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离地农民相关改革出路探讨

2016-08-26梁晓芳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出路探讨改革

梁晓芳

[摘要]农民脱离土地是我国各种制度不断革新,社会分工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推行城镇化建设,适应改革开放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来自制度的,有来自产业分工结构的,还有来自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冲击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年传统农业文化的大国而言,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图式已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和活动方式,土地是农民生计的根本,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动力所在,农民脱离土地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解决好农民离地问题、寻找新的生存途径尤为重要。

[关键词]离地农民;改革;出路;探讨

农民脱离土地,最集中的表现是与自家所承包经营的土地相分离,农民暂时或不再从事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农事劳动。农民脱离土地有主观自愿脱离和客观被动分离两种情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土地或耕地被征用作它途,以及土地被闲置抛荒。由于农民问题是复杂的,现实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户农民,他们脱离土地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民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土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涉及农民最根本的生存问题,而农民脱离土地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已成为一个比较正常、普通的现象。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不断减少,据北师大环境学院教授赵烨核查,1997年到2010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746.5万亩,而且大都是优质耕地。这体现为农民土地被征用作别的用途,一部分土地由于地方政权组织的不当操作,把公有土地转变为私有,试图从中获益,满足地方发展指标。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工的精细化,社会制度的宽松,社会观念的解放,很多农民有了新的诉求,农民已不能满足“耕者有其田”,而土地的含量没有得到提升,农民经营土地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以至于农村中许多劳动力转到其他的行业,许多耕地也就闲置抛荒了。然而深化土地改革,必须针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制定相适应的政策,改变不合理的旧土地制度,纠正农业现代化技术中的不适之处,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一、允许农村集体土地适度的与市场产生部分地、自由地交易

一直以来,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参与到市场交易,而是采取国家征收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本化,按照土地原有用途可以产生的收益来补偿农民,以致于集体土地所有者所获补偿过低。据调查显示,农民土地被征收后拿到的补偿款一般只占土地增值收益的5%—10%,由此而引发了土地矛盾纠纷,有的甚至会演变成对抗事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允许集体土地直接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比如这种参与是采用股份制的方式进行,由农村集体自主地推动城镇化建设,使集体土地所获得的增值收益归于农村集体所享有,那么会大大提高农民对土地进行投入的积极性,并且股份制的方式能使农民获得持续收益,这对于减少土地矛盾纠纷,促使农用地合理利用,使农民增加收益有积极作用。

由于农民更倾向于依靠土地维持生计,他们一方面想要更有效地利用好土地来使收益最大化,一方面又对土地资本化有所疑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着土地资本化的过程,导致城镇化的进程减慢,因而在这一过程中仍旧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有效的引领及调控作用,甚至采取政府为主农村集体为辅的土地资本化的方式,但这些都需要获得集体土地所有者同意,并且给予他们合理的征地补偿。但是,目前只宜允许农村集体土地部分地自由流转、与市场接洽,这样做,可以不致于使农民一次性把土地投入市场,从而保证农业不会永远荒废;可以给政府发挥作用的空间,以便于城镇化得以正常推进。当然,征收农村土地,给土地所有者合理的补偿,使一定量的农民脱离土地,投身到其他行业中,继续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离开土地的农民,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适当增加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投入,给予更多关心和实在的帮助,既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他们在外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新的领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二、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和受益者理当是农民

农业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因为不安全的因素进入农业领域而产生的,传统农业一般没有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顾虑。许多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使用,在促进农业生产高效、产量提高方面是有目共睹、功不可没的,但与此同时也冲击了传统农业模式,使许多农民缺乏了从事农事的积极性,还带来了各种安全隐患。目前人们对于农药、农产品化学保鲜方式、化学添加剂防腐剂的畏惧、尤其是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本来就是以从事农业为主,如果科技农业是为了取代传统农业,抢农民的本职工作,将农民排斥在农业现代化边缘甚至退出了农业领域,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机者在现代化农业中过于放纵,采用各种科学技术来增加生产效益的同时注入了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将未必安全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对国民身体素质提出了各种挑战,这样的农业模式无疑增加我国粮食安全隐患。虽然农业现代化是必然趋势,农民从事农业也是天经地义的,只有使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角,加强对农业中使用科技因素的防范与监督,粉碎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垄断地位,甚至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方式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生产安全生态的农场品,还农业一个安全洁净的生态空间。

农民理当成为农业的主力军,并不是鼓励所有农民回乡务农,而是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以土地为生计是几千年的传统,由于历史上,我国产业分工不发达,奉行重农抑商的国策,致使农业从业人口过多而农民积贫积弱。在如今分工已经十分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第二、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容纳能力,农业人口得到优化,农业从业人员收入便有望增加,留住一批适合于农事的人口安居乐业。分别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员与相应产业形成较为合理的人口比例,对于三大产业都无法吸纳的人口另作安置,这有助于因产业性质不同而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状况得到一定调整,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行业收入,抑制高收入行业收入,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从业人员与其产业的容纳力恰如其分,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各行各业收入就能相对公平合理,人们就不会因为收入差距过大而苦于择业或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贫富差距得以缓解,因贫富分化所导致的犯罪、阶层冲突、投机、利益至上、贪腐、脱离群众、社会风气腐化等问题都能得到适当的调控。

三、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才能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增产增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真正获益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向纵深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已不容忽视,二三产业也相继得到很大发展,而农业曾为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牺牲了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努力创造条件使农民增产增收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寄希望于以服务业为重心来促进经济在新常态下继续发展,从而避免我国经济陷入中产阶级收入陷阱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但值得谨慎的是,服务业是流动性、灵活性极强的一类行业,充满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会过多地刺激人们唯利是图的野心和欲望以致于忘信失道,使从事服务业者沉湎于经济利益的适者生存法则而丧失道德仁义礼忠孝的民族大义,冲击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相对而言,农民和工人从来都是最可靠可信的阶层,不能让农民和工人安居乐业,反而使他们利益受损,就注定渐渐失去民心民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的主体,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取代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本职工作,让他们丧失自己最适合的老本行,如此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不协调、各种弊病。使农民安居乐业义不容辞,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家庭经营稳定的基础上,支持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如此看来,农事的主体及权利得到一定保障,但更需要保证农民享有更多的收益。

农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军事战略是否完备、政权巩固是否有基础、社会稳定是否有保证、经济结构是否能协调。在不违背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下,使一定量农民回归农业、回归土地,让他们乐于在自己的土地上谋生计,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走上合理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有农民、土地和农业随时被重视,才能保证我国在粮食上不受国际牵制,从而保证国家粮食产量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以便于缩小贫富差距,激发他们从事农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政权巩固、战略安全。

[参考文献]

[1]蔡晓兰.农民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2):4.

[2]彭熠.城市过程中的土地资本化与产业结构转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4(1).

[3]王悦.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民工问题的新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6):187-191.

猜你喜欢

出路探讨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