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及其发展历程

2016-08-26郭然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主义新闻报道

郭然浩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及其发展历程

郭然浩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指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和写作时,具有故事化倾向,用“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深加工。在我国,近十五年来新闻故事化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故事化”浪潮,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全新的重细节、重人文的故事化新文风。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度娱乐化和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弊端,引起人们对其现状和未来的审思。通过对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梳理,可以从历史角度与我国的客观现实进行映射比较,得出总体判断和发展建议。

新闻报道;故事化;娱乐化

“新闻故事化”在西方发展已久,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得到了广泛承认和应用,其中尤以美国为盛。早期的“新闻报道故事化”甚至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便士报时期。多年来,西方对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做了相当数量的研究,但近15年数量较少。

在国内的新闻界尤其是新闻实务界,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也备受青睐并愈演愈烈。面对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新媒体的冲击,以纸媒为代表的广大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开始广泛甚至过度广泛地采取故事化的手法,如《南方周末》《VISTA看天下》等知名媒体,以及广大的都市报群体都是用故事化的方式报道新闻。近年来,电视行业的新闻报道也开始大走“故事化”道路,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节目,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已经成为国内媒体新闻报道的主流和常态。与此同时,其学术研究状态同样火热,国内学术界对新闻故事化也已做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著名学者李希光就认为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①

但是,不可否认,大众包括从业人员对“新闻报道故事化”的认识是模糊的,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负面问题。因此,对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作系统、清晰的梳理是极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及从业人员认清这一手法的本质和关键因素,从而有效规避不良影响,推动我国新闻行业健康发展。

一、“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的概念

“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新闻报道故事化”,顾名思义,是指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加入了“故事化”倾向,用“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深加工,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一些文学表现手法,以期使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美感、趣味性的新闻表现形式。这种方式比较注重细节的描绘、人物的刻画等等,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5W模式”“倒金字塔模式”的框架,一般来说更加形象生动、更有立体感和深度。

除了个人总结理解的定义外,研究者普遍认同的主要还有两大定义: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梅尔文·门彻在其著作《新闻报道与写作》中给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倾向作了定义,认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会使之身临其境”;[1]他还引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的观点,把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定义为“新闻故事化”。此外,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著名记者富兰克林也持“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的观点。我国业界和学界基本上还是围绕门彻和富兰克林的定义展开论述的。

二、“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的发展历程关键点

(一)“便士报”时期,新闻报道故事化出现并兴起

虽然之前也出现过一些具有故事化倾向的新闻报道,但“新闻报道故事化”真正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应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便士报”时代,是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开端。

“便士报”名字来源于英文“penny”,是英国货币单位的一种,类似于我国的“分”。“便士报”由19世纪30年代本杰民·黛(Benjamin Day)创立的《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

19世纪工业革命,当时美国的经济、技术以及教育水平飞速发展,其中工业印刷出版技术更是一日千里,这样的社会背景也催生了大批的廉价报纸。基于这一背景特征,众多便士报尤其是《太阳报》《论坛报》《先驱报》都广泛面向普通大众,强调自己作为媒体的发声独立性,同时实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因此,这一时代的新闻报道风格上采取了“大众化”思路,重视社会新闻,重视民众喜好,并开始注重新闻报道中的故事性甚至离奇性。而这一时代的这类新闻也被称为“故事新闻”,还推动实现了新闻和报纸的商品化,影响力之大也令人咋舌。

《太阳报》6个月发行量达8000份,并赚得盆满钵满,引发了全美的便士报风潮,而《太阳报》只是其中之一,这场运动可以说奠定了现代报业甚至新闻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

整个“便士报”时代中,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都十分明显且兴盛,故新闻报道故事化由这一时期兴起,而其时代背景也对指明新闻报道故事化产生的缘由和推动力大有帮助。

(二)“新新闻主义”的大力推动

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发展历程中,“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新闻报道故事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反思与审视,对新闻报道故事化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新新闻主义”,翻译于New Journalism,顾名思义,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其也被视为20世纪最激进的新闻理论之一。准确来说,新新闻主义并不是一种“政治主义”,而是一种报道形式,其本身最大的特征就是将文学性的写作手法,融入新闻写作之中,尤其是对个中细节、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有大量细致入微甚至刻意的描写。这种写法,实际上就是带有浓郁故事化倾向的新闻报道,“新新闻主义”的主要表现就可以视为新闻报道故事化。

