透过镜头探视一个最接近生命起源和终结的地方,生命美学的审美特性也就此产生。[6]因此,该纪录片其实也歌颂了人性不畏艰难险阻的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

三、 叙事主题:在封闭空间中塑造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社会形象

叙事手法与叙事内容都为了更好地反映作品的叙事主题。《急诊室故事》中的所有出场医护人员都不是演员,是真实的形象。在急诊室这一封闭空间中,医护人员身上的私人化、情绪化因素其实也客观存在,但观众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们作为治病救人的专业人士标准、甚至是白衣天使的道德标准来审视着他们的。一方面,观众们看到的是夜班、连台手术、加班、没法按时吃饭、连上厕都需要忍耐的真实记录。这与之前极少部分被曝光的或者观众心中多少具有的冷漠、拿红包、吃回扣的某些医生刻板形象大相径庭。基业客观实录,该片既呈现了医护人员的高超专业素养,如石膏大夫的正骨绝技,也表现了医护人员比较崇高的道德伦理,如90后小伙无法忍受断臂痛苦,医护人员轮流安慰。当有的蛮横患者大骂医护人员时,他们坚持不还口、不还手,客观地展示了这个行业现实的种种无奈。也是因为基业客观实录,所以,片中的医护人员也并非成为“高、大、全”的形象。在《急诊室故事》中,医护人员形象不似电视剧中那么偶像化,他们长时间的满负荷工作,形象并不光鲜亮丽,他们不是超人,会累、会苦,甚至在遇到不理解、不尊重时也会哭,也会有情绪。比起电视剧或者是访谈节目中的行业形象,夸张或是说教的意味淡了,纪实片中的医护人员形象塑造更真实、更立体,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上海六院急诊楼中的医护人员作为符号的所指,很好地扩展到了中国医护人员整体群像的能指——他们工作压力大、强度大、精力消耗大,但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从而正在更多观众心目中逐步完成对他们救死扶伤正面形象的构建。

在现实生活中,急诊室是个容易产生问题和冲突的封闭空间。因此,该片的主题意蕴和精神核心就在于既直面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信任危机,同时始终坚持让人看到“生命有痛,有你真好”的主导思想。通过一次次真实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叙事,让观众感受到病患如何被救治,客观展示医患之间、病人与亲友之间的各种真实情感,唤起观众对他人、对生命和对医护行业的尊重。在《急诊室故事》中,每集都有“急诊医生说”的环节,针对本集中的医疗问题,专门安排有关医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如急救小常识:心脏病突然发作该如何急救;突发心梗的急救方法;骨折治疗知识等。这个环节不仅实用性强,紧扣之前的故事内容,而且具有普及重要医疗常识的作用,特别受到观众的好评,体现了这部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现实价值和公益价值。

《急诊室故事》作为国内首档大型医疗急救纪实栏目纪录片,在一批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编创制作人员的努力下,通过专业的拍摄手法及逻辑清晰的镜头语言讲述,精心选择叙事内容并回应社会关切,取得了很多的成功。借助于上海六院急诊室的封闭空间,该片如同一个窗口或是一面镜子,向观众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医疗行业的真实现状,使人们能够更加理性看待医护人员的工作和医疗纠纷事故,获得了社会关注度高、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良好效果,在当前电视荧幕上商业化、娱乐节目过多的现实中,可谓是一股涓涓清流,沁入亟需更多理性、感恩的广大观众和当下社会之中,正在发挥出积极可喜的社会正能量。

[1]王韬等.《急诊室故事》医疗电视真人秀与传统方式在医学科普中的作用比较研究[J].科普研究,2015(6):40-44.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73.

[3]田琳.“境遇”电影:从萨特“境遇剧”看电影中的封闭空间叙事[J].大众文艺,2016(10):172-173.

[4]王昕轶.《急诊室故事》:以真实传递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5):35-37.

[5]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89.

[6]周淞铖、俞虹.医疗题材电视剧的美学特征与受众影响探析[J].中国电视,2015(11):22-26.

王宁,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与媒介文化研究。

本文系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专业能力与思辨能力结合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2015JS0046B);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下高校英语课程群建设及教学实证研究”(项目号:ZYG201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急诊室摄像头医护人员
浙江首试公路非现场执法新型摄像头
病人来啦,快抢救
摄像头连接器可提供360°视角图像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基于太赫兹技术的新一代摄像头及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探讨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小数加减法“急诊室”
【通 知】
急诊室护士职业危险的发生与自身素养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