“新新闻主义”的起源,一般被认为应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托马斯·佩恩(Thomas Paine)的著作《常识》,以及美国文学巨匠海明威等人(这些文学家都曾做过记者)的探索。而其兴盛,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汤姆·沃尔夫(Tom Wolfe)为代表的一批记者与作家的推动(以《纽约客》《乡村之声》等杂志为主阵地)下出现并形成系统的。美国的60年代在许多人眼中,是反叛的时代、混乱的时代,传统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极其客观、朴实的新闻报道,已然无法全面而到位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新闻事件的复杂。而“新新闻主义”这批“特写记者”却大肆采用故事化的报道手法,采用多场景组合、“上帝视角”、小说技法等极具感性和主观性的故事化方法,追求感性又符合时代特征,获得了人们的青睐。

“新新闻主义”受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故事”这一文学体裁进行了广泛借用和借鉴。但同时也力主坚持新闻报道自身的规律,讲究客观事实与文学性之间的平衡和区分。实践中,该主义充满文学性色彩,让读者产生“读故事”的感觉。“新新闻主义”鼻祖沃尔夫就大力主张记者注重深入的细节调查采访,认为传统的“客观”已然不能完整反映新闻事件,而其报道写作的风格同样在那个时代标新立异,充满大量的俚语和自造词汇,并大量捕捉社会心态,这甚至让许多人把他的作品归入“报告文学”。

“新新闻主义”从出现起就受到大量争论和批评。但正所谓争论越大,关注越大。该主义的“主观化”“故事化”新闻报道触犯了新闻学的大忌,去融合所谓主观性的心理、细节刻画(虽然实际上该主义仍主张新闻原则),却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大地推动了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发展,因而也被人称为是“积极的反动”。

当然,美国也有一大部分人始终认为“新新闻主义”损害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准确性等,而“新新闻主义”尤其是新闻报道故事化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后,也逐渐显露弊病(如简奈特·库克普利策获奖新闻造假事件)而使众人开始冷静审视。但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世界各地的平面媒体不得不借用故事化的新闻来博取眼球,可以说是进退两难——而“新新闻主义”也逐渐被“文学性新闻”“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等名称代替。

“新新闻主义”既是新闻报道故事化的推动力,同时又以故事化倾向为表现。因此,其是我们的研究必须回顾的一个重要时期和理论。

(三)新闻报道故事化在美国(西方)的趋于冷静和在中国的兴盛

根据前文的研究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新闻业历程是密切相关的。

事实上,在后“新新闻主义”时期,西方新闻界已经对新闻报道故事化的热潮开始了冷静思考,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已经趋于冷静。为何得出这一结论,笔者的主要依据还是从业界实际的一些表现来看的。

首先,无可回避的是“新新闻主义”热潮在20世纪70年代后就已逐渐消退——这也是由时代环境决定的。全新的时代环境、社会条件使西方新闻界作出了选择。

其次,丑闻频发的影响。1981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简奈特·库克的调查性报道《吉米的世界》,因报道哥伦比亚区8岁男孩Jimmy吸毒成瘾的故事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但后来却发现这完全是一篇虚构的报道,是彻头彻尾的“故事”,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这也只是众多丑闻的九牛一毛。

另外,《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同样说明了新闻报道故事化热潮在美国的消退。《纽约时报》在创立之初就号称“只刊登适合印发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走的是与“故事化”相反的“信息化”。而另一家著名报纸《华尔街日报》则如大家所知的,是较为广泛地采用故事化报道的。让我们看一下2002年《传媒经济参考》的数据。

图1 2002年美国报纸发行量前10名[3]

从图1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了《纽约时报》的发行量和《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基本不相上下,且排名前三甲,充分证明“客观新闻”的地位——而第一名《今日美国》最年轻,却发行量最大,更是以叙事简单为其报道特征,与故事化报道截然相反。

因此,针对国内一些大力推崇新闻故事化并称其为“美国新闻标准”甚至“新闻本质”的说法,笔者认为稍欠妥当,并非错误,而是需要结合时代性来提出。正如美联社著名记者德西瓦尔也曾表示讲故事只是一种“特别报道形式”。[4]

但是反观我国国内,近十五年来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却愈演愈烈,大有秋风扫落叶之势,已然在当今形成了一股新闻报道方式的潮流。近年来,国内包括平面媒体、电视、网络等媒体在内,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相当浓烈,并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支持者。其中,以央视《生活空间》,[5]报纸《南方周末》为代表,甚至一些新闻播报节目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再到《人民日报》这类党报等,都出现了大批故事化新闻报道。可以说,新闻报道故事化在国内正处于一个兴盛的时期。

注释:①李希光在《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中对新闻学的定义。

[1] 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0.

[2] 孙新生.简析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J].新闻大学,2010 (10):184.

[3]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17,146-156,216-222.

[4] 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57.

[5]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1-10.

G212

A

1674-8883(2016)13-0040-02

郭然浩,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猜你喜欢

主义新闻报道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新写意主义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轻奢主义正流行有一种生活态度叫轻奢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